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建設節約型社會 > 正文

建設節約型社會 要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止步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12日 17:12)

  CCTV.com綜合消息:

  建設節約型社會 要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止步

  據新華社報道,形象工程:有限資源應投入“急需”地方

  (新聞背景)廣場比天安門大、貧困縣裏辦公樓豪華奢侈……多年來,黨和國家多次發出指示,要求各地不搞形象工程,但卻屢禁不止。一些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在一些地方甚至貧困縣市愈演愈烈,引起群眾強烈反感。

  (政協常委解讀)蕭灼基:

  為提高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設一些反映城市特徵的“形象”工程也無可厚非。但目前我國經濟還不發達,我們必須節約一切財力、物力、人力,用於社會經濟建設,用於扶貧解困,用於急需的公共投入。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扶貧工作已經取得巨大成就。貧困發生率從1979年的30.7%下降至目前的3%。但是必須看到我國當前貧困情況還相當嚴重,如果按照我國現行貧困標準,即每年人均667元,農村仍有貧困人口2610萬人。按照城鎮低保標準,全國每月人均159元,城鎮仍有低保人口2200萬人。但如果按聯合國標準,每人每天收入低於1美元即為赤貧,則我國赤貧的數量達到2.1億人。就是説,全國平均每6.5人中,就有一人為赤貧者。

  (具體建議)我們還有大量低收入者,還有數以千萬計的殘疾人和長期病傷人員,全國各地每年受災災民數以億計……我們需要雪中送炭的人員很多。我國有限的資源,不應該本末倒置用於錦上添花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而應該用於急需的扶貧工程。這才是堅持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的本質要求。

  另據人民日報報道,“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堅持勤儉節約,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不僅是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和諧社會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不僅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應成為生産企業和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編者語)目前,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已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大主題。國務院也發出《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從政府的重視,到政策制度的貫徹落實;從民眾的認識,到日常生活的點滴行動;從口號到力行,從思想到行動,只要全社會團結一致大行動起來,建設節約型社會一定能取得大成效!

  因此,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風氣下,讓我們對仍然在大搞政績工程的幹部們説一聲:該止步了!

責編:王麗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