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國際資料:火星的前世是小行星?(組圖)

央視國際 (2004年01月06日 10:31)


  新華網消息:1976年7月20日,來自地球的第一個“使者”——“海盜”l號著陸艙在火星表面軟著陸。2天后,第一張火星世界彩色照片出現在報刊、電視,它展示出火星的天空是藍色的。幾天后,專家們發表了配新校正色彩的火星照片,這一次那裏的天空變成了偏紫的粉紅色。於是報刊上出現了“火星天空由藍變紅”的大字標題,甚至還有記者挖苦地寫道:“也許下一張照片上的火星天空叉變綠了!”後來確證,火星天空的基本色彩是橙紅色。我們地球有個蔚藍的天空,這是因為大氣分子和空中塵埃主要散射太陽光中的藍色光。如果沒有大氣(例如在月球上),太陽光只能直接照射到沒有物體遮擋的地方,天空即使在白天也是黑色的,照樣能看見星是。火星的大氣很稀薄,按理説它的天空顏色與地球上3萬米高空看到的情景相似,是藍紫色的。可是火星滿地是棕紅色的細砂,又經常刮大風,空氣中漂浮著大量砂塵。這些塵粒散射陽光中的紅色光,使火星天空呈現紅色。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乍看火星,簡直就像另一個地球:它的白轉週期為24時37分,“火星天”l天只比地球的l天多39分35秒;自轉軸的傾角為2359’,與地球的自轉角極其相近。所以火星與地球一樣,四季循環、五帶分明。由於火星離太陽比地球遠,接受劍太陽的光和熱不及地球一半,因此赤道溫度為-80~20C間,極區溫度為-120~-70C整個表面的平均溫度比地球低約30C但在茫茫宇宙中,仍不失為與地球溫度最接近的一顆行星。凡此種種,使火星贏得了地球“親姐妹”的美名。然而,隨著對火星研究的日趨深入,人們終於發現,稱火星為地球的“親姐妹”實在是自作多情。實際上,火星與地球差異懸殊.首先,它畢竟小了點:直徑只及地球的一半,質量是地球的l/10,引力是地球的l/3,再説,它雖有大氣,卻稀薄到只有地球30~40千米高空的程度;而晝夜的溫差竟有l00C左右,遠勝於四季。它的大氣成分也不對,95%是二氧化碳。大氣中水分又極少,總含量僅區4億噸,還不能裝滿太湖的1/10。極冠如同地球兩極裏冰雪狀。所以,火星可稱得上是煙塵滾滾(塵暴)、“滴水不漏”、滿目荒涼的不毛之地。作為生命綠洲的地球怎肯認為個冒牌的“親姐妹”呢? !


  21世紀,當人類第一次登臨火星時,迎接這首批地球使者的將是一個死寂的世界:稀薄的大氣、乾燥的地表。火星的大氣只及地球的l/50,相當於30~40千米高空的氣壓。大氣中的水分也極少,僅佔1/10000。而整個火星表面找不到任何一滴液態水,這與地球表面有3/4的海洋相比,形成鮮明的對照。然而科學家認為,早年的火星也是大氣充盈的,其氣壓幾乎與地球相等。兩艘“海盜號”飛船的空間探測還發現:火星上存在許多長短不一的乾涸河床,最大的竟達1500千米長、200千米寬。而在火星南半球,則遍佈峽谷,在它們兩壁留著清晰的水流沖刷的痕跡。因此可以認為,火星也曾經是一個水鄉世界。火星上的大氣和水為什麼會“今不如昔”呢?關於大氣的消失,科學家們歸咎於彗星及小行星,當它們降臨火星時,引起強烈爆炸。熾熱的氣體急劇膨脹,終於使大部分大氣逃離了這個重力只及地球l/3的行星。而水源的消失,則起因于頻頻爆發的火山,也可能是由於氣候的變化,過早結束了溫室效應,停止了極冠和其他地區冰的融化。但是有證據表明,在極冠、高緯度的冰凍層和岩石的風化層中,仍保存了大量的水冰和結合水。


  地球和各大行星除了繞日公轉之外,還繞自己的軸自轉。這“軸”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而且還會在地球體內“遊走”,這就是“極移”。當然,這種移動是很微小的。然而美固的兩位科學家提出,火星也有類似地球的“極移”,而且經幾十億年的積累,古今地極位置已有120度之差。早年的極區正在現今的赤道地帶。他們的依據是:火星現赤道地帶幾千米厚的沉積物與現極區物質極為相似,它們是由空氣輸送的塵埃物沉積于極冠再伴隨極冠的消融後沉積而成。火星的極移是怎樣形成的呢?這大致可從內、外兩方面來探索。從內因來説,頻頻的火山噴發將大量熔岩輸人盆地,改變了火星內部的物質分佈,自然引起火星自轉軸的傾斜。另一方面,外來隕石,尤其是擊向原極區的隕石的轟擊,也是改變火星自轉軸取向的重要原因。

  火星的赤道半徑為3395千米,比水星和冥王星都大,它的大行星地位從未受到懷疑。現在對此持有異議的發難者是英國的科學家休斯。他認為火星原來是一顆小行星,當然是小行星中最大的一顆。休斯認為,在太陽系形成之初,在地球與木星之間存在著一個總質量為地球4倍的細微塵埃狀物質。團內塵粒逐漸粘合,就會形成越來越大的天體。最大的半徑可達8600千米,最多曾有8個。而今日的火星正是這“八大金剛”中惟一的倖存者,其他的就是現存的數以萬千計的小行星。這樣,火星就與小行是同源,輩分雖仍在“行星”之列,可能不甘心的就是這個“小”字。休斯的“指控”是否言之有據?科學家從不戲言。現在已查證,鐵質小行星佔小行星總數的3.7%,而理論計算表明,鐵質內核能佔總數3.7%的天體,其直徑應達8600千米。火星現在的直徑正與此相近,足見它與小行星有著可讓人説三道四的“血緣”關係。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