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除教材腐敗,來一點陽光就夠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8月16日 15:01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去年,四川某高校“教材腐敗系列案”,讓人觸目驚心:一個小小的教材科,上至科長,下到普通職工,幾乎被“一網打盡”;前任科長落馬,繼任科長又倒下。教材腐敗可謂是無所不在、屢禁不止。眼下,教材採購腐敗又有了“新突破”,腐敗名目又有了“新進展”,腐敗主體又有了“新動向”。

  新華書店在常人眼中,是個不太起眼的單位,但記者日前在山西、廣西、江西、四川等省區調查發現,由於長期以來教材教輔被壟斷發行,“潛規則”導致一些地方折扣回扣暴利驚人,使得諸如新華書店之類的出版發行單位越來越成為腐敗“扎堆區”。已經法辦的四巨貪腐敗程度令人咋舌。(《經濟參考報》8月15日)

  教材採購成了腐敗溫床,成了有利可圖的香餑餑,人人爭相而上、要分一杯羹。層出不窮的教材腐敗現象愈演愈烈,人們不禁要問,什麼是腐敗的根源所在?腐敗溫床是如何産生的?又是誰打造了腐敗鏈條?又有誰推動著腐敗的發展?專家的結論是,深層次原因是相關機制出現明顯漏洞。“在壟斷體制下,腐敗很容易。”據此而開出的一系列藥方,也不外乎是老生常談:要切除教材腐敗的“毒瘤”,要剷除教材腐敗的根源,惟有從體制的革故鼎新入手,最重要的是打破當前教科書的壟斷經營。二是新聞出版和教育行政部門應出臺政策,制定最高限價,儘量減少圖書定價與實際銷價的差距,使購書回扣成為無源之水。對策不可謂不週密,但有了政策的出臺、方案的制定就可以確保教材市場健康運行了嗎?就可以保障教材回扣銷聲匿跡了嗎?恐怕未必。要遏制腐敗,根除病源,制度的建設、體制的完善是完全必要的,是需要先行一步、預先設置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有所作為。

  眾所週知,教材回扣之所以廣有市場,是和目前圖書出版體制和購書體制有關,是出版、銷售及購買壟斷造成的。由高校教材腐敗,再到新華書店東窗事發,解讀二者購書售書私分回扣現象,不難看出腐敗為何市場廣闊。專家的建議,需要對當前的圖書出版體制進行改革,這顯然是治本之策,需要儘快付諸實施,需要抓緊落到實處,但當務之急卻需要“另辟蹊徑”,需要在現有體制的基礎上減少腐敗。畢竟,體制的建構非一二日之功就能迅速見效,而教材腐敗卻不容繼續任之由之。

  目前,我們最最殘缺的不是制度不完備、體制不健全,而是管理不透明、監督不到位、懲處不嚴厲。而監督缺位、問責制缺位,無疑是罪魁禍首。正如報道中所揭露的,“監督管理形同虛設”,財政、審計等部門在每年的審計檢查中大多是走馬觀花地查一下,很少深究,有時對發現出的問題、涉及的款項,只給予沒收非法所得,並不提出規範性的整改措施。這樣的監督和懲處,不出事才怪呢。

  更為遺憾的是,我們缺乏可行的“陽光操作”,如果學校每年對當年教材教輔價格進行提前公示,主動要求接受主管部門和社會輿論的監督,接受學生和家長監督;如果教育和新聞出版部門開起門來搞教材發行與銷售,每年舉行民眾廣泛參與的聽證會,來確定教材教輔價格;或者打破書店售書與學校購書的壟斷,把教材的出版與訂購推向市場;或者學校不再代收書費,而是由學校制定教材範圍、列出書目清單,讓學生自行購買,回扣的空間自然會大大減少,腐敗的幾率也就會相應降低。一言以蔽之,只要教材購買陽光、透明了,就斷不至於會出現層出不窮的“教材腐敗系列案”。(作者:郭立場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瀏覽原帖全文 發表不群高見

  →→進入"網評天下",發現更多話題!

責編:張會玲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