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經濟發展了,環境變差了?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13日 15:14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十六屆五中全會將社會主義新農村描繪為:“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其中“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前提條件。“村容整潔”主要是指臟亂差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社會秩序穩定,村容村貌整潔。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農村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如今口袋鼓了,房子也寬敞了,但美中不足的是農村環境卻變差了。長期以來,由於受自然、地理、生活習慣、人口素質、行為方式、環境意識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呈現在我們眼前的農村環境現狀是: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舉目所見皆有垃圾,間或有動物屍體夾雜其間,發出惡臭。大風一來,紙屑、塑料袋滿天飛舞,大風過後,大量廢物懸挂在樹枝和電線上。這樣的環境現狀與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目標很不相適應。筆者認為:如果農村環境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勢必將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的實現,也將影響全國大環境整治的推進速度,甚至嚴重影響和制約我國可持續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實現。

  儘管造成我國農村污染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鄉鎮企業和養殖戶為降低成本或本身經濟條件有限,將未經處理的污水和垃圾直接倒入河中。二是農民環保意識薄弱,處理垃圾不規範。據有關部門調查,有51%的農民家庭是將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溝渠,有18%的人直接倒入農田,只有很少的人是將垃圾掩埋或燒掉。三是農村居民中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化肥的現象較為普遍,這不僅加速了農村土壤污染,而且對人畜安全造成直接危害。四是缺乏切實可行的農村環境監督管理機制。儘管政府部門在城市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農村的環境問題似乎並沒有獲得政府部門的足夠重視,使農村環境監管基本處於盲區和半盲區狀態。既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規,又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還沒有必要的環保常識教育與宣傳。

  眾所週知:農村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一方面固體廢物垃圾愈積愈多,會大量侵佔土地;另一方面,固體廢物以及滲出液會破壞地表植被,影響土壤生態平衡,降低土壤活力,如果進入河流湖泊、滲入地下,會損害水體環境,危害人的健康。然而農村環境問題不是一日造成的,治理起來也非一日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的解決將是一項長久而系統的工程,也是關係到九億農民切身和長遠利益的工程,還是關係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工程。在農村經濟與改革迅猛發展的今天,只有將經濟建設與環境保護結合起來,才能為百姓造長久之福、可持續之福。為此,一是要加大農村環境宣傳的力度。由於農民環保意識不強,具有環保知識更少,因此必須通過廣播、電視、宣傳畫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結合農村的特點,對農民進行環境知識的宣傳與教育,特別要重視青年一代的環保教育,使農民養成良好的生産生活習慣,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變被動為主動。二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有關環境保護的約束與監督機制。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城市企業向農村的擴張,農村的污染有加深的趨勢,因此必須建立適當的利益引導機制與監督機制,加強對農村環境的監控與治理,防止農村經濟發展了環境變差了。三是要推廣先進、綠色的農業科技,以先進、綠色、健康的農業科技來刺激農民,引導農民科學合理地發展農村經濟。也就是要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引導農民形成“綠色”的生活和生産方式,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四是要將農村環境的保護、治理與城鎮的環境治理結合起來,兩者是個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應該統一規劃。也就是要求環境保護部門在抓好城市防治污染的同時,必須對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加以關注,警惕城市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為當地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著想。

  水碧天藍,空氣清新,是我們對新農村生態環境的理想描繪。雖然農村地域廣闊,人口居住分散,自我凈化能力比城市強,但這並不意味著對農村污染可以不予關注。恰恰相反,由於人類賴以果腹生存的糧、油、果、蔬都産自農村,因而對農村污染的關注不但不能遜於城市,更要甚于城市。但願不久的將來,中國的農村環境是健康的,令人充滿希望的,也應當是無愧於子孫後代的。(作者: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