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陳雲與評彈的“終生情結”:出書出人走正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1日 16:12 來源:求是
    專題:陳雲誕辰百年

  陳雲一生戎馬倥傯,但幼時在家鄉養成的聽評彈的愛好卻一直未曾放棄。工作之餘,他總要打開錄音機,放上一盤評彈帶子,靜靜地閉目細聽,這似乎是他最好的休息。1958年,他因病休養,時間比較寬裕,於是開始大量聽評彈,這以後就一發而不可收。

  他聽過眾多的傳統書目、新編歷史書目和現代題材書目,又關注同一書目不同演員不同風格的演出,或者是同一演員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演出的同一書目。其中一個中篇書目《真情假意》竟聽了數十遍。他關於評彈的談話書信,後來結集成《陳雲同志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評彈藝術的發展,乃是陳雲的一個終生情結。

  走正路是第一位,錢是第二位

  新中國成立前的評彈藝術趨向嚴重的商業化,庸俗、黃色的噱頭氾濫,對於建國初期的演藝界亦成為一個挑戰,對此,陳雲有一句名言,叫做“出人、出書、走正路”。

  他説:“群眾喜歡聽的書,不一定就是好的。舊社會的跳舞廳、妓院,有人喜歡去,如果再開出來,還是有人會去的,而且去的人,不一定都是資産階級。但這對人民有什麼好處呢?評彈藝人是宣傳工作者,哪一句話能起教育作用,哪一句話會起不良影響,必須嚴肅對待。”在一次談話中,他語重心長地説:“對於你們來説,出人、出書、走正路,保存和發展評彈藝術,這是第一位的,錢的問題是第二位的”。

  保護傳統評彈:“孔夫子不能穿列寧裝”

  五十年代初曾出現全面停演傳統評彈,倉促上演新編書目的局面,新編書目卻又內容粗糙,質量低下。1959年後,陳雲花費了大量時間整理評彈的老劇目和新劇目,大膽提出:“古代人説現代人的話是不合適的,孔夫子不能穿列寧裝。”

  保護傳統書目的同時,整理傳統書目也需要取精華去糟粕,對於新書目,他鼓勵説:“新事物開始時,往往不像樣子,但有強盛的生命力。對老書,有七分好才鼓掌;對新書,有三分好就要鼓掌。新書和老書,是一次和一千次、一萬次的比較。開始時不要怕上座率低。”

  “聽眾出了兩角錢,不是來上政治課”

  上世紀60年代前後,文藝界極左思潮甚囂塵上,文藝作品流於枯燥嚴肅。陳雲風趣地説:“聽眾出了兩角錢,不是來上政治課,做報告也要講點笑話。”這句話給了當時的文藝工作者以極大鼓舞,直接指引了評彈創作的正確方向。

  新編現實題材的長篇書目的賣座率遠不如傳統書目,陳雲總結了三個原因:“一是歷史只有幾年,加工時間不夠;二是失之於太嚴肅,不敢加入穿插、笑料、噱頭;三是藝人也不熟悉這方面的人物。”他認為問題的癥結是“噱頭太少”,“如果啞喉嚨(注:指評彈藝術中以嗓音沙啞為特徵的一種表現角色的方法)不要,噱頭也不要,穿插也不要,那就會很枯燥,很單調,不生動,造成損失。”

  “戲劇是現身中的説法,評彈是説法中的現身”

  上世紀60年代的評彈創作中,有著許多改編戲劇、小説等文藝樣式的實踐,帶來一些藝術方面的問題。陳雲指出評彈不同於戲劇和小説,創作必須尊重其自身特點他説:“戲劇、小説、評彈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有不同的藝術規律。戲劇是現身中的説法,評彈是説法中的現身。”這就從代言體與敘述體的不同特質把戲劇與評彈區分開來。把戲劇、小説改編為評彈的新長篇,陳雲堅持“必須對原著有所增刪,故事情節的前後次序可以有所調換,因為評彈的表現方法與戲劇、小説的表現方法是不同的。”

  “不能連聽七八天儘是好人倒楣”

  陳雲的評彈觀念是:尊重中國老百姓的傳統審美習慣。“群眾喜歡故事有頭有尾,人物的結局好……聽眾有這樣的心理,好人不怕落難,卻要遇難呈祥。”這種心理期盼,建立在中華民族千百年積累起來的傳統審美欣賞習慣上。出身於社會底層的陳雲本人也有著同樣的審美習慣,他説:“苦戲看三小時可以,就是長篇書不行,不能連聽七八天儘是好人倒楣。革命的確很苦,但革命實際上獲得了勝利。不正是符合歷史規律嗎?”

  (來源:《求是》;原文有改動;作者:廖奔;作者為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文中引文均出自《陳雲同志關於評彈的談話和通信》一書;)

責編:王麗華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