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其他 > 正文

小娟:他把我當作親女兒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5日 18:57)

    專題: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信訪幹部張雲泉

  [故事背景]泰州農村一位名叫戚華英的中年婦女,因丈夫突發腦溢血死亡,精神上遭受強烈打擊,引發了偏執性精神病。她一口咬定丈夫是被別人謀害而死,從1986年起帶著4歲的女兒小娟越級上訪10年,先後被收容、遣送150多次。

  [口述實錄]小娟:我是1997年認識我“幹爸”的,這麼多年,他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使我過上了安穩、幸福的生活。如果沒有他,我也許還是一名流浪者。

  1997年,他知道我上訪回來,特地從城裏趕到我們家看望我。那時候,我同他並不認識,也不怎麼信任他。後來他送我去上學,又到學校問我的學習情況,跟老師、校長打招呼,還陪同我一起去看我的媽媽。

  由於這麼多年上訪,整天漂泊,吃喝不穩定,我落下了胃病。他知道了,就帶我去醫院看病。他還鼓勵我來泰州生活,説:你不能沒有一個安定的家。

  經過他多次鼓勵,我來到泰州,住進“幹爸”的家。他先送我去學電腦,學了初級和中級後,再往上學,我的學歷不夠了,學不進去。他就動員我説:你還想學什麼,我再送你去學。

  後來,“幹爸”送我去學插花。這麼多年,他為我奔波了不少:找工作,鼓勵我練字,教育我怎麼待人處世。這麼多年,我的生活和學習基本都是他幫助的。

  去年,我的婚禮也是“幹爸”操辦的,他像嫁親女兒一樣,給我陪的嫁粧有彩電、冰箱、音響、新衣、新被,泰州風俗裏該有的我都有了,辦得很體面。現在我過得非常幸福,他也很高興,鼓勵我多學習,做一個有用的人。

  這麼多年,他一直把我當作女兒一樣教導。一開始,我不是很理解他,我想不會有這麼好的人來關心一個素不相識的流浪女吧。但這麼多年下來,我發現他是真心的。我一定會好好努力,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


  [故事回放]2004年農曆臘月二十,張雲泉的“女兒”小娟出嫁了。

  婚禮濃重、熱烈。走上婚姻殿堂的那一刻,甜甜的笑挂在小娟的嘴角,激動的淚水在她眼裏打轉。婚禮上,她動情地對張雲泉夫婦説:“我今天的幸福是你們賜予的,你們是我最親的人。”

  誰也不會想到,10多年前,她還是一個跟著患有精神病的母親越級上訪11年,長年往返于南京和北京之間,曾被收容教養150多次的“野丫頭”。

  出生在農村的方小娟,4歲時父親不幸突發腦溢血去世。母親戚華英不堪受此打擊,得了偏執性精神病,一口咬定丈夫是被人謀害死的。從1986年起,她帶著年幼的女兒往返于各地上訪,為丈夫“討公道”,僅在天安門鬧事就被遣送20多次。漫漫上訪路的艱辛困苦,讓年幼的小娟落下了一身病,養成了她叛逆、倔強、冷漠的性格。

  1997年,張雲泉聽説她們母女倆回鄉的消息,立刻驅車70多公里前去探望。車子剛停下,就有人大喊:“上面來抓人啦!”小娟立即把住大門,一雙滿懷敵意的眼睛緊緊盯著張雲泉。張雲泉剛一開口,小姑娘就喚出一條黑狗撲過去。張雲泉沒有發怒,他喝住黑狗,走進了這個破敗的家,默默地收拾起散落的鍋碗桌椅。這一友好的舉動化解了小娟的“憤怒”。從此,張雲泉成了她們家的常客,常常送來救濟款物。一次,在陪小娟看望她住院治療的母親的路上,張雲泉認小娟做了乾女兒。那一天,小娟的臉上綻放了久違的笑容,她第一次在路邊向返程的張雲泉頻頻揮手道別。

  為了讓這顆幼小的心靈早日停泊溫暖的港灣,張雲泉把小娟接到自己的家裏,不但生活上對她悉心照料,還請醫生治療她的胃病和身上的瘡,安排她上學讀書。由於小姑娘長期在外撿破爛、住橋洞,渾身衣服又破又臟,光是身上帶來的虱子就咬得張雲泉全家幾夜不得安寧。通過全家的努力,一個原來衣服破爛、蓬頭垢面的流浪兒變成了一個衣著整潔、漂亮的小姑娘。在張雲泉的悉心照料下,小娟不僅學會了寫字和算賬,還完成了電腦初級學習。“女兒”20歲生日的那一天,張雲泉夫婦把她帶到信訪局,和信訪局工作人員一起過了一個開心的生日。現在,小娟成了泰州城裏一家花店的插花師。

  提起張雲泉的恩情,小娟不禁淚流滿面,“我從小就沒有父親,做夢都想有個爸爸,到了幹爸家後體會到前所未有的濃濃父愛。可以説,沒有他就沒有我的新生。這一次他們象嫁親姑娘一樣為我準備了全部嫁粧,他們把我當作了自己的骨肉。”

  嫁出去的“女兒”時刻掛念著父親,稍有空閒都要打個電話問候問候。前些日子,她又聯絡上了百忙中的“父親”,她欣喜地告訴張雲泉:“‘幹爸’,你快要做外公了!”

  為了小娟,張雲泉操心了整整8年。

責編:曉星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