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黨主席鬱慕明訪問大陸 > 正文

新黨發展概況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6日 16:12)

  1993年8月10日,趙少康、王建煊等7名國民黨中生代“立委”因不滿李登輝日益偏離一個中國原則,推行“台獨”分裂路線而另組新黨。

  一、基本實力

  新黨成立之初,活躍于台灣政壇,表現出強勁的生命力,成為國民黨、民進黨之外的第三支力量,並在“立法院”扮演關鍵性少數的角色。但自1997年後,新黨因政治訴求失焦、內訌不斷等原因逐步陷入泡沫化危機,在2001年底“立委”選戰中,更因同質性極高的親民黨的擠壓而走向泡沫化。

  (一)表現在選票上的實力逐漸消弱。在初試啼聲的1993年底縣市長選舉中,獲得5.54%的選票,一舉跨過5%的政黨門檻;1994年底省市長選舉得票率為7.70%;1995年底第三屆“立委”選舉得票率為12.95%,獲得21個席次,成為“立法院”關鍵少數;1996年初第三屆“國代”選舉得票率為13.67%。但是自1997年後,新黨的實力不斷削弱,如在1997年底縣市長選舉中,新黨僅獲得1.42%的選票,顆粒無收;在1998年底的“立委”選舉中,新黨得票率下滑至7.06%,僅獲得11個席次;在2001年底的縣市長及“立委”選舉中,新黨僅在“立委”選舉獲得1個席位,得票率降至2.61%,因未跨過5%的政黨門檻而走向泡沫化。

  (二)黨員少。由於新黨在成立之初自我標榜為“柔性政黨”,因而在黨章規定,黨員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隨時可以加入或退出,也不必交納黨費,導致新黨缺少實質意義上的黨員,大多為認同新黨的“義工”和“精神黨員”。在新黨實力鼎盛的時候,新黨自己號稱“精神黨員”達到6萬,目前黨員總數僅有千余人。

  (三)政黨認同度低。新黨在成立之初的政黨認同度高達10%,最高峰為15%,但之後認同度逐年下除,目前僅維持在2-3%之間。

  二、組織架構

  新黨在成立之初因經費缺乏,為了在組織形式與國民黨、民進黨進行區隔,並未設立中央黨部和地方黨部等黨務機構,其組織原則是“以議會為中心,民意為依歸,選舉為手段”,中央設立“立法院黨團”、“國民大會黨團”和“全臺競選及發展委員會”,地方設置縣、市“競選及發展委員會”,主要通過“全體公職人員大會”以執行黨章、政綱的修訂工作。

  “全臺競選及發展委員會”主要負責黨的決策與具體運作事務,主要由“立法院”黨團成員、直轄市議會黨團成員,各地“競選及發展委員會”召集人,縣市以上行政首長及議會正副議長等人組成。“全臺競選及發展委員會”設召集人1名,由委員互選産生,任期一年,可連選連任。召集人對內綜理黨內,對外代表該黨。“全臺競選及發展委員會”設常務委員會,處理該黨經常事宜。

  2001年底“立委”選舉走向泡沫化,新黨開始進行改造,決定向剛性化發展,2002年9月新修訂的黨章中規定:黨組織分為中央及地方二級制,“中央”設置“全國委員會”,地方依黨員人數及功能設方地方黨部或特種黨部,海外另設海外黨部。各級黨部依實際需要設立幕僚單位及各工作會,處理各級組織授權的事項。

  (一)“全國黨代表大會”。為該黨最高權力機構,主要職權為選舉“全委會”委員,決議“全委會”所提黨章修正案,罷免黨主席,議決其它事項。

  (二)“全國委員會”。為該黨最高黨務常務機構,“全委會”人數最多不得超過31人,主要職權為選舉黨主席,監督協調黨務推動,對重人事的任命案行使同意權等。

  (三)主席。由“全委會”委員互選産生,任期一年,連選可連任一次,黨主席對內綜理黨務,對外代表本黨。全委會置秘書長一人,副秘書長1-3人,由黨主席提名,並經全委會同意後聘任之。新黨現任主席為鬱慕明。

  三、政策主張

  新黨在“建黨宣言”中明確標榜將發揮“革新政治、安定政局、制衡兩黨”的作用,認同孫中山先生的理念,追求民族統一、政治民主、民生均富的目標,堅守公義、平等、安全、務實、乾淨的原則。具體主張為:

  (一)在兩岸關係方面:新黨主張中華民族應固守原有之疆域,守死不去,一寸山河一寸血,不容異族染指,亦不容分裂國土。堅決反對“台灣獨立”、割裂民族臍帶,自絕於10億同胞。在發展兩岸經貿方面,開放兩岸直航,促進全面交流;保障臺商權益,爭取大陸市場;建立互利共生的“大中華經濟圈”。

  (二)在政治方面:反對專制政治,反對獨裁,主張實行“內閣制”,反對黑金賄選等等。

責編:王麗華 來源:中國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