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發佈會匯總(舊) > 正文

4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實錄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26日 10:10)

  CCTV.com綜合消息:2005年4月26日(星期二)上午10時,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介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等方面情況,並答記者問。

  [周和平]:女士們、先生們:

  早上好!很高興和新聞界的朋友們見面,長期以來,新聞界的朋友們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關心和支持,借此機會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産,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它與物質文化遺産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文化財富,成為全人類文化遺産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人類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此做了大量工作並取得了顯著成績。20世紀中葉,我國政府組織文化工作者對部分傳統文化遺産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工作,使許多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搶救;1979年,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共同發起“十部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截止2004年底298部省卷已全部完稿,並已出版224卷(近4億字),保存了大量的珍貴藝術資源,這項工作被海內外譽為當代文化建設的“萬里長城”;1997年國務院發佈的《傳統工藝美術保護條例》,對傳統工藝美術做出明確的標準規定,通過建立國家評定機構,保護了一大批傳統工藝美術品種,命名了二百餘名“工藝美術大師”;國家還成立了“振興京劇指導委員會”、“振興崑曲指導委員會”,從今年開始設立專項資金,實施“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一批具有悠久傳統、民族風格和地方藝術特色的鄉鎮,被國家命名為“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增強了全社會對傳統文化遺産的保護意識,鼓勵各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整理、研究和開發。

  近年來,國家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工作高度重視。2004年8月,我國政府經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批准,正式加入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成為全球批准為數不多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從2002年起,文化部、財政部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採取一系列保護措施,對具有重要價值且瀕危的項目進行搶救性的保護。目前,已確定了國家保護試點項目40個,各省也相繼確定了一批保護試點項目。不少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地方法規,建立傳承人命名制度,為傳承活動和人才培養提供資助,鼓勵和支持教育機構開展普及優秀民族民間文化活動,規定有條件的中小學應將其納入教育教學內容等等多種措施,卓有成效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

  最近,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關於“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産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的精神,履行我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的義務,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國家名錄,確立了“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及“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意見》指出,國家將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摸底工作,通過建立代表作名錄體系,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研究、認定、保存和傳播,建立科學有效的傳承機制,逐步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制度。《意見》要求加強領導,落實責任,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由文化部&&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同時,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推進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相信《意見》的印發必將對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起到重要的推進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物質遺産保護工作是密不可分的,今天國家文物局的張柏副局長也出席了發佈會。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你講話中提到要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國家名錄體系,為什麼建這樣一個國家名錄體系?申報的標準是什麼?怎麼樣進行申報?

  [周和平]: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56個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的特點是多元一體,由物質文化遺産和非物質文化遺産組成,應該説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連接民族之間的紐帶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基礎,也是維護我們的國家身份和主權的依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産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所以保護好這份珍貴的財富是國家和公民共同的歷史責任。

  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産,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的經濟、文化全面協調發展意義重大。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生存狀況受到了比較大的衝擊,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

  世界各國對於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都非常重視,許多國家設立了國家名錄,使本國、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我們借鑒世界各國好的做法,同時也借鑒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經驗,準備在我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體系。

  這個體系包括國家級名錄、省市縣級名錄。它是一種呈寶塔型的名錄體系,一般縣級應該比較大,往上應該越來越小,進入國家名錄的是文化遺産更為豐厚的項目。

  國務院辦公廳的《意見》中就如何建立國家級名錄,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而且決定從今年起開始建立我們國家的第一批國家級名錄。在建立國家級名錄的基礎上,帶動省市縣各級名錄體系的建立。

  你剛才問為什麼建立這個名錄體系,我覺得至少有六點原因。第一點,通過建立名錄,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搶救和傳承。第二點,通過建立名錄,展示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文化。第三點,通過建立名錄表彰和獎勵有關社區群體及個人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第四點,通過建立名錄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第五點,通過建立名錄,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第六點,通過建立名錄,進一步促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

  國家級的名錄是有標準的,《意見》中對標準也做了具體的規定。標準的主要內容是三個方面,一個是傑出價值,一個是瀕危程度,一個是有效的保護計劃。

  名錄如何申報的問題大家比較關注,文件中講得比較細,我在這裡概括地講一下主要的四個程序。程序一,公民、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可以向所屬行政區域的文化行政部門提出申請,文化行政部門受理以後逐級上報。

  程序二,省級文化行政部門對於本行政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申請項目進行匯總、篩選,在匯總篩選的基礎上,經過同級政府核定,向部級聯席會議辦公室提出申請。這裡出現了一個部級聯席會議的名詞,部級聯席會議是由文化部發展改革委、教育局、旅遊局、宗教局、文藝局等有關成員組成的一個組織。

  程序三,部級聯席會議辦公室將審查合格的材料交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會根據標準進行評議審定,同時提出推薦名單。

  程序四,推薦名單要向社會公示,公示以後擬定入選名單,最後經過部級聯席會議的審定後上報國務院批准、頒布。

  今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項目,也將從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當中産生。

  [中央電視臺記者]:在2001年和2003年,我國的崑曲藝術和古琴藝術分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單當中,那麼第三次申報,我們要申報的是什麼呢?

  [周和平]:第三次申報,經過專家委員會的評估,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和比較研究,決定將新疆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第三批項目大概在今年11月份公佈結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評選週期是兩年一次,每次一國只允許申報一個。它鼓勵多國聯合申報,不佔名額。這個代表作從2001年開始已經搞了兩批,已經批准了47項,我們國家是兩項。

  這個項目的申報有三個基本條件,一個是藝術價值,一個是處於瀕危的狀況,還有一個是有完整的保護計劃。

  [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記者]: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已經列入全國人大五年的立法規劃,周部長能否透露一下這部法律草案現在修訂的情況如何?它涉及到哪些主要內容?

  [周和平]:我想把立法的有關情況給大家做一個交代。我國人大和政府一直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力度。因為我們國家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立法首先是從地方開始的。上世紀90年代,寧夏、江蘇先後制定了保護民間美術和民間藝術的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雲南、貴州、福建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也頒布了省級的保護條例。1997年國務院還頒布了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條例。這些都為國家的立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和基礎。

  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會就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進行了大量的調研,並且會同文化部文物局等單位聯合召開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工作座談會、研討會,2002年8月向全國人大遞交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的建議稿。全國人大教科文委員會成立了起草小組,于2003年11月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法》草案。到2004年8月,全國人大又把法律草案的名稱調整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全國人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立法工作非常重視,今年年初又成立了工作小組協調各方,加強這部法律的立法進程。

  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的頒布,將為立法提供非常好的工作實踐,我相信《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法》出臺的日子將會越來越近。

  [外國記者]:去年年底,中醫的負責人希望國家把中醫也申請為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我想問您,您對此有什麼看法?是否支持?

  [周和平]:應該説中國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已經形成了非常豐富的中醫中藥文化。這種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中醫中藥文化也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定義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關於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中醫應該説就屬於這個範疇。當然,對於中醫中藥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問題,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得到加強,我相信在適當的時候,我們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這個項目。謝謝你對中國中醫藥事業的關心。

  [合眾國際社記者]:剛才你談到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物質文化也是密切相關的,中國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對於物質文化遺産的破壞。我們目前能夠觀察到在前門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拆遷工作,什麼時候才能夠減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破壞,對中國北京四合院文化的破壞?對北京過去街道的叫賣文化,以及老城區的佈局和規劃這方面文化的破壞?我們都知道,就在我們説話的這個時候,這些文化都在日漸消失?

  [周和平]:這個問題請張柏局長回答。


  [張柏]:你提到的這個問題在我們國家屬於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範疇。北京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有一個總體規劃,北京的規劃裏面有一部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這個規劃強調了三個重點:一個是保護北京的古都的歷史文化風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心區、皇城區;第二個重點是保護過去遺留下來的歷史建築;第三個就是要保護北京所蘊含的其他歷史文化遺産。北京這些年按照這個規劃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申奧以來,大家知道北京申奧做了很多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人文奧運。別的系統不講,就北京市這幾年,每年要拿出一個億,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項目,特別是是文物點的保護項目進行維修,落實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特別是為人文奧運計劃做了大量工作。

  從這三個重點來看,第一個重點是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問題,我們確實是做了最大的努力。舉一個例子,比如説中軸線,北邊來的路到了二環就停住了,到了地安門大街又有路了,這個為什麼不能打開呢,這邊都是平房,為什麼不打開,因為這個路不能動。在北京歷史文化風貌當中這條路為什麼是這樣的?它和原始的設計是有考慮的,這個大佈局不能動。這樣雖然交通很擁擠,交通受到了很大影響,但是為了保護這一塊歷史文化格局,就沒有動。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北京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過程當中還有很多。

  總之有三條,第一,這些年北京在認真履行具有法律效應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第二,在規劃的一些重點問題上確實是有一些不同意見。比如説你剛才提到的民居問題,特別是中心區的民居、四合院問題,有很多不同意見。第三,北京市正在修改、修訂有關規劃,充分聽取各個方面的意見,包括專家的意見,及社會各方面的意見,修改有關方面過去的一些規劃內容,力求最好地保護這些內容,保護民居。因此北京成立了一個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小組,這些措施都是為了保護這個歷史文化名城,這是廣大公眾的願望,是專家們的願望,也是政府的願望。

  [中國日報記者]:我國現在正在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工程沿線有一些比較重要的文化區域,在工程實施過程中,如何保護文化區域的文物,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産?

  [張柏]:南水北調當中的文物保護工程,是1949年以來我們國家特大的文物保護工程。這主要有兩條原因,第一是量大,中線和沿線加起來途經2800多公里,七個省市。第二條是這一段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涉及到四大文化區:荊楚文化區、夏商文化區、燕文化區、齊魯文化區,這幾大文化區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上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中心地區,因此留下的遺跡、文化遺産特別豐富。這些合起來,應該説它是特大工程。有人説和三峽工程相比怎麼樣,我説遠遠超過了三峽工程。

  對南水北調工程當中的文物保護工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就在3月份,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就都有重要的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和有關省市做好南水北調工程當中的文物保護工作。

  國家有關部門,包括發改委、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水利部,還有我們文物部門一起在一線進行了數次調查,開了數次會議,對整體的前期工作已經有了很好的安排。沿線的各省市從去年,實際上從前年已經開始,對沿線專門進行了田野調查,與有關專家和部門一起組織論證和認定,大體的文物數字已經清楚,近900個文物保護單位納入這次工程的保護項目。

  目前各地正在根據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編制專項規劃工作。目前前期工作的經費已經下撥了,各省已經抽調齊人力,所以整體進展是順利的。現在最大的問題有一個,就是文物保護工程的時間很緊張,因為前期工作稍微滯後了一點兒。這個問題如果搞不好有兩個影響,第一是文物保護的質量或者進度,第二可能也會影響南水北調工程本身。因此年初有關部門一起商量,確定儘快開始一些控制工程,工程量比較大,難度比較大,又很重要,怎麼辦?先開始。最後確定下來包括庫區、幹線一共30項。現在抓緊做方案,爭取提前開始,開始時間提前了,就解決了這個矛盾。

  最後還有一個消息,因為還有一些問題,怎麼辦呢?5月份國家文物局將會同國家有關部門到“東線”和“中線”沿線與有關省市縣的領導一起調研,把南水北調的文物保護工作向前推進,這個請大家放心。

  [京華時報記者]:第一個問題是:前面提到傳承人會得到表彰、獎勵和資助,扶持的具體內容是什麼?我記得去年申報少林功夫的呼聲比較高,那少林功夫沒有入選的原因你能講一下嗎?

  [周和平]: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關於傳承機制問題。因為國務院的《意見》剛剛公佈,《意見》對於傳承人的辦法提出了種種要求,下面還要提出具體的規定。這個問題自新中國成立以後,各地都有了一些做法。50年代周恩來總理就倡導用“師承”的方法使傳統的技藝得到傳承。按照國務院辦公廳《意見》的要求,在制定這些辦法的時候要借鑒過去的行之有效的做法。

  第二,有關少林功夫的問題。少林功夫是中國武術文化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説也很有特色。但是我們國家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我們的文化遺産非常豐富。我剛才介紹了聯合國的規定,是每兩年公佈一批,每一批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名額,對我們文化遺産豐富的國家來説,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也是我們下一步要向聯合國有關組織反映和交涉的問題。但是像少林功夫這些文化遺産,我建議有關方面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更深入的挖掘,也積極申報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爭取先進入國家名錄,然後再申報世界名錄。

責編:王麗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