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3日 13:29 來源:
    專題:網友評兩會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李元就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必須嚴格管理土地,特別是保護耕地。在土地管理方面,保有18億畝耕地是約束性的指標,堅決不允許突破。(3月12日新華每日電訊)

  溫家寶總理講到我們的國情時曾形象地作過一個比喻:多麼小的問題乘以13億人口,都會變得很大;多麼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人口,都會變得很小。我國資源總量雖然不少,但是若以“人均擁有量”來衡量,卻是資源貧國。以土地為例:世界人均耕地為2.4畝,我國人均耕地只有其一半,為1.2畝。儘管中國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解決了世界22%人口的吃飯問題,這在世界上許多國家看來是創造了一個了不起的奇跡,然而因為地少,制約著糧食生産的空間,因為人多,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對吃飯問題掉以輕心。

  耕地保有量曾被列入“十五”計劃,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政績衝動下,這個指標被化解為無形。本有嚴格審批程序的用地申請一度處於失控狀態,成了“先上車、後買票”,甚至根本就是“逃票”。大量寶貴的耕地變成了開而不發的“開發區”、有場無市的“大市場”,遂使耕地保有量成為“十五”計劃中沒有完成的指標之一。亡羊補牢,其間的教訓必須記取。

  土地是我們的命根子,民以食為天,吃飯要靠土地。土地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其價值和意義可謂不言而喻。由於中國人口多,在“十一五”期間中國仍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在保護土地這個問題上,我們始終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警覺。與生態環境污染容易整治難一樣,土地資源也是浪費容易恢復難,稍有不慎,後患無窮。有道是“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保護土地資源,既要有長遠眼光,又要從現在做起,要把珍惜、保護土地資源放到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倘若我們為一時的浪費毀掉了中華文明的母土,十幾億之眾的人口又將去何處尋找失落的家園?

  在“十一五”規劃中,耕地保有量作為8個約束性指標之一被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中。“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本規劃確定的約束性指標,具有法律效力。”這是“法律效力”一詞首次明確出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文字表述之中。所謂法律效力,是指由國家力量加以保障的效力,指標具備了法律效力,那就意味著違法必究。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法律效力”作支撐,土地作為我們的命根子,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保護。(作者:奚旭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