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化解鄉村歷史債務迫在眉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7日 16:53 來源:
    專題:網友評兩會
    專題:構建和諧社會 建設新農村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今年“兩會”,在暢談溫家寶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話題的同時,來自農業大省的一些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談起鄉村債務又愁容滿面。他們建議,國家及有關部門儘快採取措施,化解鄉村債務,以解決部分地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後顧之憂(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

  據吉林省農委主任王守臣代表統計,全省負債村比例為97%,村級債務總額超百億元,農民人均負擔8000多元。債務問題,正使農村資金供需緊張的矛盾更加突出。從建設新農村的角度,吉林省的農業資金投入主要有三部分:財政投入、銀信部門貸款、農民自籌。可在2003年,鄉村集體投入幾乎為零。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是吉林省發展較快的縣,縣委書記阿汝汗代表説,全縣22個鄉鎮,有17個負債;全縣235個村,有226個負債。

  面對沉重的債務,鄉村無力償還,為此,有的迫不得已躲債。吉林省洮南市福順鎮黨委書記徐德福説“躲債也是沒辦法的事,為了在政策與法律的高壓之下保持一個‘好體格’,我們想盡了辦法。”。每到年關的時候,鎮政府大院的人全撤,而且還要把手機號也換掉,這樣一來,形成了一段管理的“真空”,每個鄉鎮幹部還寫一個辭職報告放在辦公室內,以隨時對付登門討債者。實在躲不了的,就“拆東墻補西墻”或“砸鍋賣鐵”,比如,有的地方用土地發包收入直接還債,鄉村集體進一步發展所需資金瀕臨枯竭。在免徵農業稅後鄉鎮合併的配套改革過程中,多年積攢的債務也整合到了一起,導致討債高峰的出現,法院傳票不斷有的地方甚至把供養五保戶、敬老院、優撫資金和對村級轉移支付資金,判決執行給債權人。

  鄉村債務問題正引發一些不穩定苗頭。因為鄉村集體舉債辦事業形成的債務農民不認可分擔,而鄉村集體欠農民的債務又還不上農民又不答應,使基層幹部陷入兩難境地,這樣,嚴重影響了集體經濟組織的號召力,也直接影響到農村改革成果的鞏固和向縱深推進,甚至對基層政權構成了威脅。鄉村債務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絆腳石”,解決鄉村債務問題迫在眉睫。

  解決鄉村債務問題,首先得查清債務形成的原因。據我在基層調查了解,鄉村債務形成的原因十分複雜。多數是舉債上項目造成的。舉債上項目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從上邊跑來的“釣魚”項目,即從國家和省有關部門跑來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級負責項目投資的一部分,要求地方配套一部分,而且必須地方配套部分到位了,上邊的投資才能到位,地方本來就無力支付建設投資,因而也必然拿不出配套資金,上邊好不容易有了個投資的機會,地方想啥招也得抓住,在沒有別的辦法的情況下,只好舉債搞配套;另一種情況是,基層迫於上面下達的強硬性“達標”任務,知道沒有能力“達標”,但為了不影響大局,不給上頭抹黑,盲目上馬一些“形象工程”,比如,前些年的農村“普九”達標工作,就使鄉村包括縣裏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3月7日的《中國青年報》對此就有相關報道。至於鄉村幹部吃喝甚至含佔也是一個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而且這些情況也容易查辦解決。

  鄉村債務問題表現在基層,也固然有基層幹部工作上的原因,但其深刻的根源不能不説與當時的體制和上級的工作要求有一定的瓜葛,尤其是在投資體制上,明顯地表現為沒有向農村傾斜,特別是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貢獻的産糧大省,在享受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的投資也沒有得到照顧。實際上,一方面因為産糧的經濟比較效益低,影響財政和農民的收入,一方面産糧區的農村也需要建設,尤其是農業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急需投資,然而對於這些地區最有吸引力的不過是那些“釣魚”項目,雖然項目上了,但被“釣”的滋味也實在難受,由此産生的債務也成了鄉村繼續發展的一塊“心病”。至於那些“達標”類的事情,鄉村最起碼村一級是不情願的,是迫於“上壓下擠”不得已而為之,有的村幹部甚至把自己墊付的資金都“搭”進去了,也成了難討的債權。

  為了解決鄉村債務問題,農業大省吉林曾採取了多種措施“化債”,規定今後將通過查清債務的來源與用途、清收債權、盤活資産、建立償債基金以及國家政府扶持幾個方面,探索化解鄉村債務的有效方法。同時吸取以往教訓,還要求各地不得對鄉鎮下達招商引資指標,不得舉債搞建設,不得為經濟活動提供擔保,防止新債發生;對於陳欠提出“一債一策”的化解方法。但是,對於這鉅額的歷史債務,僅靠地方來解決有點事單力薄,急需國家來幫助解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下決心調整投資方向,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這些大政策方針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了希望,也給化解農村債務帶來了曙光。

  筆者認為,在化解債務上,當務之急要採取三項措施,一是借鑒甸家處理國有企業與銀行的債務的經驗,先實行挂賬停息,再按程序辦理核銷手續。二是繼續出臺優惠政策,從財力傾斜等方面,增加上級轉移支付,提出漸進式的化債措施,為基層減壓分憂。三是堅決遏制新債發生。尤其是在新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中,千萬不要再搞“釣魚”項目,在財政分配和投資機制方面,應該有穩定合理的資金來源,減少本來就緊張的縣鄉財政的資金配套比例,確保這些惠農工程成為真正的民心工程。(作者:久泰平)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