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用生命兌現諾言的村支書李鴻海 > 正文

材料之五:二十年的好班長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08日 15:57)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

  我叫王貴生,現任翼城縣兩坂村黨支部委員,與李鴻海同志一塊搭班子20多年了。他任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我幹副書記、村會計。20多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鴻海同志的工作歷程和曲曲折折,親眼目睹了鴻海同志當好班長、為兩坂村發展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當班長20年,鴻海同志創下了六個“兩坂之最”:他是全村最難找、同時也是最好找的人。説他最難找,是説天亮以後,到他家裏就根本找不著他。天不亮,他早就起床出去了,全村沒有比他起得更早的;説他最好找,是説只要村裏那項工程最當緊,那他肯定就在那項工程的工地上,不是紅棗嫁接工地,就是大橋施工工地,就是葡萄栽植基地,你一去就能發現他那忙碌不停的身影。

  他是全村心最粗、同時也是心最細的人。對家裏,他心最粗,大事小事都不顧,從地裏農活到磨面碾米吃水拉煤等家務事,他全都交給老伴和孩子們,一概不問;對村裏,他心最細,大事小事都愛管,大到鋪路修橋搞調産,小到哪家婆媳有矛盾、哪家生活有困難,他都瞭如指掌,總要把心操個夠。80年代的時候,村裏有幾個大齡青年一直找不下對象,他就天天把這個“娶親難”的問題惦記在心裏,不是抽空給這個牽個線,就是抽空給那個搭個橋,還要解決各種困難。説起這些,村民李成福至今還感激不盡:“我爸去世的早,姊妹們多,屋裏犧惶,多虧李書記幫我張羅這、張羅那,我才能有今天這個四口之家!”

  他是全村最摳門、同時也是最大方的人。對自家,他最摳門。1985年,他曾以個人名義貸款,買回了四輛大卡車,成立了兩坂村運輸隊。但輪到他小兒子要買小三輪的時候,他卻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後天,孩子看著沒指望,只好到親戚家東湊西借,才把小三輪買下;對村裏,他最大方。為把優質葡萄發展起來,去年,他硬是説服家人,把自家的3畝水澆地轉包給了葡萄重點戶李成仁,説的是每畝地每年收取轉包費150元,可他從未向人家要過錢。今年前半年,修建大橋施工取土,毀了村民李生海的二畝六分地,他就想著辦法把小妹子鴻蓮的三畝地補給人家。為了這事,我專門找過鴻海,勸他:修橋是為大家,不要怕惹人,該佔誰的地,就佔誰的地,不要老是為了公家事,讓自家和親戚跟上受連累。本想好好勸勸他,但他卻給我好好上了一課。他的話份量很重:“為生海補地,一不是怕惹事,二不是怕惹人。老夥計,要想真正把一頭好事辦實辦好,可不容易呀!全村315戶,有一戶不滿意,都有可能把事辦砸!有一戶不滿意,都是咱們的工作失誤啊!”

  鴻海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常説:“不要怪群眾不擁護,怪就怪心裏沒群眾!”他作風正派,一心為公,他心裝全村,想著群眾,在兩坂村贏得了極高的威信;鴻海同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沒有把支部書記這個職務,看成是一種高人一等的特權,而是看成一種造福於民的沉甸甸的責任!正因為如此,跟鴻海搭班子,我心情舒暢,口服心服。以前我説過:當村幹部十幾年不領一分錢工資,跟著鴻海幹,70%是吃虧,30%是光榮。現在我更想説:跟著鴻海幹,就是吃虧,也心甘情願!正因為如此,全村的幹部群眾給了他一個非常高的評價:鴻海這個人,不屬於他個人,不屬於他家庭,而是屬於兩坂村的“公家人”!

  當班長20年,鴻海同志以寬闊的胸懷凝聚了兩坂村的人心。1999年12月,村委會換屆選舉,李鴻海同志以高票再一次當選為村委主任。但,其他四名村委成員中,卻有與鴻海有成見、有情緒的下臺幹部。當時我就非常擔心,鴻海的工作能否順利開展?但鴻海同志堅持大事講原則,小事講肚量、講風格、講團結,用一份共産黨員特有的赤誠感化了人。

  由於有成見,2000年,村裏開始修橋的時候,村委成員意見不一致。其中一位村委成員,自認為這回是群眾選上的,心裏很不服氣,專門和鴻海頂牛,你説修橋,我就偏不同意,看你能把我怎麼樣!在全體黨員討論會上,他故意找茬,公開罵他:“你是個啥球書記!”當時大家都在心中替鴻海打抱不平:這不是明擺著欺負人嗎!鴻海啊,鴻海,你為啥一聲都不吭?

  其實,鴻海咋不想吭聲!自個付出這麼多,仍然有人想找茬,換誰誰能受得了!面對誤解、面對惡語、面對屈辱,當時,他氣得心直顫,手發抖,怒火直往上冒,真想拍桌而起,與他好好吵一頓,辯一場,看看到底誰有理!

  其實,一塊搭班子二十年,還是我最了解他:吵鬧一場,於事無補,反而會越鬧越僵,疙瘩越結越大。一聲不吭,他是為了顧全大局呀!為了顧全大局,就是有人當面罵他先人罵他娘,就是有人一口唾沫吐在他臉上,他也能強忍下來。他常説:“讓三分,心平氣和;退一步,海闊天空。”?

  其實,還是鴻海同志站得高,看得遠。人心都是肉長的,事情過後,那位村委成員也覺著做得太過火了,心有愧意。鴻海瞅準火候,不計前嫌,為了修橋的事,一趟又一趟地主動上門,相互溝通,終於,形成了一致意見。那位村委成員感慨地説:“鴻海肚量大,能容人,這一點,不服不行!”

  正是靠著這種容人的肚量、寬闊的胸懷,鴻海同志積極化解予盾,協調“兩委”關係。村委副主任李社,進入支部班子,擔任了副書記。村委成員李生澮,積極要求上進,被吸收加入黨組織。目前,幾個“兩委”主要成員,有的負責大棚建設,有的負責退耕還林,有的負責發展優質葡萄,一人挑一頭,形成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大好局面,把全村的各項事業幹得紅紅火火。“肚量大,肩膀寬,又能裝,又能擔”,這是老幹部李炎專門為鴻海編的一個順口溜。退休返鄉的老幹部李青山也專門為鴻海寫了這樣一首打油詩:“遇到挫折不生氣,別人罵時不吭氣,改革創業有志氣,搞得全村好風氣!”

  當班長20年,鴻海同志以超人的膽識,為兩坂村贏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創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路子。早在1998年,在全縣剛開始搞酸棗接大棗的時候,鴻海就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條丘陵山區農業調産、農民增收的好途徑。在他的千方百計努力下,到去年年底,全村四年嫁接了20萬株,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大多數戶都受了益。在這種情況下,不少人産生了一種沾沾自喜的滿足感。鴻海同志卻想得更大、看的更遠。今年4月,在全體黨員大會上,他大膽提出了“一年頂六年,再接30萬”的奮鬥目標。鴻海的想法引發了一場爭論,村紅棗協會會長、退休老幹部李博鴻勸他説:“鴻海呀,鴻海,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你千萬不能頭腦發熱,30萬芽子要是接不完,那損失可就大了。”我也私下勸他:“你這兩年得了重病,還東跑西顛,幹的成績大家都心中有數,可不能一時太急,30萬任務要完不成,別人可會笑話咱。”但他堅信自己的眼光,絲毫不為所動。壓力面前更顯示了他的超人的膽識。他一方面給大家仔細分析“機遇就是金錢,規模就是市場”的當前發展形勢,另一方面拖著瘦弱單薄的病體,從購置接穗、組織人力、技術服務等各個環節,親自安排親自抓,精心鋪開了一場全民上陣的攻堅戰。結果,不到一個月,不僅順利完成了原定的30萬任務,而且超額完成了8萬株,一年幹的頂住了七年,取得了喜人驚人的戰果。正是靠著鴻海這種超人的膽識,兩坂村被縣委、縣政府命名為“全縣紅棗第一村”;正是靠著這種超人的膽識,二十年來,他還為兩坂村贏來了其它四個全縣第一:建起了全縣第一座農村教學樓,建起了全縣第一個電視村,建起了全縣養鹿第一村,建起了全縣紅提葡萄第一村。當年看來不可能的目標,正一個個變成現實。?

  回首20年,尤其是近幾年,可以説,這是兩坂村變化最大、發展最快、群眾受益最多的時期。為了記載全村艱苦奮鬥的發展史,村裏立下了紅棗碑、功德碑,幾十名做出突出貢獻的功臣被鐫刻其上。論及功勞,鴻海當屬全村第一人,可他堅決不讓刻上自己的名子。碑文之上雖無名,但全村千余口父老鄉親,卻把李鴻海這三個大字深深銘刻在自己的心目中!

  我的報告完了,謝謝大家!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