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建築學家稱“風閘效應”導致淘大非典爆發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05日 16:45)
新華網香港5月5日電 香港建築學家4日公佈最新研究成果指出,淘大花園E座爆發大規模“非典”傳播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樓與樓之間形成的“風閘效應”。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系3位教授就3月底“淘大”爆發“非典”疫情事件,循其獨特環境進行了約1個月的研究。他們在實驗室內製造了不少虛擬模型,利用超級電腦分析該模型上的有關數據,運用計算流體動力學理論,得出淘大花園出現了一種“風閘效應”的情況,由此加強了病毒的傳播。
研究報告指出,由於淘大E座和F座之間的狹窄距離,加上刮東南偏東風,導致2座樓宇之間産生大約每秒3至5米的快速氣流,並急速地掠過E、F座之間,形成了一堵風墻造成“風閘效應”,由此無形地封攔了E座7號和8號室之間僅闊1米半的天井,使到天井內空氣的橫向流動非常緩慢。這樣,排放至天井中的微細水珠如果含有病毒,便會徘徊不散,只能上下流動,增加了進入其他樓層的機會。
研究報告同時指出,“淘大”事件是一個特殊情況,如果不是該處的水渠出現損壞、有帶毒病人到訪,再加之“風閘效應”,便不會發生大規模感染事件。
針對樓宇設計上的原因,研究人員鄒經宇教授説,除了淘大花園之外,香港還有不少建築物的天井設計與此相類同。為此,中大研究出改善方法,即在天井出口附近的適當位置安裝“定風板”,從而改變天井出口處的壓力分佈,以便把部分風力引進大廈天井內,消除“風閘效應”,改善天井內的通風狀況。
專家指出,以淘大花園為例,只要排污管有正常維修,改進“U"形聚水器,再在2、8、11、14、17樓各層安裝“定風板”,便能夠改善目前的情況。
責編:趙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