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 | 搜視 | 電影 | 電視劇 | 直播 | 點播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房産 | 家居 | 論壇 | 訪談 | 博客 | 星播客 | 網尚文摘
>> 圖片報道

瞿秋白生平簡介(圖)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3日 10:37


  瞿秋白(1899.1-1935.6.18),原名瞿雙,後改名瞿霜、瞿爽。江蘇常州人。早年曾到武昌外國語學校學英文,後到北京謀生。1917年考入北洋政府外交部辦的俄文專修館讀書。1919年參加五四愛國運動,同年11月參與創辦《新社會》旬刊。1920年初,參加李大釗組織的馬克思學説研究會,同年10月以北京《晨報》和上海《時事新報》特派記者的身分,去莫斯科採訪。1921年兼任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中國班的教員。1922年2月在莫斯科加入中國共産黨(介紹人張太雷)。曾先後出席遠東民族代表大會和共産國際第三、四次代表大會。1923年春回到北京,主持起草了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綱領草案,參與制定國共合作的戰略決策。同年6月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並當選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還擔任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主編和《嚮導》編輯,7月去上海創辦上海大學,任教務長兼社會學系主任。1924年1月參加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後又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1925年1月當選為中共四大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局成員。後又參加領導五卅運動。1927年5月在中共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同年7月接替陳獨秀負責中央工作。主編過中國共産黨創辦的第一張日報《熱血日報》,曾將為陳獨秀等人壓制和拒絕發表的毛澤東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併為之寫了序言。大革命失敗後,在漢口主持召開臨時中央緊急會議,後任中央臨時中央政治局常委,主持中央工作,成為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1928年4月去蘇聯,6月主持召開中共六大,並當選為中央委員,在中共六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後,作為中共代表,參加了共産國際第六次代表大會,當選為共産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及政治書記處成員。後留在莫斯科,任中共中央駐共産國際代表團團長。在蘇聯期間開始研究中國共産黨黨綱、中國蘇維埃憲法、土地法、勞動法、婚姻法等問題,寫了大量論著,翻譯了共産國際綱領以及斯大林論列寧主義的著作。1930年8月回到上海,9月和周恩來一起主持中共六屆三中全會。1931年在中共六屆四中全會上,被解除中央領導職務,開除出中央政治局。1931年夏參加了“左聯”的領導工作,反擊國民黨文化的“圍剿”,系統向中國讀者介紹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及普列漢諾人關於文學藝術的理論,翻譯了蘇聯的許多著名文學作品。1934年2月到瑞金,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人民教育委員。還兼任蘇維埃大學校長。同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留在南方,任中央分局宣傳部長。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1935年2月23日在福建被捕,6月18日英勇就義,年僅36歲。

  相關鏈結:瞿秋白與《國際歌》


  許多人都熟悉作為中國共産黨黨歌的《國際歌》,而最早將它翻譯成中文並附上簡譜的,就是瞿秋白。1923年6月,《新青年》第1期上發表了瞿秋白從法文譯來的詞和簡譜《國際歌》,這便是我國最早能唱的《國際歌》。瞿秋白素有才子之稱,1920年,當他旅俄途經哈爾濱時,在參加俄國人慶祝十月革命三週年大會上首次聽到此歌。1923年春夏之交,他將這首歌譯成漢語。

  當時,他一邊彈奏風琴,一邊反復吟唱譯詞,不斷斟酌修改,直到順口易唱為止。法文“國際”這個詞,如果譯成中文,只有兩個字,而這個音節有八拍,不易唱好。經過再三琢磨,他採用音譯“英德納雄納爾”。《國際歌》才在社會上傳唱起來。

  1935年初,中央蘇區陷落前夕,瞿秋白等突圍時被俘。蔣介石見勸降不成,下令處決。臨刑前,瞿秋白神色自若,走到一處草坪上坐下,説了一句:“此地就很好” ,同時還唱起了這首自己翻譯的《國際歌》,坦蕩面對死神。

  而我們今天在各種集會上所傳唱的,其實是1923年,詩人蕭三在莫斯科譯配了《國際歌》的詞曲,副歌譯為:“這是最後的鬥爭,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蕭三是毛澤東的同學,曾追隨毛澤東共同發起成立“ 新民學會”。1920年5月,蕭三遠涉重洋,來到法國。當他和他的戰友們第一次聽到法語《國際歌》的時候,熱血沸騰,産生了把它翻譯成中文的心願。

(編輯:范小利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