首頁 > 新聞頻道 > 陳剛毅:新時期援藏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 > 正文

[人民日報]“交通人”的獨特生活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24日 12:58)

  賀勝橋,鄂南小鎮,北伐名鎮。

  陳剛毅的老家就在賀勝橋鄉下。汽車在鄉間窄小的土路上蜿蜒穿行,就要拐進陳剛毅老家村落時,一條翻整的新路展現在眼前。“要不是搶出這條路,你們的車子就開不進來。”陳剛毅的鄉鄰告訴記者。看著鄉親們擠在新路上的那份特別的興奮,記者不禁感慨:一個修了那麼多路橋的交通人,一個把暢通和坦途送給了無數人的交通人,卻沒有一條可以通向家門口的路!

  村裏人修路也曾找過他:“你在外面修橋鋪路,也給咱村弄點項目資金吧!”“資金不是我個人的,怎麼能拿來自己用呢?”他熱情接待了來訪的鄉親,為村裏的一座橋免費畫了圖紙,臨了,還拿出自己一個月的工資。

  “在沒有路的地方開路,在沒有橋的地方架橋。”對交通人的這種使命,陳剛毅從參加工作的那天起就銘記心中。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野外勘測。“把行軍袋一背,天天就在露天跑來跑去。”不怕吃苦的陳剛毅,不僅學會了如何越過溝坎、泥淖去描繪一條通道的藍圖,更學會了如何適應艱苦的環境。

  夏日伴繁星,冬日迎霜起。陳剛毅一齣校門就趕上了交通大發展的歷史機遇,因此他十分珍惜自己的工作機會,他對自己的要求就是“幹一件事就要把它幹好”。他不論是搞測量,當設計代表,還是做監理、當乙方丙方,始終堅守交通建設一線和現場。

  實踐出真知。陳剛毅在火熱而又艱辛的交通建設一線,找到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與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舞臺。他説,書本上的知識,只有與實踐結合、學會運用後,才能成為真正的財富。

  在武黃高速公路擔任工地設計代表時,白天在工地處理施工難題,晚上加班設計畫圖,幾乎沒有在零點前躺下休息。在漢宜高速擔任江陵至沮漳河大橋的設計代表時,他在工地一住就是6年,不僅技術上收穫大,還學會了工程和施工的協調。後來到了黃黃高速公路,陳剛毅已經可以獨立解決工程上的技術難題。陳剛毅的那股鑽勁兒、韌勁兒,給原楚通公路工程公司總經理劉遠橋留下深刻印象:“他幹事呀!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可以克服,能夠想辦法、動腦筋。”

  陳剛毅儘管底子比較差,但他始終堅持不懈學習,不斷努力,用心總結,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用很短的時間,他成為一名懂設計、能施工、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並在所在領域裏嶄露頭角。

  在名利面前,陳剛毅顯得十分淡泊。他擔任多個重點交通工程的項目經理、總工程師乃至項目法人,在這些崗位上,在上億元的工程款項使用中,他始終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重,嚴格管理,不沾分毫。

  陳剛毅常説:“人不能有權欲,有了權欲,就容易出問題,必須用制度堵漏,用制度保護幹部。”在修湖北大道期間,不是靠關係進材料,而是真正看哪個廠家的質量好。經過慎重考慮,他捨近求遠,選擇了拉薩水泥廠的免檢水泥,放棄了質量不穩定的水泥廠。每批材料進來,都嚴格把關,保證了質量。

  2003年,陳剛毅一位親戚從老家專程來到西藏,要他在角籠壩大橋分個小項目做做,被陳剛毅一口回絕。看到親戚一言不發地走了,陳剛毅心裏特別難受。2005年陳剛毅一回到老家,就請那位親戚一起吃了頓飯,當面向他賠不是,説:“公事公辦、不貪不佔是我做人的起碼準則,請你理解我!”

  “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陳剛毅做到了。他癌症手術後第一次進藏時,施工單位聽説指揮長抱病回到了工地,又是敬佩又是感動,都爭著請他吃飯給他接風,有的單位還送來了慰問金。陳剛毅都一一謝絕了,他説:“這些客套就免了吧,把工程建設好了,就是全心全意對我最好的招待!”

  長年在一線工地,陳剛毅和妻子結婚17年來,一直是兩地分居,聚少離多。妻子毛細安説,剛毅事業心強,他經常兩個多月才回一次家,休息兩三天就走,有時還不到兩三天,工地上有什麼急事,説走他就走了。1990年12月女兒出生,剛毅請假回咸寧的家裏陪她。哪知到了第三天,剛毅接到工地打過來的電話,對她説:工地那邊有急事去處理完就回來。結果,直到毛細安月子坐完,他都沒從工地上回來。(記者 杜若原 劉維濤 中國交通報記者 柯營之)

責編:郭翠瀟 來源:人民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