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經典中國重點工程 > 正文

南水北調將迎來建設高潮 已完成投資28.43億元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25日 18:42)

  人民日報消息:

  記者 趙永平

  編者按:50年論證,50年建設,南水北調,這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將連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水域,構建起“四橫三縱”的大水網,實現我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優化配置,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狀況,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這一舉世矚目的重要戰略工程,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建設成世界一流工程”的要求。南水北調建設者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到理念創新,挑戰一個個新課題,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隨著東、中線一期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建設者們正以科學求實、不斷創新的精神,開拓工程建設的新局面,譜寫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新篇章。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一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宏偉設想,經過了50多年的勘測、規劃、論證,終於在2002年12月27日付諸實施。

  日前,南水北調工程傳來捷報:東線一期、中線一期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工程質量總體良好。截至8月底,在建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8.43億元,佔在建項目總投資的43%。東線首批開工建設的江蘇三陽河潼河寶應站工程、山東濟平幹渠工程基本完工。

  管理創新

  確保工程順利建設

  國務院南水北調辦主任張基堯介紹,與傳統水利工程不同,南水北調工程有其複雜性和特殊性:項目多樣性,僅中線工程就有1000多個各類建築;管理開拓性,既要公益性,又要有經營性;區域差異性;技術挑戰性;效益綜合性,要兼顧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要實現工程建設和運營效益最大化、投資最節省,首要的是管理創新。面對諸多的特殊性,南水北調主體工程建設成立4個項目法人,採用項目法人直接管理、代建制和委託制管理相結合的模式。

  目前,南水北調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工程項目累計完成土石方5438萬立方米,佔在建項目總土石方量的80%;累計完成混凝土澆築77萬立方米,佔在建項目混凝土總量的41%。隨著中線京石段應急供水工程全面加速,南水北調標誌性工程———丹江口大壩加高和中線穿黃工程近期開工建設,南水北調即將迎來建設高潮。

  技術創新

  打造世界一流工程

  南水北調工程所涉及的許多軟科學與硬技術是世界級的,是水利學科與多個邊緣學科聯合研究的前沿領域。面對一個個技術難題,科技人員不斷創新,一項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保證了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的需要。

  “質量是南水北調工程的生命,技術創新是工程質量的保障。”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局長張野説,中線一期平均年調水95億立方米,這對全線水力調度提出很高的技術要求。

  技術創新也是生産力。山東南水北調建管局局長耿福明介紹,濟平幹渠工程是南水北調膠東輸水幹線的首段工程,因地質原因,渠道滲漏非常嚴重,渠首引水50立方米/秒時,末段流量僅為13.8立方米/秒。為此,科技人員反復比選、實驗,研究出全斷面現澆高性能砼面板等七種襯砌結構型式,其中兩種為國內首創,最終使末段流量達到49立方米/秒,減少滲漏96%左右。

  得益於一項項技術支撐,目前南水北調在建工程質量總體良好,中線各工程項目單元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優良率達到88%以上,東線各工程項目單元工程質量全部合格,優良率達到72.1%以上。

  理念創新

  造福人民的生態工程

  南水北調能否成為一項生態工程,治理污染是關鍵。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三先三後”原則──“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形成“治理、截污、導流、回用、整治”的治污工程體系。

  在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沿線,治污攻堅已經全面展開。江蘇省關停了14個2萬噸以下草漿化學制漿生産線;山東省重拳出擊,關閉沿線40個2萬噸以下造紙企業草漿生産線、8個5萬噸以下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草漿生産線和所有5000噸以下酒精生産線;陜西、湖北和河南三省共關閉了黃姜加工企業近70家……

  沿線各級政府治污力度不斷加大,隨著打造東線“清水廊道”、保護中線“一庫清水”目標的實現,南水北調將成為造福人民的生態工程。

  《人民日報》 (2005年09月19日 第二版)

責編:王麗華 來源:人民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