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發佈會匯總(舊) > 正文

6月14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發佈會實錄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14日 10:01)

  CCTV.com綜合消息:2005年6月14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國家林業局副局長祝列克公佈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的最新動態,介紹動態變化成因及今後的治理對策,並答記者問。

  [祝列克]:女士們、先生們、新聞界的朋友們:

  十分感謝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這裡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我國荒漠化和沙化的最新動態。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國家林業局于2003年11月—2005年4月組織了第三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監測結果表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國荒漠化和沙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破壞大於治理”的狀況轉變為“治理與破壞相持”,重點治理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省區治理面積大於破壞面積,全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


  一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同時出現凈減少。截止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為263.62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27.46%。與1999年相比,5年間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凈減少37924平方公里,年均減少7585平方公里。

  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的18.12%。與1999年同監測範圍內相比,5年間沙化土地面積凈減少6416平方公里,年均減少1283平方公里。

  二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有所減輕。從荒漠化土地看,輕、中度荒漠化面積增加20.8萬平方公里;重、極重度荒漠化面積減少24.59萬平方公里,重、極重度荒漠化面積比例則由1999年的47.3%下降到2004年的38.7%。

  從沙化土地來看,流動沙地、半固定沙地面積凈減少38749平方公里,固定沙地增加32265平方公里,流動、半固定沙化面積在沙化土地中的比重則由1999年的36.1%下降到2004年的33.9%。

  三是大部分的省區的荒漠化和沙化狀況呈現好轉的態勢。與1999年相比,大部分省區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出現縮小的態勢。寧夏、吉林、陜西、河北、山西及南方各省沙化土地繼續縮小;內蒙古、甘肅、遼寧、黑龍江、山東等省區已由擴展轉為縮小。一些重點省區的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減少明顯,荒漠化和沙化狀況有了顯著改善,與1999年相比,內蒙古、新疆、河北、寧夏、甘肅和陜西的荒漠化面積分別減少了16059平方公里、14226平方公里、4029平方公里、2329平方公里、1900平方公里和1257平方公里。內蒙古、河北、甘肅、山西、山東、寧夏和陜西的沙化土地分別減少4882平方公里、959平方公里、836平方公里、782平方公里、380平方公里、254平方公里和208平方公里。

  四是沙區植被蓋度有所增加。沙區中蓋度(植被蓋度在20—50%之間)的沙化土地面積增加了12.4萬平方公里,高蓋度(植被蓋度50%以上)的沙化土地面積增加了2.3萬平方公里。

  我國荒漠化、沙化防治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當前防治工作的成績還只是初步的、階段性的,形勢仍很嚴峻,主要表現在:

  一是治理形成的植被剛處於恢復階段,一年生草本植物比例較大,植物群落穩定性差。

  二是沙區自然破壞力很大,特別是水資源匱乏,生態極度脆弱,植物在這裡生長成活十分困難,如果管理稍不到位,就有可能導致植被的衰敗死亡,致使前功盡棄。

  三是防治任務還非常艱巨。全國現有的174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中,有50多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具備治理條件,如果按現有的治理速度,至少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治理。同時,全國還有近32萬平方公里的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這種土地是臨界于沙化與非沙化土地之間的一種退化土地,如果利用不當,極易成為新的沙化土地。

  四是導致荒漠化和沙化擴展的各種主要人為因素沒有根本消除。濫放牧、濫開墾等行為在部分地區仍程度不同地存在。

  五是不利的氣候因素,特別是乾旱對加速荒漠化和土地沙化的影響亦不可低估。

  由此可見,我國的荒漠化和沙化防治已經步入了治理和破壞相持階段。因此,加強防沙治沙的決心不能動搖,扶持防沙治沙的力度不能減弱,強化防沙治沙的各項措施不能鬆懈。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鳳凰衛視記者]:有兩個問題,剛才祝局長説“已經到了相持的階段”,是不是意味著減少的程度和擴大的程度比例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一直維持現狀?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第二個問題是:林業局也負責野生動物,我們非常關心目前贈送給台灣的大熊貓的情況怎麼樣了?

  [祝列克]:第一個相持階段,中國有句話叫“不進則退”,政府在這個階段還繼續要推進防沙治沙的各項工作,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第一是繼續大力執行防沙治沙法,依法治理荒漠化問題。第二是繼續推進工程的建設,目前來講,防沙治沙方面中國主要推行的是“六大工程”和“草原保護與治理工程”以及“水土保持工程”。這些工程的投入不但不能減輕,而且在“十一五”乃至今後的若干年中還要繼續加大。目前這方面的投入每年政府要拿出100—150億人民幣,這個力度將來還會繼續加大。

  第三是政策方面要進一步鼓勵各階層投入到防沙治沙當中,這裡包括政府對已經防沙治沙的林子實行收購政策和土地更加優惠的使用政策。

  第四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履行我們國際防治荒漠化公約的義務。

  至於第二個問題,關於熊貓的問題,已經開過不少次的新聞發佈會。作為中國政府,特別是國家林業局,熊貓已經準備好了,已經養在臥龍自然保護區,鳳凰臺的記者可能已經去看過,現在我們就是等著看台灣方面怎麼落實接受的具體措施。

  [美國彭博新聞社記者]:你剛才提到的10到15億美元是前五年已經投資的嗎?請問下個五年我們政府這邊還會投資多少?主要是花在什麼項目上?是輕度、重度?怎麼樣防止情況更嚴重?第二個問題,請問你們有沒有做有關的地下水位高度的研究?請問現在的狀況怎麼樣?跟沙漠化、荒漠化的關係怎麼樣平衡?下五年地下水位的高度有沒有可能降下?對城市化的影響有哪些?

  [祝列克]:第一,我講過去幾年用的是100到150億美元。第二,荒漠化很重要的問題是水資源的匱乏造成的,加之人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而形成的土地退化過程,治理方面我們是很注重的,就是要考慮水的問題。所以,荒漠化、沙化土地是173.97萬平方公里,但是具備治理條件的才53萬平方公里。所謂具備條件是根據水資源的狀況確定的,是53萬平方公里。我們治理主要還是對人類的生産活動進行約束,對一些植被進行恢復,合理地利用水資源。

  [中央電視臺記者]:請問劉主任一個問題,現在有一些專家這樣認為,主要沙區遷出一些人口,靠自然恢復就能有效地遏制沙化的趨勢。您是否同意這個觀點?同時,政府在今後的防沙治沙過程中應該有何作為?


  [劉拓]:我覺得這個問題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當然,話不能説得那麼絕對。只要從沙化土地裏面遷出人口,就能夠治理沙化土地。我們國家有174萬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這174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裏面生活了1.5億人口,這1.5億人口是不可能都遷出來的。

  但是,生態移民是我們防沙治沙裏面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這裡面一定要講究條件,什麼條件?就是這個地方的生態已經惡劣到人們不可生存了,這是要遷出來的。因為我們搞生態移民、搞防沙治沙、生態建設都是以人為本,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第二,移出來的這些人必須具備生存的條件,或者適合於人類生存的條件,那就是要有相應的水資源,有相應的生活措施,還要有相應的産業發展的基礎。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遷出來以後,人們從心理上、生活習慣上都應該能夠適應一個轉變的過程。

  根據這幾年我們防沙治沙、進行生態移民的實際情況來看,做得是比較好的,比方説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到目前已經移出了4萬農民。移民以後,原來的生態狀況改善了,農牧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實現了一個雙贏的目標。這個措施我們還是應該循序漸進地進行,謝謝。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記者]:剛才您説到在政策上鼓勵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工作中,您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具體的鼓勵措施?謝謝!

  [祝列克]:這個政策在不同的文件裏都發表了。首先,我們對沙化土地的治理實行一些土地優惠政策,對國有的荒漠化土地進行治理可以使用70年,並且在稅收方面給予減免。

  第二,不論是什麼經濟成分,只要納入到國家總的治理計劃當中,都可以享受同等的補貼政策。

  第三,如果是營造的是生態公益林的話,政府可以給予補助,一個是按照每畝計算的補貼,每年5元錢的生態效益補償金;二是如果你自己不想經營的話,政府正在試點,可以採取收購的方式。各地也會結合中央這些政策,制定一些地方的政策。謝謝!

  [法國新聞社記者]:剛才您提到好多的困難,就是人為的因素,能不能説一下那些人為因素的破壞,在防治過程中遇到一些什麼困難?怎麼樣解決?

  [祝列克]:我們確實是在防沙治沙當中遇到了不少困難,因為荒漠化土地和貧窮地區基本上是劃等號的,我們國家70%的貧困人口就生活在荒漠化地區,所以最重要的是怎麼解決好這些地區的科學發展問題。

  首先是怎麼提高公眾的防治意識,對於他們的子孫後代怎麼負責,怎麼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第二是採取補貼政策,幫他們進行一些産業的調整。

  我們搞退耕還林,如果你不種糧食了,一畝地補助二百斤糧食,並且每畝給50元的種苗費。對於實在沒有生存條件、生態極度惡化的地區,像剛才劉主任説的,我們就實行自願的生態移民政策。這幾年我們這些政策都實施得比較好,沒有對當地産生大的負面影響,而且這幾年當中,當地農民每年人均純收入增加了80到200元,特別是京津風沙源地區,像內蒙、河北壩上,農民這幾年通過治理人均增收810元。

  [中國新聞社記者]:剛才主持人講到國家林業局還負責野生動植物方面的保護,所以我想提這方面的問題,據我了解,境外的一些組織對中國某些地區活熊取膽的問題比較關注,這方面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國家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曹清堯]:我來回答您這個問題。前些時候,我也注意到國外個別的媒體有這些報道,但我也同時注意到這些報道有誇大和不實的現象,有失客觀、全面和公正。總的來講,中國在養熊取膽方面已經進入了法制化、規範化和科學化的軌道,虐待野生動物的行為只是個別人的行為。

  多年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野生動物的保護工作,並且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先後頒布實施了《野生動物保護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加入了《瀕危野生動物國際貿易公約》,從法律上保障了野生動物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將野生動物和自然保護區建設作為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化戰略的重要內容,列為六大林業重點工程之一。

  近年來,野生動物棲息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有2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在穩步增加。您剛才提到國外個別的組織和媒體的報道,是關於野生動物資源利用方面的問題。我想,野生動物既是重要的生物資源,同時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自然資源,保護的目的應該是保持其可持續發展。

  我們國家對野生動物資源利用非常慎重,基本方針是嚴格保護野生資源,積極培育利用人工繁殖資源,目前已經基本上實現了通過人工培育解決利用的問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熊的資源的保護工作,將黑熊、棕熊列為中國的二級保護動物,將馬來熊列為一級保護動物,將熊的活動區作為一級保護區,開展回歸大自然的實驗,已經成功地將六隻人工繁殖的黑熊放在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有關熊膽的替代品也正在研究推廣之中,1992年《瀕危野生動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將中國熊列為附錄一的內容,中國政府嚴格履行了公約的義務,禁止出口熊膽及其製品。1993年起停止興建養熊取膽場,並停止野外捕捉熊用於取膽,有效地促進了野生資源的恢復。據去年完成的野生動物調查的結果,中國熊的資源正在逐年增加。當然,有一個對野生動物資源利用的問題,利用熊膽制藥在中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無數成功的實例使熊膽藥效的功能得到確認,在救死扶傷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貢獻。為了更好地保護好野生資源,利用好熊膽的醫藥功能,中國1984年開始批准建立一些熊的養殖場,經過我們對比,每一隻馴養的熊可以取膽約5年,相當於野外捕殺220隻熊獲得的熊膽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藥用的需求,也保障了治病救人的需要。

  保護野生動物是人類的文明,發揮中醫藥的傳統也是人類的文明。當然,在養熊取膽的初期,由於我們的法律法規不是很完善,管理不規範,確實有少數取膽技術條件差,取膽手段落後的情況。對此,中國政府一方面及時制定了黑熊養殖技術管理的暫行辦法,對養殖取熊膽和取膽的方式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要做到衛生、無痛操作,取膽熊均可在較大的場所自由活動,並且嚴格規定,對三歲以下、體重約在100公斤以下、病弱或者肢體殘疾、懷孕或者哺乳期,以及其他不宜取膽的熊實行禁止取膽;同時要求對取膽的熊進行良好的護理,保障其有豐富的食物營養。

  第二個方面是嚴厲打擊非法行為,關閉、取締了一批技術落後、條件惡劣的養熊取膽場,收容、治療受到傷害的熊,依法嚴處違法的責任人。2004年12月23日,國家林業局等五個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熊資源保護及其産品入藥管理的通知,決定全面禁止野外獵捕熊資源和以極端殘酷的方式養熊取膽的行為,防止非法養殖或者條件惡劣的養熊單位非法銷售其産品。目前仍有極少數非法養熊取膽場,中國政府正在調查,發現一個取締一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我有兩個問題,分別提給劉主任和祝局長。劉主任,前幾年北京春季飽受沙塵暴之苦,但自2003年以來,沙塵暴沒有明顯出現過,這是不是與沙塵暴起源地的治理,尤其是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有關?如果緊密相關,您能否介紹一下這幾年治理沙塵暴的成果和現在仍存在的一些差距與不足?請問祝局長,有專家表示,沙塵暴起源地在學術界有一些爭議,具體的起源地説法不一,國家氣象局每次對沙塵暴都進行詳盡的研究和分析,國家林業局是否從林業角度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如果已經啟動了這項研究,能否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如果沒有啟動這項研究,國家林業局是否也會加強對這個問題的重視?

  [劉拓]:我很樂意回答你這個問題。沙塵暴應當説是我們國家北方地區最嚴重的一種生態問題,沙塵暴的形成,從大的方面看主要包括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地被物的因素,第二個因素就是氣象條件。目前而言,人類恐怕對於氣侯因素還難以做到控制,但是我們完全可以通過改善地被物的狀況來控制、減輕沙塵暴的危害。有一條,沙塵暴在我們國家是不可能消滅的,只能是減輕它的危害,減少它的發生。

  我想,大家生活在北京地區,對於這幾年沙塵暴所發生的情況,所造成的影響,恐怕都深有體會。專家們做過一個研究,我們國家的沙塵暴,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發生了5次,六十年代發生了8次,七十年代發生了13次,八十年代發生了14次,九十年代發生了23次。進入新世紀以來,沙塵暴是逐年遞減的趨勢,2001年發生了13次,2002年發生了11次,2003年發生了2次,2004年發生了6次,今年在北京地區就更少了。不僅如此,根據北京市環保局監測的數據,北京城區的可吸入顆粒物,1998年可吸入顆粒物達標天數是27%,到2004年已經達到了62%。

  就從這兩個因素我們看北京的生態環境改善的情況,應該説,進入本世紀以來,北京地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比較大的或者説比較明顯的改善。之所以北京地區生態環境能夠得到這樣的改善,我感到與地被物的建設是息息相關的,通過這幾年京津風沙源以及全國的防沙治沙和生態建設工程的實施,有效地改善了這些地區的林草植被。

  實踐已經證明,通過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對於改善生態條件,提高人們的居住環境,應當説作用是巨大的。當然,從辯證的角度講,這幾年北方地區降水也相應增加,有的地區提高了三成左右,對於緩解沙塵的發生起到了好的作用。謝謝!

  [祝列克]:第二個問題,我們劉主任已經回答了一些。我強調兩點,第一是關於沙塵暴,我們跟氣象局是緊密配合的,作為一個整體共同研究和分析,在分工上,氣象局主要注重於大氣環流的變化,國家林業局主要是注重地被的情況。現在專家比較一致地認為,北京的沙塵暴主要來自三條路線,一個是偏北路徑,一個是西北路徑,還有一個是偏西的路徑。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偏北路徑。我們為什麼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主要是因為偏北路徑的影響較大。作為研究來講,國家林業局也是積極開展研究,正像剛才講的,我們重點研究植被的恢復,並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今後還將繼續研究。謝謝!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我有兩個問題請問祝局長,第一,您剛才的談話中説到現在荒漠化的情況是輕、中度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在增加,重和極重度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卻在減少,我想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因為我們治理的方向、重點的原因?還是有一些其他的因素?第二,您剛才也談到我們現在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達到了32萬平方公里,我們看到公報上也説了,這個面積大部分是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甘肅和青海一帶,而且主要是以草場為主。我們知道這兩年變化非常嚴重,這些地區地下煤的開採非常多,造成土壤沙化包括草場破壞的情況也非常嚴重,我們想知道,國家林業局在這個領域是否會有一些有力的措施出來遏制這樣的局面?

  [祝列克]:第一個問題,主要是講荒漠化的面積是在縮小的。第二個問題,荒漠化的程度在減輕。輕度增加主要是指治理過程當中,把一些重度荒漠化地區經過治理轉變為輕度,這表明在荒漠化的面積裏面,中、輕度的比重增大,而重度減少。比如説流動的沙變成不流動的、半固定的沙丘。

  第二個問題,關於32萬平方公里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一旦利用不合理,就可能變成沙化土地。我們國家正進入工業化的中期階段,重工業的比重在逐年增加,對於礦産的需求是有所增加的,所以國家林業局正在跟有關部門共同研究加強這方面的執法力度,

  一是劃定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第二是對任何沙區建設項目進行必要的包含防沙治沙內容的環境評價;第三是推廣一些礦山植被恢復技術。我想,在有些礦區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責編:王麗華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