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科技新聞


【教育】數學15分考上清華——從錢鐘書的高考數學成績説開去  
08月16日 16:38

    中華讀書報:錢鐘書當年考清華時,數學只得了15分。此事見於楊絳先生的《記錢鐘書與〈圍城〉》。滬上某報文教版曾就此展開討論,有一種意見認為如今高考之弊端由此可見一斑,因為若當年清華亦按今例,錢先生必不能被錄取,中國將會因此而少了一位大師,云云。當然,這件事當由教育部門去考慮,我們不必多加議論了。

    我總覺得有點納悶的是:睿智如錢先生,似乎不該有如此糟的數學成績。據楊先生説,當年錢鐘書的父親“把鐘書抓去教他數學;教不會,發狠要打又怕哥哥聽見,只好擰肉,不許鐘書哭。鐘書身上一塊青、一塊紫……”。由此看來,錢老先生教育方式的不妥,是一個原因。但依我之見,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數學本身。

    如今提倡科普,數學作為基礎科學之一,自不例外。不過,轉念一想,説“普及”數學,似乎有點滑稽。一個受過教育的人,從幼兒園開始一直到大學畢業,學得最多的課程就是數學了。誰不知道數學是怎麼回事,難道數學需要“普及”嗎?誠然,數學需要“普及”,這裡的“普及”,當作“讓人接近”(accessible)解。因為,有不少人學了那麼多年的數學,越學離數學越遠,越學對數學越怕。這種懼怕感,應該説源於數學的抽象性,雖然這種抽象性對數學本身來説是性命攸關的。小時的錢鐘書一方面“身上一塊青、一塊紫……”,另一方面可能又為數學的抽象性所困惑,自然對數學也就“敬而遠之”了。這種敬畏感,即使在他那幾乎無處不令人捧腹大笑的《圍城》中,也可見到一些蛛絲馬跡。不然的話,方鴻漸就不會在初遇唐曉芙時説“難道讀的是數學?那太利害了”,也不會在褚慎明問他“對數理邏輯用過功沒有”時回答“我知道這東西太難了,從沒學過。”

    然而,數學是非學不可的,因為數學素質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方面。這一點其實是盡人皆知的。我們常常用“有數學頭腦”來形容一個人很聰明,便是明證。因此,中外教育界數學界的有識之士,從來十分重視數學的普及(姑且仍用此詞)工作。蘇聯在50年代曾動員第一流的數學家為青年學生撰寫數學普及讀物,為蘇聯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這種蘇聯模式的數學普及讀物一般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延伸,是將數學中適於中學生理解的但又未納入教學大綱的內容,仍以教材的方式向讀者講授。可以把這種讀物稱為“課外校內”讀物,因為它沒有脫離學校裏那種教與學的形式。我國建國以來有許多數學普及讀物沿用了這種模式。還有一種模式,即以生動的社會生活——包括文學、藝術等——為背景材料,寓數學于娛樂之中,把暢遊數學花園的愉悅傳染給讀者。可稱之為“校外”讀物。這類讀物以歐美為主(前蘇聯也有,但相對較少)。在這方面,公認的首屈一指的大師是美國的馬丁加德納。很顯然,這類讀物的適應面更廣,可讀性也更強,當然,普及效果也更好。可惜的是,我國過去對加德納作品的翻譯引進較為零星。據我所知,僅有《啊哈,靈機一動》、《數學悖論奇景》等兩三種。直到最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的“加德納趣味數學系列”,才算是具有一定規模的系列引進工作。這套系列不但包括了加德納的一些代表作,而且也收進了具有加德納風格的其他作者的作品(注意,國外已經有了一批“加德納”)。

    楊先生説,錢鐘書當年在牛津備考“版本和校勘”課時,“每天讀一本偵探小説‘休養腦筋’”。如果當年還有一種以偵探故事為背景的數學普及讀物,錢先生會不會喜歡呢?大概會的,我想。(朱惠霖)



責編:曲歌    


相關新聞
【教育】對比中美少兒教育,你會無動於衷?(08月16日 15:38)
【教育】加移民部要求中國申請人出具正規學歷證明(08月16日 15:22)
【教育】教育部、衛生部對高等醫學教育作出新規定(08月16日 15:28)
【教育】北京降低流動人口子女借讀費(08月16日 14:30)
【教育】污點教育火了拘留所 讓孩子感受“牢裏生活”引發爭議(08月16日 13:16)
【教育】北大團委書記:隊員出發前都簽了“生死協議”(08月16日 12:22)
【教育】看好大陸前景 港澳臺學生紛紛到大陸求學 (08月16日 12:17)
【教育】明年高考提前 今年暑假縮水 大面積補課苦了高中生(08月16日 10:26)
【教育】ETS為什麼總跟中國考生過不去?(08月16日 09:46)
我國正式開展EMBA學位教育 開始向境內外招生 (08月15日 23:33)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