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 > 正文

今日俄羅斯的社會心態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4日 17:02)

  瞭望東方週刊消息:

  《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岳連國、盛世良、黃琳、舒泰峰/ 北京、莫斯科報道

  許多數年未到俄羅斯的人今年再到俄羅斯,普遍感覺到變化不小。過海關比以前痛快,警察比原先規矩,商店裏傻大黑粗的“蘇式”包裝消失,商品比過去精美許多。莫斯科城裏,新建築雖然不算多,但大多豪華精緻。

  變化更大的是俄羅斯人,前蘇共中央局級幹部塔某現在承包了一家外交月刊,獨擁財政人事和報道政策大權,月入四五千美元。老布爾什維克莫洛托夫的外孫、俄羅斯最負盛名的政治學家之一尼某對他小兒子長大了開中餐館的“宏願”居然讚賞有加。俄羅斯著名美國通特某請中國朋友刻了個“世德堂”的大印,因為他兒子的經濟事務所想取個中國名。俄新社老報人伊某的女兒不願輕鬆地拿2000美元的白領月薪,非要自己開公司……

  年初的民調表明,54%的被調查者認為“生活體面,能滿足基本需求”,80%的人贊同民營企業,67%的人希望子女有經商才能,認為已適應市場經濟的人比認為不適應的多一倍。

  而10多年前,俄羅斯人普遍重官位、重學問、輕工商,視做買賣為投機倒把,恨不得放火燒掉鄰居開的小店。可以説,隨著俄羅斯經濟的轉軌,今天的俄羅斯人的心理也發生了“轉軌”。

  然而,在俄羅斯人心理的“轉軌”之中,還存在著一些尚未逾越的“誤區”。

  退休者和低收入者依然懷念“房租1921年以來沒提過,基本食品價格1947年以來沒漲過”的蘇聯時期,年初甚至發生了抗議社會福利“暗補改明補”的浪潮,幸好普京大幅提高退休金,社會才恢復平靜。

  “誤區”之二是,迷信GDP。2001年到去年,俄羅斯GDP從2500億美元增加到5700億美元,黃金外匯儲備從2000年的110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1443億美元,但人民生活水平並未得到同樣幅度的提高。在如今俄羅斯的全民收入中,10%富裕者佔的比重達32.9%,10%貧困者僅佔2.3%,億萬富翁的人數僅次於美國,同時有兩三千萬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分配不公、貧富懸殊令人擔憂。

  此外,俄羅斯人還難以消除“悲觀情結”。不少俄羅斯人習慣從負面看待變化:資本出口是“逃資”,吸引外資是“外國經濟滲透”,商品出口是“資源流失”,商品進口是“讓外國賺我們的錢”。一位俄羅斯經濟學家説:形成市場經濟心態遠比形成市場經濟難。

  經過10多年的艱難坎坷,俄羅斯基本完成社會經濟轉軌。去年俄GDP按可比價格計,已達轉軌前的90%,考慮到還有相當於GDP40%的“影子經濟”未列入統計,實際上人均GDP超過5500美元,大大高於轉軌前。

責編:王麗華  來源:了望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