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玄奘之路》樓蘭古道考察相關背景資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9月25日 15:19 來源:CCTV.com
    專題:《玄奘之路》CCTV大型文化考察活動

  一、 庫爾勒附近考察介紹

  阿耆尼國/焉耆:與高昌國有宿仇。玄奘只留宿一夜。

  從高昌至阿耆尼國路過阿父師泉:“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數丈。水自半而出。相傳雲。舊有商侶數百在涂水盡。至此困乏不知所為。時眾中有一僧。不裹行資依眾乞活。眾議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養。雖涉萬里無所赍攜。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宜共白之。僧曰。汝等欲得水者。宜各禮佛受三歸五戒。我為汝等登崖作水。眾既危困鹹從其命。受戒訖。僧教曰。吾上崖後汝等當喚阿父師為我下水。任須多少言之。其去少時眾人如教而請。須臾水下充足。大眾無不歡荷。師竟不來。眾人上觀已寂滅矣。大小悲號。依西域法焚之。于坐處聚甎石為塔。塔今猶在。水亦不絕。行旅往來隨眾多少。下有細粗。若無人時津液而已。”玄奘一行人留宿于阿父師泉旁。

  銀山道(天山南麓的狹長隘口,今甘溝)。玄奘説“山甚高廣。皆是銀礦。西國銀錢所從出也。”事實上銀山並沒有銀礦,而雲母很多,日光下銀光四射,故得名銀山。銀山道是唐朝與西域各國交往的重要道路。新疆考古人員對托克遜縣南的蘇巴什溝進行了考古挖掘,確認這條荒廢已久的通道為“絲綢之路”中從車師國通向焉耆國的主要通道,也即唐代的“銀山道”,併發現了玄奘記載的“阿傅師泉”,即今天的阿格布拉克泉水。

  開都河:玄奘從焉耆涉開都河而過。

  七個星佛寺:地處絲綢之路北道,始建於晉代,是印度佛教東傳和中原佛教西漸過程中的重要遺存,也是當時作為西域36國之一的焉耆國中最大的一處佛教寺院和佛教中心,晉唐時期最為繁榮。據法顯《佛國記》中記載,“東晉弘始年間,焉耆僧徒四千余人,皆小乘學,法制齊整。”玄奘的《大唐西域記》中也記錄其在唐貞觀年間“內有伽藍(即寺廟)11所,僧仆兩千余,習學小乘教説一切有部,經教律儀,皆尊印度……”。宋元之後,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和佛教的衰落,此處也逐漸廢棄。

  建築遺址散佈在沙梁和坡地上,現在遺址上還留有壁畫、石窟等古代遺跡。佛洞與克孜爾石窟第一期洞窟相似,據考古專家推測,這裡曾有殿堂、廟宇、僧房、佛塔等大小土坯建築93處,佛像造型豐滿祥和,具有犍陀羅和中原風格。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前,國外的一些“考察團”曾在此挖掘破壞,掠走大量文物。1970年代,那裏出土了一批罕見文物,其中包括紙質古文書44頁,經專家鑒定為用婆羅迷字母書寫的吐火羅文《彌勒會見記劇本》殘卷,寫成于6~8世紀,是研究我國民族史、戲劇史、宗教史以及吐火羅文的珍貴資料。

  二、 樓蘭古道考察相關介紹

  塔克拉瑪幹被稱為死亡之海,首次稱其為死亡之海的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這是僅次於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玄奘稱之為“大流沙”。

  羅布泊位於塔克拉瑪乾大沙漠東部的中心。

  營盤古城遺址

  公元4世紀初,經過車帥的“絲綢之路”北道未辟之前,使者、商賈懾于北匈奴的侵擾,基本上通過絲路中道穿梭于東西方之間。這條“小道”西出玉門關,沿疏勒河,過白龍堆,經樓蘭,循孔雀河谷,達尉犁、輪臺、庫車……。當時的營盤就處於樓蘭和尉犁之間,是絲路中道的主要城市(——説是《水經注》中的注賓城)。黃文弼推定為西域山國都城。樓蘭衰退後、營盤也隨之逐步失去了昔日的光輝。

  斯文赫定、柯茲洛夫、斯坦因、黃文弼等都曾到過營盤遺址。斯坦因在這裡盜掘過盧文和其他文字合壁的木簡和漢文錢幣等文物。1989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巴州文物普查隊找到營盤遺址時,遣址已被瘋狂洗劫。從全面收集發掘的情況看,墓葬中有大量木制、毛織品、皮製品,其中最重的是絲織品,以其種類齊全。質地精美令人震驚,品種有衣、裙、袍、褲、襪、枕、香囊等。這些絲織品或是飄逸的紗,或是絢麗的錦,或是輕柔的綺,或是華美的刺繡,實為我國絲綢文物之精品。 營盤城周長900余米,為圓形城堡,城墻殘高5.6米,夯土築,部分墻段偶用土坯。城內被水流沖刷過,有東西兩城門。城外西邊一高10米內被水流沖刷過,有東西兩城門。城外西邊一高10米的烽隧,土坯已成粉狀。城北邊是墓葬區,墓地西側是一片守院遺址,殘存10余座土坯建築。營盤遺址西北距離尉犁縣城150公里,北面是興地山,南靠孔雀河岸。

  歷史上對羅布泊、樓蘭的描述

  漢:《漢書西域傳》“蒲昌海(即羅布泊),一名鹽澤也,去玉門關三百餘裏,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曾減。”《史記大宛列傳》:“樓蘭國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

  漢以後,幾乎所有的描述都是一樣的:法顯、玄奘、馬可波羅、馬端臨

  《魏書》:“鄯善國,都捍泥城,古樓蘭國也。去代七千六百里,所都城方一里。地多沙鹵,少水草,北即白龍堆路。”

  “且末國,都且末城,在鄯善西,去代八千三百二十里。真君三年,鄯善王比龍避沮渠安周之難,率國人之半奔且末,後役屬鄯善。且末西北流沙數百里,夏日有熱風為行旅之患。風之所至,唯老駝豫知之,即鳴而聚立,埋其口鼻于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

  《新唐書西域下》“又東行入大流沙,人行無跡,故往返輒迷,聚遣骸以識道。無水草,多熱風,觸人及六畜皆迷仆。行四百里至故都邏。又六百里至故折摩馱那,古且末也。又千里至故納縛波,古樓蘭也。”

  《大唐西域記》:“行二百餘裏至尼攘城(尼雅),週三四里。在大澤中。澤地熱濕,難以履涉。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于闐、和田)以為東境之關防也。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行四百餘裏,至覩貨邏故國(民豐縣北,安得悅遺址)。國久空曠,城皆荒蕪。從此東行六百餘裏至折摩馱那故國(且末,車爾臣),即涅末地也。城郭巋然,人煙斷絕。復此東北行千余裏至納縛波故國(若羌、米蘭),即樓蘭地也。”

  樓蘭,扼絲綢之路南道咽喉,是亞洲腹地交通樞紐城鎮。《漢書西域傳》:“蒲昌海,一名鹽澤者也,去玉門關三百餘裏,廣袤三百里,其水停居,冬夏不曾減。”

  然而,這曾被稱為“海”、“澤”的羅布泊,在玄奘的時代,便已是恐怖迷離的荒漠。“從此東行入大流沙。沙則流漫聚散隨風。人行無跡遂多迷路。四遠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來聚遺骸以記之。乏水草多熱風。風起則人畜惛迷。因以成病。時聞歌嘯或聞號哭。視聽之間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屢有喪亡。蓋鬼魅之所致也。”

  玄奘記錄了一個被黃沙掩埋的曷勞落迦國的傳説:有一位裝束怪異、相貌醜陋的雲遊僧人到此國禮佛,國王聽到當地居民的稟報時居然下令讓大家對僧人揚沙驅逐,僧人滿身塵沙,沒有食物。有一位心地仁厚的人於心不忍,私下向他提供食物。僧人離開之前對此人説,因為城中居民的惡行,七日後將有沙雨把城市掩埋。僧人隨即消失。七天后,沙雨果然從天而降,城市變成了巨大的沙包,曷勞落迦消失了。

  羅布泊中許許多多的古城就像曷勞落迦一樣,在玄奘之前或之後的時代被塵沙掩埋,消失在歷史中。

  米蘭

  漢文明、希臘文化、吐蕃文化在佛教造像與建築藝術中的交匯。

  米蘭遺址位於若羌縣東80余公里處,內城堡、周圍古建築群及漢代屯田水利設施組成。漢代屯田區的中心有座古戍堡遺址,叫突布提城堡,戍堡東南沿著一條寬10—20米、長37公里的引水幹渠,分豐16個屯田座居住的群落和一個煉鐵爐的遺址。幹渠引水于米蘭河,沿線有七條支渠,採用雙向灌溉集中分水的方式,灌區面積約45000畝,渠道佈局嚴整,水頭控制得法;在迄今發現的古灌區中少見。如今灌國土地上敷有10厘米的沙礫,下面是肥沃的黃土層,其上還保留有當年犁耕的痕跡。戍堡東北有一處佛寺殘址,寺西南角有佛座,座周浮雕神像具魏晉浮雕風格。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這一地區發掘出一座唐代吐蕃的古戍堡遺址,南臨米蘭河道,正中是甘敦煌通崑崙北麓的要道,西距若羌縣40余公里。戍堡呈不規則正方形,南北寬56米,東西長70米,四角有望樓,西有城門。戍保低凹,北部是階梯大坡底至坡頂依次蓋屋,屋門門洞,下半截控在土中,上半截土坯砌成,屋皆平頂,構造方法類似拉薩的布達拉宮。堡東是間大屋。堡南旗臺。戍堡東西兩側有佛塔和規模龐大的寺院遺址。東邊大寺是一座高約6米的兩層建築物,外面圍以較高的院墻,第一層有一龕,內尚存半浮塑的菩薩和天王像。西邊大寺院有一長方形須彌式基座的圓形建築,殘存的佛塑殘體,線條簡練,形態生動,反映了濃厚的中西結合的藝術風格,吸收並融匯了犍陀羅的藝術風格。米蘭佛寺遺址經斯坦國發掘後已遭破壞,所以斯坦因刊佈的資料是無法替代的。

  米蘭古城方圓五公里內留下大量的遺址表明,三千年前東來西進的商客不但促使了這座古城的繁榮,還使它成為中西方文化融匯的地方。米蘭繁華之時留下的彩壁畫底色,和防止顏色脫落的牛羊毛片,至今仍然清晰可辨。犍陀羅佛教藝術只發現雕塑,故米蘭佛教壁畫便成為研究犍陀羅風格佛教繪畫僅有的依據,在學術界和藝術界都享有很高的聲譽。米蘭曾經留下了大量佛教和伊斯蘭教的宗教壁畫,絲綢之路上著名的帶翼天使壁畫就是在這裡發現的。斯坦因號稱帶走了所有的有翼天使壁畫,但是,新疆考古所所長王炳華在70年代又發現了兩幅有翼天使壁畫。

  中國所出佉盧文書主要是在鄯善國境內尼雅、樓蘭和米蘭遺址發現的。佉盧文書的語言原稱印度西北俗語、中亞俗語等。後來證實這 種語言起源於犍陀羅地區(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所以,英國語言學家貝利建議,將其命名為“犍陀羅語”,現為學界廣泛採用。目前已出士近千件文書,內容主要為國王諭令、公私往來書信、契約、籍帳和佛教文學作品。

  樓蘭

  《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

  玄奘記錄:“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卷、且末,古代“絲綢之路”從樓蘭分道。

  古樓蘭遺址位於羅布泊西岸,位於東經8955′22〃,北緯4029′55〃。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北距孔雀河故道南岸16公里,東距羅布泊北岸28公里處,縣古城周圍為一片密集的風蝕“雅丹”地貌。雅丹是一種長期強烈風蝕和水蝕形成的像海中礁石一樣的土堆群,地表溝壑縱橫,起伏不平。樓蘭遺址主要建築材料——木頭,經碳14測定,其年代屬公元前後。

  現保存的古城遺址略呈正方形,東城垣長333米,南城垣長329米,西城和北城垣均為327米,古城遺址包括城區面積10.8萬平方米和東郊墓地MA、HB、周圍寺院民居遺址及樓蘭貴族墓。從現存建築物風格及佈局看,樓蘭城分為三個區,中部和東南部為行政區,西部和西南部為住宅區,以佛塔(又被稱為軍事塔樓)為中心的東北部為佛寺區(或軍事區)。該城池很有特色的地方是一條河道東西向橫貫而過,至今河道的沙礫中滿是碎陶片。進入古城中流連,常會在灰土中發現銅錢、飾珠等物。

  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及其後任魏光濤在1890年前後曾命部屬探察、繪製了“敦煌縣到羅布淖爾南境之圖”。現藏故宮檔案館的此圖,不僅標明了自玉門關通往羅布泊的路線,而且在羅布泊西岸標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樓蘭城,就在羅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統治者們,既沒有及時向社會刊佈這些資料,也沒有組織對古城的考察、分析。

  1900年春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中國新疆考察,發現了樓蘭。樓蘭古城一時轟動世界,被稱為“東方龐貝城”。出土了大量漢五銖錢、漢晉時期絲織物、玻璃器、兵器、銅鐵工具、銅鏡、裝飾品、木簡、木雕藝術品,紙質文書等文物。

  1905年,美國人享延頓到達樓蘭,他發現了墓地,但沒有用力挖掘。

  1906年和1914年,斯坦因兩次挖掘樓蘭。將斯文赫定發現的遺址編號為LA,隨後他又發現了城周圍的幾十座城,編號為LB至LM、LQ、LR。遂步解開了樓蘭的全貌。

  注:另附有文件專講樓蘭歷史及相關情況

  LE

  樓蘭地區的古城形制明顯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方城,如羅布泊沿岸的LE城、LA城、LK等;另一類則是圓城,如民豐縣以北沙漠的尼雅古城和安迪爾古城等。

  2003年一群探險者在羅布泊樓蘭城附近遇見盜墓賦,順著其車轍發現了樓蘭LE城附近的古墓葬。墓葬位於一個長約76米、寬約30米、高約20米的臺地頂部南端。臺地中部遺存一座殘高約2米、底部長寬約2米的塔形土坯建築。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墓葬為有長墓道的洞室墓,墓道口開在臺地南緣的斜坡上,墓室門上方已被盜墓者挖開一個洞,墓道長10米,前窄後寬,在墓道底端生土臺地中挖掘洞室,墓室為前後室。壁畫墓在樓蘭地區以至整個塔裏木盆地都是首次發現。但此墓發現時已被盜空。

  龍城雅丹

  新疆羅布泊地區北部、東部和西部,分佈著大面積的雅丹地貌,面積約計3000平方公里,僅次於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雅丹地貌,是我國第二個面積最大的分佈區。“雅丹”一詞,原是維吾爾語“雅爾當”的變音,“雅爾當”的意思是“陡峻的土丘”。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一些中外科學工作者赴羅布泊地區考察時,見到了大面積分佈的土丘和溝谷相間的地貌形態,於是在撰文中採用“雅丹”這個詞,以後就逐漸為地學界接受並採用。關於雅丹地貌的成因,過去都認為是風的吹蝕作用,劃為風蝕地貌類型。但通過實地考察分析,形成雅丹地貌的營力,除了風的作用外,周圍山地陣發性的暴雨和洪水也起重要作用。

  龍城雅丹頂部的海拔在910米左右,這裡原是古羅布泊的湖底,後來水面退卻,湖底成為平坦的陸地,由於這裡北距天山東段的庫魯克塔格山脈不足10公里,且屬孔雀河下游地帶,在突發山洪或孔雀河來水較多情況下,平坦的湖盆在水流的沖刷下逐漸變成條條同一走向的溝谷,相對高差達到10~20米左右。“龍城”雅丹為南北走向,而這裡的主風向為東北~西南走向。 羅布泊地區孔雀河以南樓蘭古城一帶的雅丹主要由風的吹蝕作用形成,而“龍城”的北部和三攏沙一帶以流水的侵蝕作用為主、白龍堆附近的雅丹地貌是在流水作用的基礎上,再經過風的修蝕作用而成。

  土垠遺址

  土垠遺址為于羅布泊北端鐵板河河灣的一個半島形臺地上,臺地三面臨水,只有北面與陸地相通。以前孔雀河水充溢河道,遙望羅布泊是一片汪洋。在遺址區內,南北各有一排房墻,西邊有一段殘破的城墻,中間是烽燧亭,烽火臺上豎有五根木桿,木桿附近的密室內堆有很厚的葦草。可能為舉烽燧時用。據史書記載,這裡是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驛站,隨著樓蘭的逐漸衰敗而被廢棄。

  在30年代,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曾在羅布泊北岸發現了西漢時代的土垠遺址,在那裏出土了71枚漢簡,證明了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發展和中原與西域的交往史實。

  白龍堆雅丹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龍城故姜賴之墟,胡之大國也。蒲昌海隘,蕩覆再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門,暮達東門。澮其崖岸,余溜風吹,稍成龍形,西面向海,國名龍城。”這裡所指之龍城,實為白龍堆雅丹。其後半段,解釋了白龍堆雅丹的成因,是很正確的。但其前半段,將龍城當做古時西域的一大國的遺址,其消失的原因,是由於羅布泊氾濫所淹沒,卻缺少事實依據。該城東西之間要走一天,其距離至少在數十里。其位置又不是故樓蘭,樓蘭在羅布泊西北,應是東南向海。(考察隊專家王炳華解釋)

  《漢書》曾記載,由於白龍堆一帶地形險阻,輜重車輛無法通過,為“避白龍之厄”,後來新開北道,經伊吾、車師而行,繞過白龍堆,使絲路由二道變為三道。

  三隴沙雅丹

  見胡文康、王炳華《雅丹奇觀》:

  明代著名神話小説《西遊記》描寫了唐三藏赴西天取經,在流沙河收伏沙僧的故事。流沙河廣八百里,連鵝毛都會下沉,然而,流沙河在哪呢?

  從《大唐西域記》中我們已經知道,玄奘的確在返國途中曾路經羅布泊地區。而在玄奘之前的法顯和尚,又確曾給我們留下了關於“沙河”的記載。他在《佛國記》一書中寫道:“從敦煌沙河,行十七日,計可千五百里,至鄯善。”對“沙河”的環境,他做了這樣的描述:“沙河中多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渡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這沙河的險惡和難渡,不就與流沙河一樣麼?其實,流沙河實是流沙並非河。看了《西遊記》再來過沙河,你就會有親自的比較了,並可明白,法顯和尚的話並非在嚇人。在當時的條件下渡沙河,確要有萬分的膽識和勇氣。

  這沙河,即羅布泊地區的三隴沙,也稱三垅沙。

  三隴沙在古時玉門關外,漢代即有此地名。《漢書》記載,其東西橫亙數百里,中有三斷石,而有其名。

  三隴沙雖險,卻是古絲綢之路上一條重要的大道,即漢代的北道。後來,為“避白龍之厄”(《漢書西域傳》),即避開白龍堆的險惡,又新開闢經伊吾、車師西行之道,原來的北道即變為中道。《魏略》記載的中道路線為“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垅沙北頭,經居廬倉,從沙西井轉西北,過龍堆,到故樓蘭,轉西詣龜茲,至蔥嶺”。“都護井”,在《漢書》中記載為“卑鞮侯井”,可供途中用水;“居廬倉”,可補給糧食。有水有糧,道路雖險惡一些,但還是有保障的,這條道路由此得以維持通行。

  三隴沙雅丹,在三隴沙的東部,雅丹分佈區東西和南北各寬約10公里,面積為100平方公里上下。土丘主要為淺棕色泥岩和沙岩互層,丘體高大,一般在10米以上,許多高15~20米。土丘長200~300米不等,成行列式整齊排列,遠遠望去,既如海灣中停泊待航的巨大艦隊,又似鱗次櫛比的高樓市巷,蔚然壯觀。考察隊員們謔稱此為“小上海”,實是生動形象。

  在三隴沙雅丹群一行行整齊的土丘間,是堆積流沙的凹地。寬闊的凹地上,流沙滾滾,沙面波紋起伏,如一條條奔騰的小溪,“八百里流沙河”不就是由它們注滿的麼?幾千年來,從原來的地面向下沖刷、侵蝕一二十米,在如此廣大的面積上,將會産生多少的流沙是可以想見的。本世紀初瑞典人斯文赫定在羅布泊地區考察認為,雅丹風蝕産物,是塔克拉瑪幹沙漠的主要補給來源,雖然有些言過其實,但也是有一些道理的。

  三、 漢玉門關(西安出發之後將正式考察唐玉門關)

  位於甘肅中段的河西走廊因其獨特的地理、氣候、歷史條件,成為絲綢之路東段長期穩定、千年不變的交通要道。河西走廊以武威和敦煌東西兩端為交通樞紐,一吐一納,形成了絲路上長期以來由隴右通往西域的必由之路。位於走廊西端的敦煌,自漢代以來就是中國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的前進基地。也是胡商貿易的口岸,故稱“華戎所交一都會”。在敦煌西南和西北的陽關和玉門關既象守衛在大門口的兩個衛士,又象中原向西伸出的兩隻角。陽關和玉門關如同鑲嵌在絲綢之路上的兩顆明珠。當時,西域客商向中原地區銷售美玉,需在此驗關,故被稱為“玉門關”。

  玉門關設置時間應在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太初元年(前104)之前。史籍和敦煌出土漢簡中,關於玉門關的記載屢見不鮮。《漢書 地理志》敦煌郡:“正關西外有白龍堆沙,有蒲昌海,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治。”《史記 大宛列傳》正義括地誌:“沙州龍勒山在縣南百六十五里。玉門關在縣西北百一十八里。” 殿本《元和郡縣圖志》及《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俱同。敦煌石窟保存的晚唐抄本《沙州志》(S•788)及五代寫本《壽昌縣地境》(散1700)和《沙州歸義軍圖經略抄》(P•2691)亦載此關,但將距壽昌城裏數誤作“一百六十”。《漢書 西域傳》:“是時漢軍正任文將兵屯玉門,為貳師後距。”《後漢書 班超傳》載班超上疏雲:“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又“鄧太后召勇詣朝堂會議。先是公卿多以為宜閉玉門關,遂棄西域……。”《敦煌石室地誌殘卷考釋》:“玉門關縣北一百六十里,漢武帝元鼎九年置,並有都尉”。《流沙墜簡》:“入玉門關日上一口口。”《敦煌漢簡》:“元始三年七月玉門大煎都萬世侯馬陽所操妻子從者奴婢出關致籍”。(795簡)“口者馬不當入關敢言之”(797簡)。此關建於西漢武帝時,約廢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即公元51年)(李正宇先生觀點,見附錄一),史稱故玉門關或古玉門關。

  玉門關為西漢通向西域之門戶,扼守中西交通咽喉要地,建於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西漢時玉門關為玉門都尉治所,東漢初仍以其為門戶。王莽篡位後不久,曾一度關閉。至和帝(公元89年---105年),匈奴殺漢吏,朝廷公卿以為宜閉玉門關,便把關口移設在今酒泉地區的玉門鎮,向東移動了四百多公里,放棄了西漢所築玉門關。後來,班超之子班勇上言,認為應仍以西漢玉門關為關口,置校尉長史以悍撫西域諸國。並寫了《辨閉玉門關棄西域》的疏文。於是,朝遷就派班勇為西域長史,以西漢玉門關為門戶,北兵屯域鄯善、龜茲、溫宿諸國,併發兵驅走在西域的匈奴勢力,西域平安,絲路復通。魏晉以後,玉門關再度廢棄。隋唐之際,通西域的伊吾大道暢通,玉門關東遷至瓜州晉昌縣境。漢玉門關慢慢衰敗,關口淹沒,邊墻失修,昔日駝鈴叮 ,商隊絡繹,使者往為來的景象不復再現。

  1906—1908年,英國人斯坦因考察了敦煌西北的漢長城,在現在的小方盤城(斯坦因編號為T14)北82米處的一烽燧遺址中掘得幾枚漢簡,其中一枚較為完整,字跡清晰,上有“玉門都尉”字樣。1943年10月,我國史學家夏鼐、閻文儒,也在小方盤城附近掘得漢簡數枚,其中一簡清晰墨書“酒泉玉門都尉”字樣。莫高窟遺書《沙州都督府圖經》。後晉天福十年卷子《壽昌縣地境》均有玉門關在壽昌北16里。另一唐代《沙州圖經》記述玉門關“周回一百二十步,高三丈”這些記載玉門關之方位、周長、高度均合小方盤城。陳夢家先生根據斯坦因的出土漢簡,也認為:“也只有T14最適合作玉門都尉治所”,而玉門關只能在T14之西或者西北,即T11~T12或T13~T14之間。(《漢簡綴述》)

  從此,人們依據這些實物證據,認定漢代玉門關就是小方盤城。

  小方盤城,形方,四垣保存較完整,建築結構為黃膠土夯築,西北兩墻各有一門,因墻土剝落形如土洞。北門下現已堵塞。全城殘存總面積為600多平方米,城墻東西長24。5米,南北寬26。4米,殘高9。7米;城墻上寬3。7米,東墻下寬4米,北墻下寬4。9米。城頂四週有寬1。3米的走道,內女墻厚85厘米,外女墻厚1。5米;城內東南角有一條寬83厘米的馬道,靠東墻向南轉上,直達頂部。

  四、 敦煌

  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廓的西端。春秋時稱瓜州,西漢武帝始設敦煌郡,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乾隆年間設敦煌縣。“敦,大也;煌,盛也。”敦煌以其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於世。莫高窟千佛洞、月牙泉、陽尖、玉門關、鳴沙山、渥洼地、三危聖境、西千佛洞、榆林窟等富有地理歷史價值的遺跡。

  附錄:全唐詩中有關玉門關的詩歌摘選(共十三首)

  全唐詩第079卷第019首

  

在軍中贈先還知己

  

駱賓王

  

蓬轉俱行役,瓜時獨未還。魂迷金闕路,望斷玉門關。

  

獻凱多慚霍,論封幾謝班。風塵催白首,歲月損紅顏。

  

落雁低秋塞,驚鳧起暝灣。胡霜如劍鍔,漢月似刀環。

  

別後邊庭樹,相思幾度攀。

  全唐詩第036卷第003首

  

出塞

  

虞世南

  

上將三略遠,元戎九命尊。緬懷古人節,思酬明主恩。

  

山西多勇氣,塞北有遊魂。揚桴上隴坂,勒騎下平原。

  

誓將絕沙漠,悠然去玉門。輕赍不遑舍,驚策騖戎軒。

  

凜凜邊風急,蕭蕭徵馬煩。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

  

霧鋒黯無色,霜旗凍不翻。耿介倚長劍,日落風塵昏

  全唐詩第018卷第051首

  

橫吹曲辭關山月

  

盧照鄰

  

塞垣通碣石,虜障抵祁連。相思在萬里,明月正孤懸。

  

影移金岫北,光斷玉門前。寄書謝中婦,時看鴻雁天

  全唐詩第084卷第050首

  

陳子昂

  

孟秋首歸路,仲月旅邊亭。聞道蘭山戰,相邀在井陘。

  

屢鬥關月滿,三捷虜雲平。漢軍追北地,胡騎走南庭。

  

君為幕中士,疇昔好言兵。白虎鋒應出,青龍陣幾成。

  

披圖見丞相,按節入鹹京。寧知玉門道,翻作隴西行。

  

北海朱旄落,東歸白露生。縱橫未得意,寂寞寡相迎。

  

負劍空嘆息,蒼茫登古城。

  全唐詩第108卷第030首

  

大漠行

  

胡皓

  

單於犯薊壖,虜騎略蕭邊。南山木葉飛下地,

  

北海蓬根亂上天。科斗連營太原道,魚麗合陣武威川。

  

三軍遙倚伏,萬里相馳逐。旌旆悠悠靜潮源,

  

鼙鼓喧喧動盧谷。窮徼出幽陵,吁嗟倦寢興。

  

馬蹄凍溜石,胡毳暖生冰。雲沙泱漭天光閉,

  

河塞陰沉海色凝。崆峒北國誰能托,蕭索邊心常不樂。

  

近見行人畏白龍,遙聞公主愁黃鶴。陽春半,岐路間;

  

瑤臺苑,玉門關。百花芳樹紅將歇,二月蘭皋綠未還。

  

陣雲不散魚龍水,雨雪猶飛鴻鵠山。山嶂綿連那可極,

  

路遠辛勤夢顏色。北堂萱草不寄來,東園桃李長相憶。

  

漢將紛紜攻戰盈,胡寇蕭條幽朔清。韓昌拜節偏知送,

  

鄭吉驅旌坐見迎。火絕煙沉左西極,谷靜山空右北平。

  

但得將軍能百勝,不須天子築長城。

  全唐詩第018卷第053首

  

橫吹曲辭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全唐詩第199卷第034首

  

玉門關蓋將軍歌

  

岑參

  

蓋將軍,真丈夫。行年三十執金吾,身長七尺頗有須。

  

玉門關城迥且孤,黃沙萬里白草枯。南鄰犬戎北接胡,

  

將軍到來備不虞。五千甲兵膽力粗,軍中無事但歡娛。

  

暖屋繡簾紅地爐,織成壁衣花氍毹。燈前侍婢瀉玉壺,

  

金鐺亂點野酡酥。紫紱金章左右趨,問著只是蒼頭奴。

  

美人一雙閒且都,朱唇翠眉映明矑。清歌一曲世所無,

  

今日喜聞鳳將雛。可憐絕勝秦羅敷,使君五馬謾踟躕。

  

野草繡窠紫羅襦,紅牙縷馬對樗蒱。玉盤縴手撒作盧,

  

眾中誇道不曾輸。櫪上昂昂皆駿駒,桃花叱撥價最殊。

  

騎將獵向城南隅,臘日射殺千年狐。我來塞外按邊儲,

  

為君取醉酒剩沽。醉爭酒盞相喧呼,忽憶咸陽舊酒徒。

  全唐詩第133卷第001首

  

古從軍行

  

李頎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野雲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

  

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聞道玉門猶被遮,

  

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蒲桃入漢家。

  全唐詩第274卷第050首

  

塞上曲二首

  

戴叔倫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於。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全唐詩第731卷第003首

  

塞上

  

胡宿

  

漢家神箭定天山,煙火相望萬里間。契利請盟金匕酒,

  

將軍歸臥玉門關。雲沉老上妖氛斷,雪照回中探騎閒。

  

餌已行王道勝,絕無刁斗至闐顏。

  全唐詩第647卷第058首

  

咏史詩玉門關

  

胡曾

  

西戎不敢過天山,定遠功成白馬閒。

  

半夜帳中停燭坐,唯思生入玉門關。

  全唐詩第671卷第021首

  

咏馬二首

  

唐彥謙

  

紫雲團影電飛瞳,駿骨龍媒自不同。

  

騎過玉樓金轡響,一聲嘶斷落花風。

  

崚嶒高聳骨如山,遠放春郊苜蓿間。

  

百戰沙場汗流血,夢魂猶在玉門關。

  全唐詩第316卷第036首

  

元和癸巳余領蜀之七年奉詔徵還…途經百牢關因題石門洞

  

武元衡

  

昔佩兵符去,今持相印還。天光臨井絡,春物度巴山。

  

鳥道青冥外,風泉洞壑間。何慚班定遠,辛苦玉門關。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