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王樂義:科技興農 勇於創新 > 正文

村支書王樂義--引領農民致富的&&人

央視國際 (2006年01月20日 10:24)

  他是一個一輩子都沒離開過土地的人,但他卻走進了科學的殿堂,而且在人民大會堂留下了他那帶有濃郁齊魯風味的口音。他就是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王樂義擔任了27年的村黨支部書記,創造性地應用冬暖式大棚種植越冬蔬菜,不但使三元朱村村民奇跡般致富,人均年純收入從1978年前不足100元發展到現在的近1萬元,而且把這一技術推廣到全國大部分地區,緩解了北方居民冬季吃新鮮蔬菜難的問題,給廣大農民找到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創新冬季蔬菜生産技術

  1989年以前,壽光已經有了蓋塑料薄膜的蔬菜大棚,但由於大棚溫度太低,出了正月蔬菜才能上市,賣不上好價錢。針對這種情況,王樂義多次到遼寧去拜師學藝,回來後,就一頭扎進大棚裏研製出一種全新的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為了打消群眾“新型大棚種菜能不能成功”的疑慮,王樂義帶領村裏的17名黨員,&&建起了17個新型蔬菜大棚。1989年12月24日,試驗的第一批越冬黃瓜在春節前上市,開秤每公斤20元,春節後還不落價。那一年,17個大棚平均純收入2.7萬元,最高的賣到3萬多元,村裏一下子就冒出17個“雙萬元”戶。這一年,不單是三元朱村人終身難忘的一年,也是壽光蔬菜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由此促發了全市依靠科技發展蔬菜生産的新浪潮。壽光蔬菜從此由季節露天栽培向“四季常青、四季有菜”大跨越發展,也結束了北方地區深冬季節不能生産蔬菜的歷史。

  讓蔬菜大棚走進千家萬戶

  1989年冬暖式大棚取得成功後,村裏很快掀起依靠科技種植大棚蔬菜的熱潮。在他倡導下,村裏成立了科普夜校。白天他在大棚裏手把手地教,晚上他在夜校裏面對面地講,全村群眾很快就掌握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種植技術。第二年,全村冬暖式大棚就發展到144個。

  1990年,村裏投資60萬元建起了科技大樓,建立了蔬菜醫院,成立了蔬菜協會,壽光縣也成立了冬暖式大棚推廣小組,由王樂義擔任總指揮。這一年,他全身心撲在大棚蔬菜種植推廣上,有時一天就跑了11個鄉鎮40多個村莊,得病了還堅持工作。當年全縣發展蔬菜大棚5130個,僅此一項,農民增收6000多萬元。到目前,壽光冬暖式日光溫室蔬菜大棚已發展到40多萬個。

  此後的10多年裏,他先後到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指導蔬菜生産,僅新疆就去過14次。同時,王樂義把村裏的技術員派出去了一批又一批,幫助各地發展大棚蔬菜,為我國北方冬季蔬菜生産做出了重要貢獻。

  因工作成績突出,王樂義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村優秀人才、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山東省勞動模範、山東省優秀共産黨員,當選為中國共産黨第十五、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農民日報 作者:何蘭生 李海濤

責編:朱亞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