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網站專稿

我和國知一起長大

------訪椿木營鄉鄉長萬志安

央視國際 2004年10月10日 06:58


  (CCTV.com記者劉科研報道)採訪萬鄉長的時候,我只是想了解周國知工作的情況,但當萬鄉長告訴我,他和周國知從小一起長大時,我就知道這正是我最想採訪的人。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萬志安和周國知都是勾腰壩村的,兩人的家只相隔一公里左右,兩人從小一起長大,一起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一起參加工作。對於周國知,萬志安再也熟悉不過了,他覺得國知之所以今天能成為這麼優秀的幹部,是與他成長的環境分不開的。椿木營鄉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著革命傳統的地方,賀龍元帥曾在這裡戰鬥過,這裡發生過的革命故事都深深地影響著周國知;第二個影響就是周國知的家人,周國知的奶奶當年死後沒有錢埋葬,就是紅軍幫助埋葬了奶奶的,而周國知的父親又是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的老革命戰士,回鄉後當過鄉幹部,國知的哥哥也是鄉里的幹部,所有的這些都給國知帶來深深的影響;第三個影響就是早在八十年代,鄉里就有一位姓王的幹部,累死在工作崗位上,一度成為鄉幹部的楷模。萬鄉長告訴記者,周國知從小就很受孩子們的喜歡,大家都很擁戴他,都願意接受他的“領導”。周國知上學的時候就很喜歡穿軍裝,但是他家裏很窮,記得有一次周國知好容易湊錢買了軍裝穿在身上,就到同學面前炫耀,並説自己一定要當好民兵,將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這句話萬志安到現在都記得很清楚,説起對周國知的印象,萬志安説,國知這個人很誠實,年輕時的周國知為了填補家用,靠賣藥材掙錢,但是周國知賣給別人的藥材從來不摻假,總是把最好的藥材賣給別人,並且從不抬高價錢。

  參加工作以後,周國知工作總是勤勤懇懇,認真負責。國知任民兵武裝部部長的時候,上面突然臨時通知第二天進行民兵檢驗,而民兵檢驗則是對幹部考核標準之一,由於時間緊、大家住的又很分散,周國知不得不挨家挨戶同志民兵第二天集合,他讓別人通知住得近的民兵,而住的遠的民兵則親自去通知,就這樣周國知舉著自製的火把走了一通宵,把所有的民兵都通知到了,第二天集合的時候,方圓幾十里的民兵一個也不少,全部到齊。

  在任鄉幹部的時候,周國知一直在思考,怎樣把幹部有效的管理起來,萬志安當時也在另一項任幹部,又是兩人一起回家的時候,就一起談論管理幹部的問題,不久就琢磨出一套行政單位企業化管理的辦法。對每個幹部用他所管轄的人口為標準實行百分化管理,這在當時還是首創,不就這套管理辦法就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直到現在,鄉里所用的管理制度中的大部分還是沿用當初的方法。

  説到這裡,萬志安還向記者説了一件小事,村民王召畢,由於是弱智,不知道何時應該領取苞米、申請救濟,周國知就給他30粒蕓豆,告訴王召畢,每吃完一瓢苞米飯就拿出一粒蕓豆,等蕓豆吃完了就跟他要苞米。從這些小事都體現出,周國知在管理上都很用心的去想辦法。

  在國知去世的前幾天,萬志安去他家裏看望他,當時已有不少群眾在他家裏,周國知當時已經很虛弱,半醒半睡得躺在床上,萬志安就沒有去打擾他,這時群眾們和萬志安談論起村裏修柏油路的事情,大家都不願意出勞力,這時躺在床上的周國知聽到了,他很吃力的從床上爬起來説,這是國家的政策,修路對大家都有好處,鄉親們出點力只是整個費用中的很小部分,大部分費用由國家出,國知苦苦勸大家,要抓緊機遇,不要放棄好機會,並對萬志安説,一定要把路修好。而現在這條柏油路已經修好,我們這些記者來的時候正是沿著這條柏油路,才沒怎麼費力的來到這裡。

  國知第二次從醫院回來的時候,是萬志安親自接回來的,當時他已知道自己身患絕症,就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並讓萬志安主持自己的葬禮。

  萬鄉長跟我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由於當地人有為死人守夜的風俗,四面八方的鄉親們就自覺地來到周國知的家裏為他守夜,參加葬禮。當時正下著雨,由於人太多,國知的家裏坐不下,有些群眾就冒著雨在國知家屋檐下等著。第二天,整個鄉里有數百人為國知送葬,有住的遠的人,為了趕上葬禮,頭天夜裏就動身出發,只是為來送別他們的心中的好幹部。給周國知抬棺材的時候,由於棺材有一千多斤重,又放在吊腳樓上,向下抬的時候很吃力,鄉親們就一點一點從幾乎垂直的梯子上把棺材挪下來。出葬的時候,由於路很窄,不好走,鄉親們就自發地從即將成熟的玉米地砍出5米寬的道。

  萬志安説,這麼多年,他參加過很多葬禮,也支持過一些葬禮,但是這麼大的規模、這麼動人場面他是第一次見到。而作為這次葬禮的主持者,他更是被感動了幾次流下熱淚。

  最後,萬志安説,周國知幹了工作這麼多年,我們一起長大、一起工作,都是鄉幹部,但是國知身上有三點,其他幹部是很難做到的:第一,就是國知直到死前還關心著群眾,為群眾們辦事,而作為一個普通人,最先想到的一般是怎樣治病,又怎麼可能在生命垂危的時候還去想到別人;第二,周國知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周國知當民政幹部期間,從她手上經過幾百萬的款項,他從來沒有動過一分錢,甚至連三條未入帳的棉被他都很認真地作了交接;第三,周國知像金子一樣,在任何地方、任何崗位上都會發光,他對工作不挑不揀,總是認真對待,鞠躬盡瘁,這也是廣大幹部值得學的。

(編輯:劉科研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