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和柴靜一起上兩會的日子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13日 16:12 來源:CCTV.com
    專題:和央視記者“跑”兩會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CCTV.com消息(記者陳卓):3月13日,明天人大就要閉幕了。我和《柴靜兩會觀察》也已經共同“戰鬥”了10天。這些天我們的採訪匯集了酸甜苦辣各種滋味,我現在挑出幾點和大家分享。

  不出去採訪不知道平時鍛鍊少

  我平時喜歡運動,籃球、足球、羽毛球週末都會玩一玩。可一上“兩會”採訪還是覺得體能跟不上!先不説人大一開幕我就和柴靜為了採訪在天安門廣場來了個400米“衝刺”(詳見《400米的執著採訪》一文),更厲害的是3月9日那天為了同時採訪到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和歷史博物館裏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覽,我們一組人在廣場上來回搞了兩趟“負重折返跑”。我肩扛三腳架,攝像常青背著攝像機,柴靜穿著高跟鞋,我們在廣場東頭的歷史博物館一口氣跑到西頭的人民大會堂,不但負重還要進行“障礙越野”——飛躍過一些警戒線。這些動作結合了跨欄、長跑、軍事五項等幾種運動項目。有人説記者就是搞搞文字工作,我已開始也有這樣的錯覺。一趟兩會下來證明,當個好記者不只是做文字工作,同時也包含很多體力工作。想採到好內容,是要吃苦的。

  柴靜:我是記者,我要站在新聞現場


  和柴靜一起採訪,她總是群眾的焦點。我經常能聽到觀眾、代表、委員在旁邊小聲議論:“柴靜!央視主持人。”我問過柴靜,問她怎麼看待自己?她回答説:“我是一名記者。記者一定要站在新聞現場、站在第一線。特別是兩會這種重大的事件,關係到國計民生很多方面。只有在第一線,才能得到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問出老百姓關心的真問題。”這正是《柴靜兩會觀察》的特點,所有的採訪都在現場,突出“直擊”二字。而做這樣的節目壓力是很大的,因為記者必須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時間、地點、人物都有可能因為現場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和約好的專訪不一樣,如何在現場短暫的時間裏問出高質量的問題,並且得到高質量的答案是對一名記者的挑戰。

  新聞採訪需要團隊精神




  觀眾在電視上看到的是柴靜,認識的是柴靜。然而幕後還有很多工作人員,人們不了解他們,但沒有他們的勞動就沒有《柴靜兩會觀察》。柴靜必須在現場第一時間抓住問題的關鍵,用最精準的語言提出最出色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凝聚了大量的信息和數據。整理這些信息,對信息進行匯總、分析和編輯的就是編導和編輯。一個節目需要有她的主線和風格,這就要求製片人來把握宏觀的方向。另外還有公關、後勤、攝像等等多個環節。柴靜的背後是20多人的一個團隊。《柴靜兩會觀察》的成功是柴靜的成功,同時也是這個團隊的成功。

責編:陳卓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