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建設節約型社會 > 正文

反對奢侈浪費樹立科學消費觀 京滬兩城市見聞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30日 22:52)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記者王文韜、俞麗虹)作為我國特大型城市的北京、上海,其消費能力、消費方式對周邊地區,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示範作用。記者日前調研發現,追求奢侈消費在這些城市中正成時尚,一些具有很強傳染性的“消費病”有蔓延之勢。專家指出,我國在走向現代化過程中,要倡導和樹立理性、科學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實現消費水平提高與物耗降低、污染減少,物質生活改善與資源節約利用的有機統一。

  奢侈消費浪費無度

  日前,記者在北京長安街旁一家檔次較高的海鮮餐廳目睹了一次令人瞠目的高消費:5位衣著講究的男子由於找不到雅間,很不情願地被服務員領到一張大桌前坐下。其中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士從服務員手中拿過一本精美的A3紙般大的菜單,毫不猶豫地伸出粗大的手掌,往第一頁菜單上一放,回頭對服務員説:“這一面都要了,每人一份。”還沒等服務員醒過神,這位男士又伸直了右手的中指和拇指,在另外兩個頁面上重重按下來,高聲説:“再來兩瓶高度的‘水井坊’!”

  記者從服務員手中要過了同樣的菜單翻看:首頁“特別奉獻”的菜單上圖文並茂共有5個菜品,分別是標價每位780元的珍珠紅燒血燕窩、650元的蟲草響螺燉原只魚翅、780元的蠔皇南非幹鮑、380元的堂灼鮮響螺片和128元的堂煎法國肥鵝肝。記者計算一下,每個人一份就要2718元,5個人花費總價13590元。

  這家餐廳的一位大廚説,這家餐廳每天都有4到5桌消費在3萬元以上的客人,基本上都是不管一桌有幾人都要把桌子擺滿了,而實際上除了那些“鮑、翅”,大多數菜都剩下了。“每天看到那麼多從廚房精心製作端上餐桌的菜肴,一個多小時後又被倒進垃圾袋,感到真是暴殄天物!”

  幾種“消費病”值得警惕

  在我國一些城市的富裕人群中,存在著炫耀型消費、浪費型消費。

  ━━“小富即奢”:適度負債消費有利於拉動內需、刺激經濟增長。但我國目前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部分年輕人完全脫離自身承受能力和實際需求,非理智型地過度消費,甚至不惜“高負債、高消費”,導致國內一些大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百萬“負”翁。而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尚未建立起完備的個人破産制度、個人信用檔案等,這種“小富即奢”的高負債消費行為缺乏必要的約束和風險控制。

  ━━“嗜新症”: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世界眾多廠商的最新産品都盯著中國,並且不遺餘力地宣傳時髦,致使許多城市年輕人手機的更新頻率超過一年1部。這種近乎于盲目追求時尚的心理,導致了快買、快扔的“拋棄型”消費行為,産品的設計使用壽命被人為縮短,而資源消耗量與電子垃圾廢棄量由此大幅增加。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鄭也夫分析説,“消費病”的出現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原因。由於人們長期生活在物質匱乏的狀態下,養成了對物質資源極其重視,乃至以此為炫耀手段的習慣。當溫飽問題解決後,不少人的心理還未及時調整過來。與此同時,商家為了獲取高額利潤的刻意炒作、媒體對高檔消費行為的獵奇渲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人們的物質依賴、物質崇拜心理。出於好奇、從眾、攀比的心理,年輕群體比較容易接受和追隨此類消費行為。此外,目前對於公費消費還缺乏有效的約束機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比排場、講氣派的現象仍較為普遍,成為導致過度消費、炫耀式消費的一大原因。

  抑制奢侈浪費 樹立科學消費觀

  當前,消費對於我國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拉動作用。有關專家指出,建立節約型社會並不是要走“回頭路”,不是一味地省吃儉用、抑制消費,而是要倡導和樹立理性、科學的消費觀念。同時,通過技術、經濟、教育等手段,實現消費能級提高、消費水平提高與物質消耗降低、環境污染降低,物質生活改善與資源節約利用的有機統一。

  生産是消費的源頭,利用先進的循環生産技術能夠從源頭預防“消費病”。上海大學循環經濟研究院梁日忠博士表示,這一方面需要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的先進技術作為支撐,另一方面則需要建立“製造商責任制”等制度,對生産企業進行必要的引導和約束。他説,國外已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如德國寶馬汽車的製造商從設計階段就貫徹“循環經濟”理念,充分考慮零部件的可拆性、互換性和裝配性,使報廢了的汽車70%的零件還可以返用。目前寶馬汽車已經把這個目標提高到了90%。

  抑制“消費病”,經濟手段也能發揮重要作用。鄭也夫認為,對奢侈品消費徵收一定的消費稅,應納入政府的考慮範疇。我國的消費稅起于1994年,當時被確定為奢侈品或非生活必需品的一些産品,如化粧品、護膚護髮品等,其中一些現在已成為許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然而,不少近年來新興的奢侈品和高檔消費行為,至今還沒有添加到徵稅範圍中。部分大量消耗資源,甚至浪費資源的消費行為,既沒有法律法規的強制約束,也不需要承擔足夠高的經濟成本。專家表示,應充分發揮消費稅“調節消費結構”的功能,但同時也要注意相關政策的配套和可操作性。

  營造正確的輿論環境,對奢侈消費不應過分渲染。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顧仁達建議,在建設節約型社會過程中,政府應該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大力培養和強化人們的理性、科學、適度的消費觀念。媒體對於奢侈品消費行為,不應過分關注、過多渲染,不要因為過度報道而引發負面效應。要將勤儉節約、量力而行的消費觀樹立成全社會的消費理念。

責編:朱亞菲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