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保護長城先查其"家庭出身"?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6日 14:07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此話儘管問得蹊蹺,卻並非空穴來風。

  據8月15日國際在線報道, 在長城墻面的每塊磚上,只要人能觸及的地方,都佈滿了遊客用各種工具刻的痕跡。對此,北京市八達嶺長城管理處主任張民説, “實際上,長城的出身並不高貴,這是長城受到如此多破壞的一大原因。”

  聽張主任的一席話,筆者頗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原來,近年來,長城城體屢遭人為破壞,遍體鱗傷,滿目瘡痍,尤其是前不久在北京金山嶺長城上召開的“銳舞派對”,1000多名中外參加者在長城下的廣場上又唱又跳,隨地便溺,現場一片狼藉,皆是因為其“出身不好”,是“戴罪服役”,也就是説長城活該受此磨難,國人無須過多地指責。

  在此,筆者姑且不論這種長城“出身論”是否合符常理,先來看一看張主任的解釋。他從長城的功能、建築、地理位置和軍事地位四個方面闡述了長城的“出身”,其中説到建築方面,“修建長城的人地位低下,有士兵、農民,甚至罪犯”,“沒有名流給它題字”。

  可能這就是問題的癥結,因為修長城的人地位低下,所以長城的地位也就不高貴了。這又讓人犯疑,難道現今保存較好的歷史文物,諸如故宮、秦始皇兵馬俑等都是封建社會的皇親國戚所修?誠如其所言,坊間發明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等是不是也早該摒棄才對?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象徵,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之中。它的歷史感、文化感、民族感的圖騰意義,已遠遠超出了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承載的是和城磚一樣厚重的國魂。 這種以“出身論”來衡量長城所積澱的歷史內涵,是無知還是推責?顯然,它是對民族文化的褻瀆,是對勞動人民智慧和汗水的漠視。

  我們無須去指責遊客在長城上寫寫畫畫,無須去詬病“銳舞派對”的青年男女。看一看這種荒誕可笑的長城“出身論”,就知道作為肩負管理和保護長城的職能部門有沒有作為,面對市場經濟的衝擊,麻木不仁、熟視無睹,聽任長城的文化價值為商業利潤殉葬,歷史沉澱為短視經濟埋單,這是對歷史的犯罪,也是對後人的犯罪。

  面對長城屢遭破壞的現實,國人強烈呼籲為長城立法。固然,保護文物不能缺失法律,但根除某些人思想潛意識中的那種歧視、麻木心理,提高保護意識同樣至關重要。(作者:寶慶邵陽陸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