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時代先鋒:兩院院士侯祥麟 > 正文

決不依靠外國公司“交鑰匙”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05日 15:03)

  CCTV.com綜合消息(記者 馬芳):

  退居二線後,侯祥麟依然閒不住。在中石化總公司成立前,總經理陳錦華曾找他商量,成立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事宜。侯祥麟推薦了很多專家,在石化總公司成立的同時,這個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便宣告成立了,侯祥麟成為首席顧問。隨後,又負責起委員會的技術組工作。

  80年代,中國開始大量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引進大幅度增加了生産能力,提高了生産技術水平,自然可喜。但是侯祥麟説他是喜憂參半。因為引進對於提高我國科研的起點和自力更生能力,卻助益不大。尤其是當時引進的重點是成套裝置、生産線、單機等硬體,購買專利、技術等軟體的比例很小。當時流行“交鑰匙”,就是國內將所需的成套設備承包給國外公司,讓國外公司交整套裝置。侯祥麟認為“交鑰匙”很不划算,自己花了錢,卻被外國人拿走了技術,一些國外的工程公司都是通過承包中國的項目而學習的。所以他多次建議,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工程公司搞起來。在推動國産化的過程中,他主張自己來搞,力爭不引進,尤其不搞成套設備引進。

  就這樣,技術組在侯祥麟的帶領下,踏踏實實地做成了幾件大事。他主抓了石化工業設備的國産化和創新技術的開發,在國內建成了示範性乙烯裂解爐,並最終獲得成功;還建成了重油的高壓加氫裂化這一重大設備。

  蒸汽裂解制取乙烯是傳統生産工藝,在世界上一直沒有被成功地突破,革新這種傳統工藝就成了侯祥麟一個的夙願。經過反復比較和研究,侯祥麟提出用流化床方法裂解重質原料油生産烯烴,得到支持後,工藝研究和催化劑試製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取得成功,接著小型工業試驗也取得成功,就這樣,中國獨創了“催化裂解”工藝技術。該技術還出口到了泰國,成為中國第一套出口的煉油成套技術。

  1990年,催化裂解成功地進行工業化試驗後,引起世界科技界和石油化工界的重視,很快在中國、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國批准了專利。還先後獲得中國專利創造發明金獎、國家發明一等獎等。

  在侯祥麟的帶領下,技術組每年都要開會研究石化科技的重大問題,並提出建議。侯祥麟自己也提出了很多重要、寶貴的建議。80年代中後期,是中國以生産為中心的時期,侯祥麟卻早早建議石化總公司建加油站,拓寬銷售渠道。有人提出我們要跟外國的大石油公司論仲伯比高低,侯祥麟就提出要以科技、設計、生産三個指標,來與外國公司做較量。他的遠見給中國石油工業帶來很多啟示。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