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黨主席鬱慕明訪問大陸 > 正文

新黨訪問團拜祭黃花崗烈士陵園 廣州老婦獻山歌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7日 13:31)

  中新網廣州7月7日電(記者趙海燕)台灣“新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大陸訪問團”七日上午拜謁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在這裡,除了尋覓和緬懷中華民族的浩然之氣,新黨大陸訪問團還得到了廣州市民的掌聲和歌聲。

  上午不到九時半,新黨大陸訪問團一行就驅車從東方賓館前往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鬱慕明一下車,就被聚集在陵園大門外的廣州市民注意到,人群很快聚攏到警戒線兩旁,爆發出掌聲和“歡迎、歡迎”的呼聲。鬱慕明頻頻拱手作揖,向廣州市民問候。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位於廣州市先烈中路,始建於一九一二年,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戰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孫中山先生手書的“浩氣長存”四字鐫刻于墓坊。如今,這裡不僅是辛亥革命廣州起義的紀念地,也已經成為廣州最著名的景點之一,來者絡繹不絕,今天也是如此。

  雖然廣東警方為鬱慕明一行的到來特意拉起了警戒線,但早起的廣州人仍按照以往的習慣在陵墓周圍的小樹林中晨練,有些人還伴隨著《萬水千山總是情》的樂曲翩翩起舞。負責打掃衛生的楊小姐一直不停地清掃著地上的落葉,她説今天因為有特殊活動警方對部分通道進行管制,讓她的清掃工作比平時容易,“平時我每天早晨五點多中開始工作的時候,人就很多了,我的掃帚都沒法落地。”

  七十五歲的朱明成老先生專心地坐在墓道旁的石階上,他從報紙上看到新黨大陸訪問團要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祭奠,就一早從廣州的家中趕到這裡等候。祖籍河南的朱老先生一九四三年在蘇北參加抗戰,後轉戰東北,一九四九年南下解放廣州,從此就留在廣州生活。朱老先生至今仍稱自己是抗戰老兵,他記得今天是“七七事變”紀念日,讚揚新黨在抗戰六十週年紀念日赴大陸拜謁抗戰史跡,表明了新黨的愛國精神,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九點四十分,一隊特殊的拜祭者來到這裡。新黨大陸訪問團成員下車後在陵園門口列隊整齊,在鬱慕明率領下沿著三百多米長的寬敞墓道一直走到崗頂的七十二烈士墓,肅立在“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前。墓後是紀功坊,上半部是以七十二塊矩形石塊疊砌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著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坊額是章太炎所體篆文,坊後立有描述武裝起義經過的石碑。

  鬱慕明代表訪問團向陵墓敬獻了花圈,全體訪問團成員向烈士墓三鞠躬,默哀一分鐘。隨後,鬱慕明率訪問團環繞陵墓一週,來到孫中山親手種植的一株馬尾松前,為松樹澆水培土。這株馬尾松是一九一二年首次大祭七十二烈士時種下的。

  站在松樹前,鬱慕明説,新黨七月七日來到這裡,就是來尋找浩然之氣,“碧血黃花,浩氣長存”。這裡埋葬的年輕人,平均年齡二十九歲,為了國家民族的發展,能夠犧牲年輕的生命,就是希望中華民族發揚光大。我們希望現在的人們能夠繼續當年年輕人的浩然之氣,兩岸同心同德,全球中國人大團結。

  廣州的悶熱天氣讓西裝革履的訪問團成員在近三十分鐘的拜祭活動中汗流浹背。鬱慕明沒有去擦臉上流淌的汗水,他説:流汗不足矣,過去年輕人流血帶來了民族的興旺,我們今天的人應該深思,進而帶來團結的局面。

  拜祭結束後,鬱慕明一行沿墓道兩旁的通道離開。這時,年逾古稀的溫老太太對著走過來的鬱慕明唱起了客家山歌。家住廣州的溫老太太也有親戚在台灣,這首客家山歌是她特意為新黨大陸訪問團而寫的,表達自己的激動和感念之情。

  從陵墓到大門口,仍舊是三百多米的距離,鬱慕明走走停停,他和訪問團成員被熱情的廣州市民包圍著。有的市民在議論:三十人太少了,應該有更多的台灣同胞到大陸看看。

  拜謁活動結束後,鬱慕明一行前往鳴泉居,中共廣州市委副書記張廣寧在此會見並宴請了代表團一行。

  今天下午,新黨大陸訪問團結束在廣州的活動,乘飛機前往南京繼續“民族之旅”。

責編:王麗華 來源:中新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