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黨主席鬱慕明訪問大陸 > 正文

新黨發展及其原因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6日 16:13)

  在第三屆“立委”、“國代”和第九任“總統”選舉中新黨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立委”席位由原來的7席猛增至21席, 首次參選“國大代表”當選46席, 並且在“總統”選舉中與“林郝配”合作相當活躍。成為島內第三大黨。

  研究台灣政黨的資深專家曾在 《台灣週刊》 中撰文指出,新黨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 黨的組織不斷擴展。 新黨成立時, 由於力量薄弱,只建立了人員高度重疊的“全國競選與發展委員會”和“立法院委員會”兩個“中央級”的組織。 通過選舉, 新黨的勢力不斷壯大,逐步在四個全臺性組織的基礎上建立起“三權分立”式的中央組織架構,即“全選會”,負責行政和組織發展;“立法院委員會”和“國民大會委員會”,負責制定、推動政策;“廉政勤政委員會”,負責監督該黨日益龐大的公職人員的操守及勤惰。新黨還建立了高雄市競選及發展委員會、 台北市議會黨團、 台灣省議會黨團等3個“省級”組織,台北縣、台中市、桃園縣等縣市設立競選與發展委員會(即縣黨部)和100多支義工隊伍, 並在美國建立起10多個“新黨之友”和新黨後援會。由於採取不繳黨費這一發展黨的模式,黨員人數迅速增加。

  (2) 黨的群眾基礎逐步擴大。“外省黨”形像是新黨成立以來揮之不去的陰影,嚴重地制約了新黨的發展。經過幾次重大選舉後,新黨的“外省黨”陰影逐漸淡化。這主要表現在:一是該黨推出的各類公職候選人中本省籍居多,僅在當選的第三屆21位“立委”中,本省籍達15人,佔絕對多數。二是新黨支持群中本省籍所佔比例有所擴大。省市長選舉時,投票支持新黨省市長候選人的本省籍選民與外省籍選民之比是50.5%:49.5%。而在三屆“立委”選舉時,新黨的支持群中,本省人佔62.8%,外省人僅佔37.2%。民進黨的張俊宏也不得不承認,新黨逐步轉型,已經不再是外省黨。新黨成立時,其主要成員集中在台北地區,“台北黨”的符咒困擾著新黨。經過第三屆“立委”選舉,新黨除在台北縣、市、桃園縣擁有地盤外,並順利進入台中市、高雄市等中南部地區。 “總統”和第三屆“國代”選舉後, 新黨又在基隆、新竹縣市、苗粟縣及花勞等地區建立起新的灘頭堡,並首次攻克金門、馬祖外島。這樣,新黨不僅鞏固了大台北地區的陣地,並成功地跨越濁水溪,在基礎薄弱的中南部地區開闢根據地。

  (3) 第三大黨的地位已經確立。由於政、經、社會資源相當缺乏,新黨成立時曾被視為“泡沫政黨”。但新黨在1994年底的省市長選舉中獲得7.7%選票,並成功地使台北市議會出現“三黨不過半”的局面,使國民黨首次失去了對台北市議會的主導權。在第三屆“立委”選舉中,新黨又取得驚人的成績,獲12.95%的選票, 取得21席, 比剛成立時的7席增加了2倍。在初次參選的第三屆“國民大會”選舉中,新黨又奪得了46席, 獲13.67%的選票, 新黨支持的“林郝配”也獲得14.9%的選票。 經由一系列選舉,新黨展現出近140萬選票的實力,在島內確立起第三大黨的地位。

  新黨發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關專家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個人素質。新黨形象清廉,核心成員個人素質良好,問政能力強。趙少康、王建煊、鬱慕明等學歷高,操守和品德為部分民眾所肯定。新黨成立後,他們又採取一系列措施突出其反金權的形象,如:新黨定位為“小老百姓的代言人”,明確提出“反金權”、“反貪污”、“反特權”的主張;要求公職人員辭去財團兼職,與財團劃清界線;規定黨籍公職候選人高學歷、形象好等。新黨成立以來,該黨人員鮮少涉及政治、經濟醜聞。新黨“立委”在“立法院”內的問政能力也名列前茅。反金權的清廉形象和高水準的問政能力,贏得了不少中産階級、青年、婦女的選票。

  (2) 大陸因素。 祖國大陸反對分裂、 反“台獨”鬥爭,客觀上有利於新黨的發展。我“批李批獨”強大輿論攻勢揭露了“台獨”分裂祖國的本質及其危害,軍事學習更沉重地打擊了“台獨”和“獨臺”分子的囂張氣焰,使原受國民黨欺騙和民進黨影響的相當一部分選民逐步認識“台獨”的危害,並將選票投向新黨,這客觀上支持了新黨在島內的政治活動,提高了新黨的得票率。

  (3) 反獨主張。新黨反對“台獨”、發展兩岸關係的主張,順應了島內維持安定的民心。李登輝與民進黨沆瀣一氣,大肆進行“台獨”活動,直接導致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島內股市下跌,民心浮動,局勢不穩。新黨堅持“反台獨”的立場,揭露李登輝的“獨臺”陰謀,明確指出“台獨”是兩岸關繫緊張、台灣社會不穩的根源,要求臺當局“外交休兵”,優先發展兩岸關係,積極與大陸“三通”。新黨反對“台獨”、發展兩岸關係的主張符合民眾反對“台獨”、維持政局穩定的心態,爭取到不少中間選票。

  (4) “外省籍”的支持。以國民黨內非主流派為核心的外省人的大力支持,奠定了新黨發展的基礎。非主流派與新黨在“反李反獨”議題上有高度的一致性,他們視新黨為“正統的國民黨”及“孫中山嫡系”,是與主流派進行鬥爭的盟軍,故而積極支持新黨。在第三屆“立委”、“國代”及“總統”選舉中,非主流派組成的“林郝配”與新黨互為依託,不遺餘力地替新黨輔選。在非主流派的影響下,不少處在李登輝“本土化”壓力下的外省籍軍公教以及眷村榮民也視新黨為其基本利益的代表和精神支柱,支持新黨。佔島內居民總數約15%的外省人則成為新黨的基本支持力量。

  (5) 策略得當。新黨積極拓展本省籍票源的策略發揮了較大作用。為淡化“外省黨”形象,新黨相繼採取了一些爭取本省人、擴大社會基礎的措施:大力啟用本省籍人士。在公職候選人提名時,將本省知名學者列為優先提名對象,而在象徵族群政策的不分區候選人提名中儘量照顧到四大族群, 以示對各族群的尊重; 推行淡化意識形態、“台灣優先”、“維持現狀”的政策和作為。 與民進黨進行 “大和解”會談, 以壓低其“外省黨”的形象; 主要負責人王建煊、趙少康等多次表示,台灣最重要的是“自保”,“維持現狀”,不要搞“獨立”,也不急於統一。不少本省籍民眾逐漸改變了新黨是“外省黨”的成見,在選舉時投票支持新黨。此外,新黨還在競選時提出“三黨不過半,國泰又民安”等口號,組織各種易為老百姓接受、又能突出自身形象的活動。在選舉投票時,為避免選票過於集中某些“明星級”人物,採取“強制配票”等措施。這些策略的靈活運用,起到了開拓票源、扶持新人、爭取更多席次的作用。

  新黨成立初期的發展壯大,對島內政局和兩岸關係確實産生了較大的影響。主要表現是:

  (1) 壓縮了國民黨拓展選票的空間,削弱了國民黨的執政優勢。新黨與國民黨票源重疊較大,其在外省族群,尤其是在軍公教階層中勢力的擴張,已經使國民黨在眷村的鐵票發生動搖。不少外省人,尤其是外省人第二代紛紛支持新黨。新黨席次的增加,也相應地減少了國民黨的席次,極大地削弱了國民黨在島內的執政優勢,使國民黨在島內政黨角逐的主要場所“立法院”面臨實質不過半的危機。

  (2) 遏制了民進黨的上升勢頭。新黨實力的增加,客觀上在一定程度上牽制了民進黨的發展勢頭。出於淡化“台獨” 形象和執政的考慮, 民進黨還被迫與日益強大的新黨“大和解”,這又使民進黨內“務實台獨派”與“基本教義派”矛盾加劇,整體實力有所削弱。

  (3) 奠定了其在島內政局中的“關鍵性少數”地位,併為今後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民進黨表示不與國民黨組織“聯合內閣”的情況下,新黨仍有可能繼續通過“大和解”的策略,扮演“關鍵性少數”的角色。不過,由於新黨組織薄弱, 資源有限, 還難以完全擺脫“外省黨”的局限,因而短期內不可能取得單獨執政能力。

  (4)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新黨是島內遏制“台獨”、“獨臺”勢力膨脹、影響臺當局大陸政策走向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在其緩和、發展兩岸關係,反對“台獨”的主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民眾支持的情況下,為了在島內激烈競爭的政黨政治環境中擴大空間,國民黨、民進黨都不得不調整其大陸政策,以適應島內普遍希望緩和、發展兩岸關係的“民意”。目前,國民黨主流派雖然不想放棄“務實外交” 和分裂祖國的政策, 但又不得不一再作出緩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姿態。民進黨務實派深刻地意識到“台獨”是其發展瓶頸和“票房毒藥”, 要求檢討、 調整“台獨”主張、重新評估大陸政策,新生代也強烈抨擊“台獨法西斯主義”、“台獨唯心論”。這種局面,客觀上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責編:王麗華 來源:中國台灣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