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胡錦濤出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 > 正文

背景資料:八國集團的形成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28日 19:19)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八國集團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羅斯組成。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西方國家經歷了二戰後最嚴重的全球性經濟危機。為共同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協調各國政策,重振西方經濟,在法國的倡議下,法、美、德、日、英、意等六國領導人于1975年11月在法國舉行了第一次首腦會議。1976年6月在波多黎各的聖胡安舉行第二次會議時,增加了加拿大,形成七國集團,也稱為“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此後,七國首腦會議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了下來,每年一次輪流在各成員國召開。從1977年起,歐洲聯盟(當時稱歐洲共同體)委員會主席也應邀參加會議。

  1991年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1992年和1993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都應邀同與會的七國首腦在會後舉行會晤。1994年第20次會議時,葉利欽正式參加政治問題討論,形成了“7+1”機制。1997年在美國丹佛舉行七國首腦會議時,克林頓總統作為東道主邀請葉利欽以正式與會者的身份“自始至終”參加會議,並首次與七國集團首腦以“八國首腦會議”的名義共同發表“最後公報”,但不參加有關全球具體經濟問題的討論。從此,延續了23年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成為八國首腦會議,也被稱為八國集團。

  最初,首腦會議主要討論經濟問題和協調各國的宏觀經濟政策。近年來,政治問題也逐漸成為會議的重要議題。

責編:王麗華  來源:中國日報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