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自主創新篇:中國心與“中國芯”一起跳動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0日 10:59 來源:新華社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中關村科技公司總裁段永基點評:

  集成電路芯片是信息産業的核心。從超級計算機到信息家電,中國每年所需的微處理器芯片數以億計,幾乎完全依賴進口,這種“空芯化”現象是信息産業的切膚之痛。中星微的成功之路表明,走科技自主創新之路,是我們縮短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有效路徑。隨著國産芯片一天天壯大起來,相信“中國芯”在中國製造的計算機和信息設備中“跳動”的領域會越來越寬廣。

  中國心與“中國芯”一起跳動

  半月談記者 崔軍強 黃威

  1999年10月成立的中星微電子公司,在短短6年時間內就譜寫了自己的輝煌。2002年,幾位年輕的中國人懷揣自己設計的多媒體數字芯片興衝衝地走進索尼公司日本總部“叫賣”,然而日方接待人員並不信賴中國技術,談判只持續了5分鐘便宣告失敗。

  這幾位年輕人是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的創辦者。他們均曾留學美國,擁有博士學位,立志産業報國的理想和信念使他們走到了一起。“中國貨,外國芯”,這塊壓制民族産業的巨石重重地壓在中星微創業團隊的心頭。他們為此立下誓言:一定要讓“中國芯”揚威世界。

  2005年,由於中星微開發的産品具有優良的性能價格比,崇尚核心技術的索尼公司終於擯棄了偏見,在其頂級筆記本電腦的攝像頭中第一次植入了“中國芯”。

  中星微自主開發的“星光”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以500多項專利技術、5000多萬枚累計銷量佔據國際市場60%的份額,在“中國芯”家族中率先邁出國門。三星、飛利浦、惠普、索尼,這些曾經高不可攀的跨國公司一個個被寫進中星微的客戶名單。

  中星微的創始者、副總裁張輝至今難忘第一枚“星光”誕生的情形:“芯片在中關村完成設計,在香港生産,然後空運至北京。隨著芯片插入,一幅幅圖像清晰地展現出來,在場的許多人滿臉熱淚。因為在最尖端的芯片設計領域開始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這枚紐扣大小的“星光”芯片中有數百萬個晶體管,其集成水平與大名鼎鼎的“奔騰”微處理器不相上下。公司成立的第3年,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星光一號”迅速打入國際市場;第4年,手機鈴聲芯片研製成功並被150多種手機採用,並與微軟結成數碼影像技術全球戰略同盟;第5年,“星光五號”整合手機、移動存儲和數碼照相技術,成為國內電信運營商指定的標準芯片方案;第6年,與中國移動等8家機構發起組建移動多媒體技術聯盟,“星光”系列芯片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數字電視多媒體芯片核心技術研發取得突破。

  有人評價説,走中國國情與矽谷模式相結合的創業道路也是中星微成功的因素之一。中星微在企業的運行上確實創造了不少中國的“第一”:公司的首筆資金是信息産業部首次以風險投資方式直接投入的1000萬元,同時允許主創者以技術入股,股份為35%;在公司進一步引入外資時,首次准許他們以中國公民自然人身份持有中外合資企業的股份;為增強企業凝聚力,公司對中層以上幹部和技術骨幹實行股票期權制,這在國內也開創了先河;中星微與清華大學、電子科學研究院等合作實施的“星光中國芯工程”,進入了電子發展基金、國家高技術産業化示範工程、國家“863”計劃、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等國家級項目。2005年11月,中星微又成功地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中星微總裁鄧中翰與幾位夥伴歸國創業時,特意登長城立誓打造“中國芯”。“剛回到北京的那年冬天,所有員工擠在一處沒有暖氣的倉庫內辦公,手凍裂了心裏卻熱乎乎的。當初出去就是為了回來,這是我們這些留學生不能忘記的。”

  從“一張白紙”到海外上市,中星微打造的“中國芯”暢銷歐美日韓等16個國家和地區。鄧中翰憑藉著“中國芯”棒走了央視2005經濟年度人物大獎。

  中星微人描述他們的發展藍圖是,2010年銷售額達10億美元,進入世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前10名。在做大做強“中國芯”的征途中,與中星微同行的還有“龍芯”、“眾志”、“萬通”等。

  我們期待:“中國芯”遍地開花!

  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新疆地礦局總工程師董連慧點評:

  特變電工的發展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技術創新是企業的生命力,不重視就永遠落後。特變電工之所以能夠在短短十來年時間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民營小廠,迅速成長為引領中國輸變電行業、令國外老牌同行不得不刮目相看的現代企業,關鍵是它走對了路———高度重視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再創新,開發自主創新的産品,從而贏得市場,也贏得技術,贏得效益。

  特變電工:創新創出大品牌

  本刊記者 毛咏

  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核心技術以及自主品牌已成為當今企業競爭國際市場的決勝砝碼,深諳此道的新疆特變電工(以下簡稱特變電工)以科技創新的高投入崛起于中國西部,並令世界輸變電行業矚目。

  特變電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新説:“在科技創新上我們舍得投入。”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特變電工每年投入技改基金1000多萬元,建立起技術中心和技術創新基金,累計技術投資近10億元進行高起點的技術改造。

  十多年來,特變電工本著對國家、對民族高度負責的精神,始終堅持走“科技創新品牌經營”的發展道路,在全面引進、消化、吸收西門子等國外企業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始終堅持不斷提升公司自主技術創新和自行設計製造能力。依託公司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博士後流動工作站,承擔了國家“九五”、“十五”期間多項重大技術裝備攻關課題,在超高壓輸變電、直流輸電、大型水電、火電及核電關鍵設備研製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成為國內首家研製出全面替代進口的直流換流變高端技術的企業、國內首家成功研製生産750千伏鋼芯鋁絞線、500千伏交聯電纜高技術産品的企業。目前公司變壓器生産能力為6000萬KVA,居國內第一、全球第三位,國內市場佔有率為12%,居全國領先地位。

  得益於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的特變電工,目前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變壓器、電線電纜研發、製造和出口企業,在國內外重大工程中頻頻亮相:在“三峽工程”核心主機設備供應、雲南瀾滄江流域水電開發工程的全球競標,“西北電網”高壓變壓器的技術比拼,以及“奧運場館”、“神舟五號發射”、“西氣東輸”、“美國西部電網改造工程”、“歐亞洲際電網改造工程”、“海灣成套項目工程”等一大批國內國際重點工程角逐中,新疆特變電工的一次次勝出,讓人們開始對這家民營企業刮目相看,也令西門子、ABB等國外著名電器製造企業感受到了強勢競爭。

  特變電工十多年來默默積累與潛心創新終於換來豐碩回報。截至2005年8月,新疆“特變”共成功開發研製60余種高新技術産品,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專利技術370余件,專利實施率達到70%,並成功開發出一批全面替代進口、引領行業技術發展前沿的技術和産品。

  公司自主研製開發的750千伏電抗器,一次性通過意大利“CESI”監試和“沈變、武高”兩所的國家級檢測認證,成為國內首家設計製造750千伏級並聯電抗器的企業,成為繼ABB、西門子等之後能夠研製這一尖端産品的中國企業;研製開發的500千伏可調電抗器,不僅填補了我國的空白,也使我國成為全球兩個可製造同類産品的國家之一。

  在線纜産品方面,在引進德國、意大利、瑞士等國際全套電線電纜生産及檢測設備的基礎上,通過自主研發,特變電工先後成功研製開發出國內電壓等級最高的500千伏交聯電纜、750千伏鋁管支撐耐熱擴徑母線和擴徑導線,不僅填補了此項技術的國內空白,全面替代了進口,還有效降低了國民經濟建設的成本,為我國發展特高壓輸變,克服制約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邁出了我國超高壓重大輸電設備實現國産化的重要一步。

  技術創新已成為企業利潤的倍增器,成為推動企業發展最具能動性的決定因素。特變電工人始終遵循一個原則:在技術、管理上抓住創新這個企業命脈,全力向高新企業方向努力發展。近年來,特變電工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和新産品産值率、利潤率均已超過50%。

  展望未來,董事長張新充滿信心:“我們就是要打造屬於中國輸變電行業的品牌,成為全球可以信賴的電氣服務商。”

責編:曹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