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共同關注] 消除最後的貧困(3月7日播出)  

央視國際 (2005年03月08日 10:31)

    進入[共同關注]>>

  CCTV.com消息(共同關注):創建和諧社會的內容之一是縮小貧富差距,實現共同富裕。在持續穩定地消除貧困方面,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還有兩千萬人口生活貧困,這一直是各級黨委政府的心頭大事,也是兩會上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難題之一。

  在湖北省荊門市的大柴湖,生活著一批貧困線以下的農民,他們是五十多年前,為了支援國家建設丹江口水庫,從河南輾轉三次搬遷到當地的,這批移民家庭人口的總數現在約有10萬。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我這次下來專門向你們了解一下我們農民生活狀況,還有什麼困難,還有什麼需要,我這個當代表的給你們帶上去向政府建議。  

  農民:説心裏話,我感謝黨和中央。黨和政府對農民這幾年來確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以前的話,前幾年我們一個人一年交稅費能到二百多塊錢,去年我們一個人減少為三、四十塊錢了。

  這已經是周家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以來第五次到柴湖了。和以往幾次一樣,周家貴總喜歡在柴湖到處走走,到處看看。周家貴看到,今年不同的是,鎮上的中學已經新修了宿舍樓,菜市場也換了新的,馬路也變得寬敞了許多。這些是湖北省柴湖扶貧的十幾個項目中的一部分。

  和以往一樣,周家貴也總是喜歡去一個叫李萍的移民家裏了解情況,但是這一次他沒有找到她的家。聽別人説,李萍三個月前搬家了,搬到了鄰近的東橋鎮。通過鎮上負責同志,周家貴找到了李萍的新家。

  周家貴:這房子住得不錯。

  李萍:比在柴湖好一些。

  周家貴:這有多少平方米?

  李萍:120平方米。

  周家貴:比較寬敞。花了多少錢?

  鎮幹部:鎮裏花了2.5萬。

  李萍:我們一分沒有出。

  周家貴:後邊是院子。

  李萍:後邊是院子、廚房。

  周家貴:我們去看看,廚房也蠻衛生的,住在這兒應該滿意吧,田分了沒有?

  李萍:分了。

  周家貴:分了多少?

  李萍:分了十幾畝。

  周家貴:十幾畝地就可以了。

  李萍:反正比在柴湖多得多了。

  周家貴認識李萍是在兩年前,那時候他剛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儘管是鐘祥本地人,但是周家貴卻並沒有去過柴湖,那個時候他也不了解柴湖,更談不上認識李萍。要説起他們如何認識的,還得從荊門市裏的一次人大會議説起。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荊門當時召開一屆人大會議,我是荊門市的代表,市委書記參加我們小組討論,當時我們小組的代表裏有一名是柴湖鎮的鎮長,所以當説到柴湖移民問題的時候,説到移民困難的事件,我們市委書記連續説了十幾個“柴湖怎麼辦,柴湖怎麼辦”。

  周家貴早就聽説荊門市幾乎每年都組織公職人員對柴湖捐款,省裏每年還會安排不少的專項扶貧款。那到底市委書記為什麼還要連説十幾個“柴湖怎麼辦”呢?周家貴開始惦記著要親眼看看大柴湖的生活。

  就在這次會議過後不久,周家貴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這時有一個最大願望,我一定要到柴湖走一走,看一看,我要把柴湖的當前的貧困狀況,當前的生活困難情況我想要向國家彙報,向政府彙報。

  周家貴第一次到柴湖就認識了現在的李萍。當時是在一個農戶家裏,村裏幹部召集了幾個敢説話的村民向他反映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李萍。不過,當時的李萍對這個初來乍到的人大代表頗有點不信任。

  李萍:我是比較會説一點,在農村來説,讓我見見周代表,我當時一見周代表,我看他一副福態相,我就想這個人肯定像是個大老闆,會不會替我們老鄉説話啊。

  鄉親們的懷疑目光並沒有妨礙到周家貴在柴湖的實地調查。幾天工夫,周家貴終於明白市委書記為什麼會連説十幾個“怎麼辦”了。

  早在1958年,為支援丹江口水庫建設,河南淅川縣將近5萬人集體遷移到了青海;由於適應不了當地氣候,60年代他們又搬回到河南鄭州,但是66年他們不得不再次搬遷,最終到了湖北鐘祥柴湖附近。經歷數次搬遷,移民基本上一窮二白,很多老人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情形。

  柴湖移民:一張破床,鍋,鏟子,就這麼多,帶的糧食,帶了兩、三升玉米,一升小米,四、五十斤紅薯幹,別的沒東西,一無所有。

  “一季紅苕半年糧,四季溫飽無保障”,早年柴湖人這句話形容他們的生活狀況。剛搬來時,柴湖原是一片無人居住的沼澤,蘆葦茅草叢生。這裡本來就人多地少,加上柴湖移民人口在幾十年裏由將近五萬增加到了如今的十萬,當地人均耕地已經不足0.78畝,絕大多數柴湖移民生活十分艱難。

  近幾年來,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地整體經濟實力逐漸增強,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對柴湖移民的扶貧力度也日益加大。各級政府累計投入的扶貧資金不下數千萬元,但是對於積貧積弱的柴湖人來説,仍然不過是杯水車薪。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要改變柴湖的問題,光靠給錢、捐物不行,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要從根本上解決柴湖貧窮的問題,這是有關部門一直在探索的問題,也是周家貴了解柴湖後一直思索的問題。最近幾年,全國的扶貧工作普遍由“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型”扶貧轉變,由過去的送生活物資為主轉變為扶助生産項目為主,當地政府也開始在這方面下力氣探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周家貴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那就是把部分移民進行重新安置,讓他們離開柴湖。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這次移民為什麼沒有移到其他縣市,而是遷到鐘祥市裏來進行移民,這樣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我們把柴湖的人分散到東橋市各個鄉鎮,那麼就減輕了柴湖人口壓力,使柴湖人均耕地可以多一點;第二點通過柴湖的移民,可以使柴湖的人民逐漸逐漸、慢慢地融入本地,融入本地的文化,融入本地的經濟。

  從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這個最緊迫的問題入手,集中力量進行扶持,這是國家在扶貧工作上的政策,有了這些政策,按理説,周家貴的辦法應該能獲得群眾的歡迎,但是實際執行過程中並不算一帆風順。儘管通過搬遷來緩解人口壓力聽起來可行,但是柴湖人在過去的四五十年裏已經搬遷過三次,而且每搬一次幾乎就要從頭開始一次,所以移民們普遍是存在顧慮的。周家貴這次建議的搬家道路會有什麼不同嗎?

  2004年元月,柴湖迎來了他們的省委書記和省裏的其他主要領導,柴湖人普遍把這看做是政府加大對柴湖扶貧的先聲。

  對於周家貴和政府的想法,李萍比其它柴湖人知道得都早。因為自從周家貴第一次到柴湖後,她就成了周家貴在柴湖的民間“線人”。柴湖有什麼事情周家貴總是先找李萍了解情況,周家貴的很多想法也總是先了解李萍的看法。但是這一次,李萍有顧慮了。

  李萍:好多人都是有好多顧慮,他們都不願意搬,畢竟我們從西村搬下來的時間,那個時間多早,住那小房子,所以再搬一次,畢竟大家都住在一起有感情了,再搬一次,到底咋樣,像我有這麼多田還可以,田少了,還是不行,還是跟在柴湖差不多。所以説顧慮還是有的。

  李萍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柴湖移民。年長一些的柴湖人經歷了數次搬遷之後更是再不願意搬家了。已經習慣了在柴湖生活的移民也害怕搬遷。柴湖田少,但是誰能保障搬出去之後有田種呢?安置補償會不會合理?這些問題都是柴湖人所關心的。

  就在柴湖人還在顧盼的時候,周家貴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的《關於加大柴湖扶貧工作力度的建議》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認同。搬遷部分移民的這個想法成為湖北省針對大柴湖的14個重大扶貧措施之一。這14個扶貧項目首批扶貧資金達到了5700萬,這些項目將確保5年內柴湖移民整體脫貧。

  此刻,做通柴湖人的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周家貴這次還是找上了李萍。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我去了一趟,看了看,並且跟她講了,這個是大好事,能夠走出柴湖,並且走出柴湖的本身就是對柴湖的一個貢獻,因為你騰出的土地,同時你在其他地方你又重新創業,這本身就是一個貢獻。

  周家貴抓住了李萍在柴湖田少的困難,告訴她,搬出去之後政府不僅分房而且還給分田。田絕對要比在柴湖多得多。現在中央的三農政策這麼好,有了田還怕掙不到錢嗎?周家貴的話逐漸打動了李萍。

  李萍:因為我田少,我心情也怪高,別人肯定沒那個感覺,我聽到之後,我就想,如果是上面給我們這麼好的條件,如果我不搬,將在這窮,既然給了這麼好的機會,我就衝出去。

  李萍的搬遷並不順利,因為她的情況比較特殊,她愛人在鄉鎮工作,並不屬於農業戶口。儘管她第一個報名,但是並沒有第一個搬出去。直到去年11月份,李萍才被通知到東橋鎮聯盟村看房子。房子是舊的,只是進行了重新裝修。由於不是新房子,前前後後看過的人並不少,但是沒有一個人中意。李萍卻並不這麼看,她看中了村裏分配的十幾畝田和果園。

  李萍:我説有十幾畝田可以啊,過這麼多年之後,我的田莊稼收了,我還蓋不起這個三間房子?我不要新房子,我就要這個舊房子吧。

  儘管是舊房子,但是經過裝修之後,房子煥然一新;屋前屋後再經過一家人收拾,新家看起來頗讓人羨慕。

  李萍:來了之後至少不説別的,這一圓圈都是我自己的,我想種個啥就種個啥,這樣的圓圈種果樹,都可以,我喂雞、喂豬,我什麼都有吃的了,隨便種點什麼都有吃的,再説我的地一輩子都是我自己的,我在柴湖常年要操心包地,今年包了你的地,你要是不給我了,我下一年又要操心包地,在這兒,所以我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一心撲在幹活上,不用想別的啥。

  搬到東橋鎮後,李萍一家在新房子裏過了第一個春節。在這裡,她感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

  李萍:我這個老水井動工之後沒水,所以領導説,本來打一個井得一千塊錢,領導説他們一定出一半,不能叫我一個人出,我肯定沒錢。這領導就是説,一人出一半,他出五、六百塊錢,我少出一點,把這個井搞好,這些小事,一般想不到,我感到非常滿足了。

  李萍在東橋鎮的新家讓柴湖人看在了眼裏。一個房子政府大約花費是在2萬5千塊錢左右,再加上水、電、農具,哪一樣都是政府掏錢,這筆賬大家都會算。最主要的是種田地有了保障,而且多是水田,比起在柴湖的沙地來説強多了。柴湖人開始動搖了。

  周家貴(全國人大代表):有很多移民都還願意出去,因為一齣去土地不管怎麼,要比柴湖多,同時他們去的地方都是山區,他都有水稻耕種。

  李萍:一回家,我都跟他們説,到每年之後,我年底都回家一趟,到明年了上我那兒吃果,我的櫻桃、桃子、棗子、李子、橘子、什麼都有,你們去到我那裏吃,吃了之後,拿個袋子裝點回家,他們肯定心動了,嫉妒了。

  李萍的小叔子原先並不熱心搬遷,在她的影響下也搬到了東橋鎮。這不,新房子有了,寬暢得不得了;田也多了,一家兩個勞動力根本忙不過來。如今,找李萍看房子看地的柴湖老鄉逐漸多了起來,李萍也成了移民政策的義務宣傳員。

  李萍:我介紹了好幾家,五隊一家,還有七隊一家都是我介紹來的,還有那邊幾家都是我介紹的。

  記者:在你的影響下,有幾戶搬過來了?

  李萍:在我的影響下有七、八家。

  記者:七、八家?

  李萍:所以今年還有機會,還有一、二十家想搬。

  新房子、新環境、新土地,新氣象,説起自己的選擇,李萍的臉上挂滿了笑容。

  李萍:到這兒,我是心情好,到這兒地也多,反正心情好,領導都關心,過年都送這兒,送那個,不説是公家送的,我們熟人都送這個、送那個,所以説一般你在柴湖那個領導都做不到這方面,因為大家都窮,你幫誰不幫誰。這裡人家都在走向小康,就我們這幾家還差一點,大家都互相來往,抬舉我了,我肯定心情好了。

  在採訪即將結束時,李萍硬是帶著記者,再到她的田裏去看看。

  李萍:這房子、田都是我的,上面下面都是我的,上面公路,下面水田,果園都是我的,桃子園、橘子園都是我的,這有個十幾畝地,我原來在柴湖的時間才二畝多地,一年的毛收入還達不到五千塊錢,我現在十幾畝地,按別人給我介紹,一年收三萬斤谷,一斤谷不多説,打個七毛錢,我這三萬斤稻穀,一年也是兩萬塊錢,但是我的技術也差一點,趕不上別人,我不説搞兩萬塊錢,搞個一萬七、八千塊錢,我還是有信心的。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柴湖有4500人進行了搬遷。移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2000元,比沒有搬遷時的625元增長了3倍。留在原地的柴湖農民收入也有明顯增加。

  今年的全國人大會議上,周家貴還將繼續提出如何加大對柴湖扶貧的建議,他希望能夠通過加強立法,穩定扶貧政策,使得農村的貧苦地區跟上整個社會的小康步伐、和諧步伐。

責編:魏偉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