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請村支書到華西學什麼?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31日 14:26 來源: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十一五”期間,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將投入2500萬元,免費培訓國內5萬名村支書,努力實踐“村幫村、戶幫戶,核心建好黨支部,最終實現共同富”。(新華網3月30日)

  華西村的培訓計劃從2006年4月份開始啟動,以全國各省區市為單位,每年邀請1萬名村支書到華西村免費學習培訓,其中省內村支書培訓3天,省外村支書培訓5天。5年內要與55萬個村支部相互學習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同致富,為全國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探索新經驗。

  對全國各省市的村支書進行培訓,華西人的氣魄、胸襟和境界讓人欽佩。各地的村支書如果通過培訓,都能對新農村建設有新的啟發、新的認識、新的感悟、新的辦法,那麼,5萬名參加培訓的村支書就是5萬個燎原的火種。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面旗幟,華西村值得人們學習的地方實在太多太多了。作為新農村建設的榜樣和代表,華西村走的是一條農村工業化的路子。華西的這個經驗並不能在簡單複製。那麼,在短短5天的培訓時間裏,來自全國各地的村支書們,到華西後,究竟學什麼呢?

  筆者覺得,能在本地學到的建設與管理方面的經驗、知識等等,到華西後就不必再學習了。村支書們到華西後,應著重注意觀念的更新,特別要注意學習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學習華西村開拓創新的精神。當年,人們“抓革命,促生産”時,華西“抓生産,促革命”;人家割資本主義尾巴時,華西村創辦了五金加工廠;當全國農村轟轟烈烈地包田到戶時,華西村決定由30名種田能手集體承包全村糧田,絕大多數勞力轉移到工業上去;當人們還在學習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時,華西村已經狠狠地賺了一筆等等。沒有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

  二是學習華西村實事求是的作風。無論是刮浮誇風的歲月,還是動蕩的文革十年,抑或是改革開放的年代,以吳仁寶為代表的華西人都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村開始經歷一場新的、以“分田到戶”為內容的重大變革。吳仁寶根據華西村人均只有半畝地、集體經濟已經十分壯大的實際,堅持走自己的路。20年後,華西以雄厚的集體經濟為後盾,使這一方土地上的人成為中國最富裕的農民。

  三是學習華西村和諧發展的理念。華西村一貫堅持物質精神“雙富有”,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他們用村黨校、廣播、電視等把黨的方針政策貫徹到每一個村民,並開展文明戶創建活動,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吳仁寶自己堅持每天閱讀《人民日報》,收聽、收看中央媒體的新聞節目。

  四是學習華西村重視人才的策略。人才是華西村最寶貴的資源。華西村不僅有各類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有2000多名,而且還有一大批會講英、日、俄等10多種語言的人才;全村3萬多人裏面,大中專以上學歷的人已近3000人。村領導班子有大學生、有研究生、還有留學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華西村才能一直保持著高速發展的勢頭。

  我想,只有把華西人點石成金的方法學到手,把華西村內在的精神品質學到手,才能在千差萬別的新農村建設中有所作為、有所突破、有所奉獻。(作者:丁仁能)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