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教新聞 > 正文

面對“非典”誰最容易恐慌 誰最不容易恐慌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5日 10:02)

  中國青年報消息:

  面對SARS誰最容易恐慌

  我們不能一味指責這樣的人心理不健康,他們的性格中只是敏感、警覺的成分更多些。但這些成分源自哪?

  如今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告誡:“面對非典別恐慌,要保持平穩心態!”這樣的話對大多數人來説確實是個提醒,但對於那些已經産生嚴重恐慌心理,或者本身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來説,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假如你告訴他們,恐慌會造成免疫力低下,他們可能更慌張,而且增強對“恐慌”本身的焦慮———就像警告那些容易發生考試焦慮的學生:你越緊張越考不好!結果呢,也許適得其反。

  面對恐慌心態,最有效的態度是從心理學角度告訴大家: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産生恐慌是正常心理,而過度恐慌的人們也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我會這麼焦慮?這到底是怎麼來的?

  當然,我們不能一味指責這樣的人心理不健康,他們的性格中只是敏感、警覺的成分更多些,這種成分有時會給他們帶來好處,當危險剛剛來臨的時候,他們會比其他人更早地警覺,並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傷害。但當大家都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刺激對他們來説就過強了,他們的反應也會過強。

  這種易感性從何而來?本人在大量的臨床案例中發現,很多神經症的症狀:比如有人無法遏制地反復洗手、反復檢查門窗是否鎖好,心理性的失眠,見人緊張,總懷疑自己身體有病,可又查不出來等等,他們的父母至少有一方有以下性格傾向:在生活中認真、刻板、追求完美、循規蹈矩。當然,我們很難斷定子女所表現的行為模式究竟是先天遺傳還是後天父母教養方式造成的。

  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也會表現出敏感、追求完美的特質。他們在工作生活中一絲不茍、謹慎認真,害怕犯錯誤。他們特別在意外界評價,領導、同事、同學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和自己聯絡起來。他們受暗示性強,外部的一絲風吹草動都會強烈擾動他們內心的安寧。假設有人問:你今天臉色怎麼這麼難看呀?他就會很容易暗示自己:我的確臉色不好,精神不佳,然後排查各種不良因素。弄得一天心情不愉快,臉色就真的難看了。

  非典的出現會讓這類人陷入極度焦慮之中:有人一天多次測量體溫,多次消毒,而且由於暗示作用,任何一種通報出的非典症狀可能在他們身上都能被“感覺”出來(高燒除外)。經常想咳嗽、“感覺”憋氣、渾身乏力……比如現在正值北京楊絮滿天飛的季節,人們常常會覺得口鼻不適,嗓子發癢,一般人會結合其他體徵對自己的“症狀”作出合理解釋,但暗示性強的人就會放大“病情”:關注“咳嗽”,反復諮詢,情緒緊張……

  這樣的人預期性焦慮尤其突出,不斷琢磨各種可能的壞結果,想像各種糟糕的結局,他們不考慮這些壞結果發生的可能性,而只是拿它來嚇唬自己。不僅面對非典如此,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類似表現:負性的歸因方式,容易擔憂,放大自己遇到的每一個挫折,愛抱怨。不僅讓自己焦慮,還讓家人和朋友也感到緊張,特別是在非常時期,極易引發人際關係問題。

  那麼,非常時期,如何拋開敏感多疑的困擾,讓自己的情緒恰如其分地反應危險的大小呢?根據危機理論,我們對危機産生心理反應的強弱並不完全取決於危機本身的大小,而取決於對危機的認知評價。也就是説,危機對我們個人的影響,可能取決於我們自己怎樣看待它。

  假如感到自己確實有過度恐慌的表現,怎樣讓自己在危機中平安度過,並且走向成長呢?可以先靜下心來,仔細評估一下自己患病的可能性有多大。比如,你家裏有無非典患者?你是否與非典病人有接觸機會?你是否已採取了相應防範措施……在這種情形下,你的感染幾率究竟有多高?現在北京的發病率大約是萬分之一,外地的發病可能性就更小了,你是否比其他人更加危險?

  當你認真分析了所有可能性,心情或許就會平靜下來。你會發現,你只需要萬分之一的謹慎,而不是100%的擔心。那麼,何必為了萬分之一的可能性,而毀掉萬分之9999的生活?

  恐慌源於強刺激之後內心的混亂,而當你對自己的情況更加了解,也就增加了一分信心。接下來要做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首先,全面了解SARS信息,比如確診和疑似病人體徵、如何家庭消毒、衣食住行應該注意事項等;

  其次,追蹤SARS信息的變化。SARS對於全人類都是一種新病,科學家在夜以繼日地研究它,隨時都有新發現,因此我們應及時掌握。比如,冠狀病毒離開活體之後原來認為能存活24小時,現在認為是常溫下4天,而且在冰凍溫度下能無限制存活;

  第三,積極行動,按照掌握的信息積極消毒、防範;

  第四,在防範措施的保護下,合理安排生活,互相關愛,回歸家庭,做以前想做而沒時間做的事,比如積攢的書和影碟,可以一次看個夠。

  這是一種積極的態度,也是我們提倡的健康的疫病觀。

  北京市衛生局災後心理干預網絡中心“非典心理熱線”:62020752(北京大學醫院心理諮詢治療中心 方新)

  面對SARS誰不容易恐慌

  SARS對人的心態無疑是一次大的考驗和檢驗。在接聽“非典心理援助熱線”的時候,我能實實在在地感到,它是怎樣擾亂了人們的生活,甚至誘發出種種“心病”,有的人七八天不敢出門,有的人連電視都不敢看了……

  可是我也發現,周圍有很多人並不恐慌。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説過,如果總是研究病態的人,就會對人類越來越沒信心,對人類的指望越來越低。

  那麼,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同樣面對SARS,什麼樣的人不容易恐慌呢?

  於是,我有了這樣一些發現:

  生活充實的人不易恐慌。我周圍有很多這樣的朋友,他們平時就有明確的生活目標。SARS來了,也許他們的某些生活方式和工作計劃有所調整,但並不影響整個的狀態,因為他們有很多事情要忙。甚至對他們而言,SARS還創造了一個機會,讓他們能去做一些平時沒空做的事,讀一些平時沒空讀的書。

  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不易恐慌。面對這樣一場突然而至的災難,很多人在想,我應該做些什麼?我能夠做些什麼?比如,很多心理學家站出來,開通熱線,為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心理輔導,這時他們根本顧不上恐慌。

  熱愛自己的職業、有敬業精神的人不易恐慌。有些人喜歡某種職業,是因為這份職業可以給他帶來名利。這樣的人,不一定能經受住SARS的考驗。只有那些熱愛職業本身、熱愛職業背後價值的人,才不會動搖。鐘南山就是一個典範,他敢於接收危重病人,是因為作為研究呼吸疾病的醫生和科學家,攻克SARS對他構成了挑戰,他渴望探索、求真、創新。死亡的威脅和這些衝動比起來,反而是微不足道了。還有那些到一線採訪的記者,對他們來説,職業激情是生命的一部分,危難時刻,他們更多地是想怎麼“上”而不是怎麼“躲”。

  自信的人、內心安全感較強的人、樂觀的人不易恐慌。我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她發現,在電子郵件中,有些人總是傳播有關SARS的消極信息,有些人卻總是傳來積極的、樂觀的、幽默的東西。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選擇性注意”,同樣面對SARS,自信樂觀的人會選擇積極的信息,而安全感不強的人,就很容易注意到消極的信息,當然也就容易産生恐慌了。

  朋友多,支持系統強的人不易恐慌,因為他們可以通過分擔與分享,減輕恐慌的情緒。而沒有朋友的人、自我封閉的人,很容易在孤獨中把恐慌的情緒放大。青春熱線的志願者郭麗華上了一線,我們所有的熱線志願者都把支持她作為自己的責任,甚至在海外學習的志願者也把電話打到了醫院。郭麗華説,有這麼多朋友關心,我就有力量了。

  也許,SARS是一個檢驗劑,它不光檢驗我們的免疫系統,也檢驗我們整體的生命質量。 (青春熱線主持人 陸小婭)

責編:趙瑋寧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