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 > 正文

中國將是“思想庫”和經濟引擎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4日 17:08)

  瞭望東方週刊消息: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陸洋報道

  此次,胡錦濤主席將在上海合作組織元首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闡述中方對當前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形勢的看法,提出對深化安全、經濟等領域合作的建議和主張。

  分析上海合作組織成立這些年的成果,可以發現中國的收穫。它不僅是中國發揮重要作用的第一個地區性國際組織,而且通過這個國際舞臺,展示了中國外交理念的悄然變化。

  “在上海合作組織這個平臺上,中國顯示出越來越積極主動的參與姿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東室主任李偉健對《瞭望東方週刊》説,“這種主動並不是要打破舊秩序、挑戰現有機制,而是主動加入到國際秩序當中,表達中國人自己的聲音,避免別國對我們的誤會。同時,也以大國的姿態參與並促進國際事務的合理解決。”

  從1996年成立“上海五國”到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的形成,在將近十年的發展進程中,其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從最初倡導邊境互不使用武力的“上海聲明”,到2001年明確提出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體現了中國不斷演進的外交智慧。

  尤其是“上海精神”。國際自然和社會科學院院士俞邃曾分析説:這其中的“互信、互利、平等、協商”體現了一種新安全觀,“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則體現了一種新發展觀。

  復旦大學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趙華勝對《瞭望東方週刊》説:“一個國際性組織能夠得以不斷深入發展,需要有新的倡議來推動。而中國在上合組織中就扮演了一個思想庫的角色。在新發展觀和安全觀、大國合作的新地區間關係等方面,都體現了中國的想法。這是我國外交政策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

  此外,在未來,中國還將更多扮演上合組織成員國“經濟引擎”的角色。

  目前,中亞國家的發展思路是,把自己和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部分聯絡起來。在周邊的“鄰居”當中,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勢頭最好。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國價廉物美的小商品佔據了該國首都商業街的半壁江山。

責編:王麗華  來源:了望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