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其他 > 正文

滿腔赤誠為民解難為黨分憂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04日 12:01)

    專題: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信訪幹部張雲泉

  張雲泉,1948年6月出生,江蘇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信訪局局長。自1983年起至今22年來,堅守信訪崗位,為民解難,為黨分憂,以一名共産黨員敦實的雙肩,一頭擔著黨和政府的重托,一頭擔著人民群眾的殷殷期望,在平凡的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先後被授予“江蘇省優秀共産黨員”、“江蘇省勞動模範”、全國“人民滿意公務員”等榮譽稱號,譜寫了人民公僕勤政廉政、一心為民的動人篇章。

  張雲泉同志把信訪事業當作自己的終身追求,矢志不渝,無怨無悔,體現了一名共産黨員對黨的赤膽忠心。

  張雲泉同志作為一名從小漁船上成長起來的黨的幹部,他深知,即使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奉獻給黨的事業,也不能全部報答黨的培養教育之恩。

  他平均每年接待來訪群眾2000多人次,處理人民來信2000多封,接受來訪電話1000多個,很少有星期天,也很少有節假日。他以務實的作風和人格的力量,化解了一個又一個矛盾,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利益,維護了一方穩定,維護了黨和政府的形象。

  他從事信訪工作22年,總是衝在矛盾激烈的最前沿。當精神病人拿著破碎的啤酒瓶砸向上訪群眾時,他奮不顧身衝上前去赤手空拳奪下鋒利的玻璃瓶,而自己的一個手指卻被咬得露出了骨頭,至今不能靈活地彎曲。當不法之徒尋釁滋事時,他用身體擋住打向群眾的拳頭,左眼被打得留下終生傷殘。他曾經空手搶下過上訪人身上的殺豬刀,奪下赴京滋事不法之徒身上的土炸藥包;也曾經10多次用身體攔住要開向市區上訪的出租車和拖拉機,數以百次地用身體擋住要衝向機關大院的人群。他曾經被失去理智的少數人揪過若干次頭髮,吐過若干次唾沫,撕破了若干件衣服。他的腿上留下了10多處被皮鞋踢傷的疤痕,胸前留下好多處手指抓傷的痕跡。他用一名共産黨員的優秀品德和先進思想去感化、教育和引導上訪群眾這一特殊群體,讓他們由衷地體諒到黨和政府的困難,理解改革發展中遇到的難題,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人民群眾的真誠關愛,為改革發展和穩定保駕護航。

  張雲泉在信訪工作崗位上無怨無悔,雖苦猶甜。妻子曾經哭著問他為什麼當這“受罪的官”,他説,這“受罪的官”,不但要當,而且還要把它當好,他是共産黨員,是黨培養的幹部,有責任為民解難、為黨分憂!也曾有人好心地勸他説,快到退二線年齡了,何必這麼拼命呢?但他對自己所做的一切從不後悔,他認為,幹部的任職年限有時間限制,但共産黨員對黨的事業的追求應該永遠沒有時間限制!

  張雲泉同志把信訪工作當作黨和政府密切聯絡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及時化解各種矛盾,為群眾送去黨和政府的溫暖,體現了一名共産黨員立足崗位,胸懷全局,為黨分憂、為民解難的崇高境界。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體制下長期掩蓋著的許多深層次社會矛盾不斷暴露出來。近幾年來,各地信訪部門所接待的群眾來信來訪總體上呈現出上升勢頭。張雲泉深知,這些問題只要一個處理不好,輕則引起群眾不滿,重則引發事態升級,影響改革穩定發展的大局。他時時告誡他的同事,信訪工作是“機關第一難”的工作,但信訪部門作為黨和政府直接聯絡群眾的“窗口”,接待的是不滿意的群眾,處理的是不滿意的事,感受到的是不滿意的情緒,通過信訪幹部和風細雨的解釋,苦口婆心的勸説,認真負責的處理,使不滿意的事情解決了,不滿意的情緒化解了,不滿意的群眾滿意了,就是為民解難、為黨分憂,就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忠實地履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張雲泉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幾年前的一天,泰州某大型國有企業面臨改制,由於少數職工對改制缺乏了解,産生了嚴重的抵觸情緒。數百名職工將工廠大門團團圍住,並與改制小組的工作人員發生了衝突。張雲泉聞訊後火速趕到現場,當他剛拿起喇叭對群眾喊話時,少數別有用心的人高喊:市政府來抓人了,打他。張雲泉趕緊用身體擋住不法之徒的拳頭,而自己卻被打得滿臉是血,左眼被打得血肉模糊。當時醫生曾建議摘除左眼球,經多方醫治,雖然保住了左眼,卻留下終生傷殘,視力從1.5下降到0.15,而且經常腫脹流淚。

  就在這件事發生不久,泰州附近又出了交通事故。死者家屬一時失去理智,和處理事故的幹警發生激烈衝突,並準備聚集上千人阻斷高速公路的交通,甚至策劃大批人上訪。當時,張雲泉正在住院治療被打傷的左眼,聽説此事,在病床上再也就躺不住了。他愛人對他説:“你就剩右眼是好的,你再到這些鬧事的場合,萬一右眼也被人打殘了,今後的日子怎麼過啊!”但張雲泉堅定地説:“今天我去了,風險在我個人,今天不去,風險關係到社會的穩定。”他隨即拔下輸液針頭,趕到出事現場。到現場一看才知道,被汽車撞死的人就是公路邊村裏的村民,死者家屬氣昏了頭,正在動員全村幾千人上公路。因此,出事路段車輛的轟鳴聲、人群的吵鬧聲亂成一團,個別別有用心的人在煽動要掀翻汽車,説上面來人就給點顏色他看看。張雲泉深知危險又一次出現在他眼前,但為了社會的安寧,張雲泉站在村口大聲對群眾説:“你們不要站在公路上,有話跟我説,我是信訪局長。”話音剛落,一群人就圍了過來,哭的、罵的、推搡的、吐唾沫的都有。張雲泉竭力克制著,一步一步走進死者家中。在死者遺像前,他恭恭敬敬地鞠了三個躬。張雲泉知道,這時的群眾什麼都不需要,需要的就是一個“情”字。果然,三鞠躬使一片混亂的場面頓時靜了下來。張雲泉用當地悼念的方法從口袋裏掏出用白紙包好的600元錢,放到死者的遺像前,轉過身來大聲對群眾説:“我鞠三個躬。第一個躬是我本人並代表我們信訪局全體同志向死者致哀,向家屬和親友們慰問;第二個躬是代表肇事者及其全家向死者和各位請罪;第三個躬是代表政府向你們承諾,一定要合理、合情、合法地處理好這件事。”他的一番話,使緊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下來,也把圍在公路上的人吸引了過來。張雲泉反復做勸説疏導工作。半天時間,他用一隻手捂著一會兒就流血流淚的左眼,説得聲音嘶啞,終於感化了群眾,把一場即將發生的惡性聚眾事件提前化解了。

  常言道,“人不傷心不落淚,人無難事不上訪。”幾年之前,泰州某企業駐外人員發生意外事故,一下子死了5人,在這些死者親屬中,有白髮蒼蒼的老人,有初為人母的年輕媽媽,還有蹣跚學步的兒童。他們遭此人間最痛苦的打擊,幾十名親屬哭成一團,有的不堪受此打擊,悲痛之中喪失理智,要去北京鬧事以發泄心中悲憤。張雲泉受領導指示趕到現場處理問題。一到現場,老人、小孩抱住他痛哭,眼淚鼻涕流了他一身。就在這樣的環境裏,張雲泉用七天七夜的時間,終於協助有關單位妥善處理好了這起意外事件。事情處理結束後,張雲泉對其中有特殊困難的家庭還是放心不下。特別是有一個叫李慶余的老人,唯一的獨生子去世後,新婚不久的兒媳也離開了,老倆口看著兒子、媳婦的新婚照片終日以淚洗面,有一次在陽臺上長時間的眺望兒子生前的單位,直到昏倒在陽臺上,跌斷了手臂。張雲泉了解之後,專門把老倆口的戶口從農村遷入市區,納入最低生活保障,並想方設法幫助他們開了一家小商店。現在老倆口的身體明顯好了,情緒也好了,一看到信訪幹部去了,就對旁邊的人激動地説:“‘三個代表’來了,信訪幹部是我們看得見、用得上的‘三個代表’啊!”

  張雲泉同志把信訪對象當作自己的親人,並勝似親人,對他們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給予了莫大的關心,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産黨人對老百姓的一片愛戴之情。

  20多年來,他扶危濟困的事數不勝數。興化市的孤寡老人孫玉保患胰腺癌在泰州市人民醫院治療,無錢治病,又無人照顧,來市政府尋求幫助。張雲泉接待了他,為他擦去身上的嘔吐物,自己掏錢送他到醫院並幫助聯絡具體治療方案。老人手術前沒有子女為他辦手續,張雲泉對他説“不要急,這個字我來簽,我就是您的兒子,我們共産黨的幹部都是人民的兒子。”老人的手術做了5個小時,他一直在手術室外站了5個小時。隨後的日子裏,他和信訪局的同志每天給老人送去可口的飯菜,幫老人洗頭洗澡。那年中秋之夜,當張雲泉同志買上月餅,趕到病房與老人共度佳節時,老人又一次哭了!出院那天,老人含著淚拽著張雲泉的手反反復復念叨:“你讓我實實在在看到了,還是共産黨的幹部好啊!我要把這些告訴村裏的人。”老人樸實的話語,讓同病房的群眾和醫護人員深受感動,他們都説:張雲泉就是黨的形象!

  張雲泉自己只有一個兒子,但還有兩個“女兒”經常來看望他,她們都曾是老上訪戶,其中一個是某貧困村的房小娟。她從小死了父親,4歲起就跟著患精神病的母親越級上訪11年,長年往返于南京和北京之間,曾經被收容教養150多次,僅在天安門鬧事被遣送就有20多次。為了把這一老大難問題徹底解決好,張雲泉常常跑100多裏路到她家裏做工作。由於她從小就是接受的精神病母親的所謂“教育”,加之多年浪跡社會,性格很野,張雲泉同志到她家做工作時,她竟然喚狗咬他。為了徹底改造她,張雲泉把她接到自己家裏,她身上的虱子咬得張雲泉家人幾天不得安寧,可張雲泉和他家人毫無怨言,不但生活上給她溫暖,還請醫生治療她的胃病和身上的瘡,安排她上學。通過他們全家的努力,終於使一個原來衣服破爛、蓬頭垢面的流浪兒如今已成長為一個亭亭玉立的少女。今年她已經22歲了,找到了一名情投意合的男朋友,準備臘月二十結婚,張雲泉正在給她籌辦婚事。她多次感慨的告訴別人,沒有信訪幹部對她的教育,她早就成為一名犯罪分子了;她也多次動情地對張雲泉同志説:“您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

  張雲泉同志把信訪對象當作親人,對自己的親人卻總是沒有時間照顧。他的父母都已年過八十,父親還患有心臟病,多次發病住院,總盼著他這個兒子常回家看看。他的妻子在一家瀕臨倒閉的企業當普通職工直至退休。他的兒子大專畢業,參加工作以來,在單位一直憑著自己的技術工作。他為許多上訪群眾聯絡解決了就業問題,而他家兄弟姐妹及他們的子女中就有八九人下崗,生活也很困難,他卻從沒有為自己的親人找過一份工作。22年來,他先後義務幫扶過幾十戶特困家庭和貧困學生;為近百名群眾求過醫,買過藥;先後從自己的工資中擠出近4萬元捐給困難的群眾。22年來,他很少在家度過一個完整的中秋夜,吃過一頓完整的年夜飯。在特困群眾的家中,在孤寡老人的守歲席上,在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床前,在那些最需要黨和政府關心的人的身邊,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對中國人來説最具有團圓意義的中秋節和除夕夜。

  張雲泉同志對社會上那些弱勢群體總是熱心相助、慷慨解囊,而自己卻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組織上給他配了專車,但風裏雨裏、酷暑嚴冬,他還是騎著自行車上下班。在靠得較近的地方辦事,也從不用車。外出執行公務,儘管出差的費用都可以在他分管的幾個部門由他簽報,但他從不大手大腳。去年在北京出差近半個月,住的就是最普通的旅店。為了節約開支,他還自帶了一隻小電飯鍋,自己燒飯吃。服務員見他如此節約,對他局長和副秘書長的身份産生了懷疑,還喊來了保安進行核查。查明情況後他們對他説:“像你這樣的秘書長、局長,我們還真沒有見到過。”(來源:泰州網)

責編:繼松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