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華南新聞]“緩慢學者”孟二冬的啟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26日 21:33 來源:

  華南新聞消息:(趙學勤)近日,北京的媒體都報道了北京大學教授孟二冬的事跡,其中一個細節深深打動了筆者:1994年,孟教授發現清代學者徐松的《登科記考》有大量的缺漏,便把自己埋在古籍閱覽室的故紙堆裏,在散發著霉味的線裝書中一條一條地查找,對唐代登科的士人一個一個地核實,廣泛收集資料,參校甄別。歷時七載,他終於完成了100多萬字的《登科記考補正》,該書被認為是近些年我國文學界和史學界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

  這個七年磨一“劍”的細節感動筆者,還是源於最近看到的一些教授學者“生産”論文論著的爆炸速度。如報章曾載,某大學一院長三年發表巨量論文,某經濟學院一位副院長則曾製造過一年申報1300萬字科研成果的驚人記錄。

  經濟上可能有人一夜暴富,學術上卻不可能。因為學術需要日積月累,思考沉澱,需要老老實實下工夫,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孟教授是一個“孜孜不倦”、“兀兀窮年”的“緩慢的學者”,他固守著知識分子的責任和良知,在自己的研究領域探微尋幽、小心求證。他把自己的學術研究當成一種“信仰上的修道”。既然是一種修行,就不可能紅紅火火、風風光光,也不可能粗枝大葉、一蹴而就。在這裡,緩慢是一種海納提升的功力,也是一種謹慎從容的修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學問來自通幽曲徑的獨行,而非啦啦隊吶喊聲中的飛奔;思想來自青燈黃卷的恬然自安,而非觥籌交錯的左右逢源。喧囂浮躁,思考就無法深入;沒有平靜的心境,學問就無從談起。

  由此,筆者想起一件往事:王元化年輕時曾向熊十力問學,熊先生諄諄告誡王元化,做學問要“沉潛往復,從容含玩”。後來王元化閉門苦讀,僅讀黑格爾的《小邏輯》,就從1954年一直讀到1974年,從而有他讀黑格爾“韋編三絕”的美談。做學問需要時間,需要付出心血精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一部厚重的《登科記考補正》,“字字看來都是血,七年辛苦不尋常”。

  在孟教授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知識分子秉承的踏實的科學精神、嚴謹的學術規範和務實的學術良知,這是中國知識分子代代相傳的高貴精神和優秀品質。孟教授高大的身影,讓那些學術浮躁、急功近利的人須仰視才見,他的精神品質形成的無形的威壓,可以榨出一些人筆挺西裝下隱藏著的“小”字來。

責編:柳博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