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兒童之惡其實是社會之痛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5月12日 15:34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杖刑、滴蠟、溺水、活埋等以往只能在影視作品中才能見到的情景,如今卻被貴州省清鎮市五個十五六歲的少年花了七個小時,施展在一個年僅12歲的少年身上,最終導致這名少年含恨慘死。昨日,貴陽市中級人民法院在息烽法院開庭審理了這起慘案。(2006年5月11日 《東方網》)

  從馬加爵錘殺四名同學到安然連捅室友八十多刀,從重慶江津市兩名14歲少年僅為今後闖社會“練膽”竟上門殺死學弟衣櫃藏屍到今天見諸本網的貴州清鎮市五少年對一名12歲的同學施暴7小時,最後把他殘忍活埋。這些讓人震驚的事件,無一不讓我們的教育在關注生命、珍惜生命和人性方面嚴重缺乏的致命缺點暴露無遺,讓人們看到我們的教育在進行知識完善的時候忽略了人格完善,在培養人成才的時候疏忽了教育人成人。在筆者看來,某種意義上,成“人”比成“才”可能更重要,人性教育必須擺在教育的重要位置才對。

  人性教育是人類自由的搖籃。它既是塑造人類自身品格的必由之路,又是拯救人類道德淪喪的重要手段。它既激發個體生命對已知未知世界的認識,又豐富“人”的概念,從而促進人的自由、人的解放和人的完美。我國的祖先就把“養子使作善”作為教育的原義。明朝大儒王陽明也説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教育之道,一方面是增加受教育者正確的知識經驗,使其有正確的觀念,良好的習慣,明辨是非的能力,並使其人性向上;另一方面使受教育者利用所學造福社會和人類。

  中國古代有兩位偉大人物——孟子和荀子,他們一個主張“性本善”,一個主張“性本惡”。但他們都非常看重後天教育對人性的影響。在孟子看來,“性因習染而成”,所以要教育,因為教育可以規範人的行為,保有人性的善,涵養浩然之氣。在荀子看來,要擁有善的美德,就要進行後天的修身和教育。 “見善,修然必以自存;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荀子諄諄教誨人們“學不可以已”要不斷地學習,見賢思齊,積累小善,點點滴滴就會到達一種“積善成德,聖心備焉”的境界。在人性由惡到善的轉化中,教師起著重要作用:“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

  其實,人性中既有人的動物本性的私利性、動物性,也有人類千萬年進化的文明基因,也就是説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惡,天下沒有純善之人,也沒有純惡之輩。所以社會的文明進化,人性的美麗塑造,是教育的責任和功能。杜威説:“教育的根本之義,就是改變人類的本性。形成有異於原始本性的思維、情感、欲求、和信仰的種種新方式。”教育理應擔當起教化的責任,培育人們心中善的種子,化掉人們心中惡的荊棘。使世界和諧有序。

  兒童之惡其實是社會之痛。當我們的社會少年殘殺同輩的悲劇不時上演的時候,如其一味地指責人格尚未定型的孩子,到不如認真反思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如果五位少年在學校能夠受到很好的人性教育,如果五位少年耳濡目染的不是充斥暴力和變態的影視作品,如果五位少年的父母能有“孟母三遷”的教子精神,恐怕就不會出現五對一無所不用其極活活折磨一個同齡人達7小時之久致其含恨死去的人間慘劇。(作者:真如)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劉雅虹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