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泰國概況(國旗及國徽圖)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6日 17:34)



  國名: 泰王國(The Kingdom of Thailand)

  國慶日:12月5日(1927年,國王普密蓬阿杜德誕辰)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由紅、白、藍三色的五個橫長方形平行排列構成。上下方為紅色,藍色居中,藍色上下方為白色。藍色寬度相等於兩個紅色或兩個白色長方形的寬度。紅色代表民族和象徵各族人民的力量與獻身精神。泰國以佛教為國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徵宗教的純潔。泰國是君主立憲政體國家,國王是至高無上的,藍色代表王室。藍色居中象徵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純潔的宗教之中。

  國徽:圖案是一隻大鵬鳥,鳥背上蹲坐著那萊王。傳説中大鵬鳥是一種帶有雙翼的神靈,那萊王是傳説中的守護神。

  國花:睡蓮

  國樹:桂樹

  國家政要: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1946年即位,1950年5月加冕;泰國總理他信西那瓦( Thaksin Shinawatra ),2001年2月任總理。

  自然地理: 513115平方公里。位於東南亞,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老撾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海岸線長2,705公里。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

  人口:6308.2萬(2003年2月)。有30多個民族,主要為泰族,佔人口總數的40%,其他為老撾族佔35%、馬來族佔3.5%、高棉族佔2%等,此外還有苗、瑤、桂、汶、克倫、撣等山地民族。泰語為國語。佛教為國教,90%以上的居民信仰佛教,馬來族信奉伊斯蘭教,還有少數信奉基督教新教、天主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首都: 曼谷(Bangkok) ;人口約800萬。

  行政區劃:全國分中部、南部、東部、北部和東北部五個地區,現有76個府。府下設縣、區、村。曼谷是唯一的府級直轄市。各府名稱如下:曼谷(直轄市)、暖武裏、巴吞他尼、大城、北標、北攬、佛統、夜功、那空那育、紅統、信武裏、素攀武裏、烏泰他尼、猜那、華富裏、龍仔厝、甘烹碧、北欖坡、帕、拍瑤、披集、清萊、夜豐頌、南邦、南奔、素可泰、清邁、程逸、彭世洛、碧差汶、難、呵叻、四色菊、加拉信、色軍、孔敬、武裏南、耶梭通、烏汶、烏隆、素林、那空帕農、猜也奔、莫達漢、廊開、黎逸、瑪哈沙拉堪、巴真、北柳、尖竹汶、春武裏、羅勇、達叻、巴蜀、叻丕、北碧、佛丕、達、甲米、北大年、宋卡、沙敦、也拉、拉農、洛坤、春蓬、陶公、素叻、普吉、博達倫、董裏、攀牙、沙繳、安納乍能、廊莫那浦。

  簡史: 泰國曾稱“暹羅”。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16世紀先後遭到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的入侵。19世紀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經驗進行社會改革。1896年,英法簽訂條約,規定暹羅為英屬緬甸和法屬印度支那之間的緩衝國,暹羅成為東南亞唯一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1932年6月,人民黨發動政變,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38年,鑾披汶執政,1939年6月改稱泰國,意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佔領,泰國宣佈加入軸心國。1945年恢復暹羅國名。1949年5月又改稱泰國。

  政治:現行《憲法》于1997年9月27日獲立法議會通過,同年10月11日頒布實施,是泰國第16部憲法。新《憲法》規定泰國實行以國王為元首的民主政治制度;國王為國家元首和王家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神聖不可冒犯,任何人不得指責或控告國王。國王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分別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國會為兩院制,分上院、下院,均由直選産生,立法、審議政府施政方針、國家預算和對政府工作進行監督為其主要職能。政府總理來自下議員,由不少於2/5的下議員提名,經下議院表決並獲半數以上票數通過,由國會主席呈國王任命。總理在解散議會前需得到內閣批准並報國王審批;在不信任案辯論期間不得解散議會。內閣成員共36人,下議員擔任內閣職務須辭去議員資格,閣員上任、卸任須申報並公佈個人財産。上議員不得隸屬任何政黨,不得擔任閣員。

  經濟:作為傳統農業國,農産品是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主要生産稻米、玉米、木薯、橡膠、甘蔗、綠豆、麻、煙草、咖啡豆、棉花、棕油、椰子果等。全國耕地面積為2070萬公頃,佔全國土地面積的38%。泰國是世界上的大米生産國和出口國,泰國也是僅次於日本、中國的亞洲第三大海産國,為世界第一産蝦大國。泰國自然資源豐富,主要有鉀鹽、錫、褐煤、油頁巖、天然氣,還有鋅、鉛、鎢、鐵、銻、鉻、重晶石、寶石和石油等。其中鉀鹽的儲量4070萬噸,居世界首位,錫的儲量約120萬噸,其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12%,油頁巖蘊藏量達187萬噸,褐煤蘊藏量約20億噸,橡膠産量居世界首位,其中90%用於出口。森林資源、漁業資源、石油、天然氣等也是其經濟發展的基礎,天然氣蘊藏量約16.4萬億立方英尺,石油儲量1500萬噸,森林覆蓋率為25%。此外,泰國還盛産分別被譽為“果中之王”和“果中之後”的榴蓮和山竹。荔枝、龍眼、紅毛丹等熱帶水果同樣名揚天下。泰國經濟結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雖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然佔有重要的地位,但製造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日益擴大。製造業已成為比重最大的産業,且成為主要出口産業之一。泰國工業化進程的一大特徵是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農産品資源發展食品加工及其相關的製造業,主要工業門類有:採礦、紡織、電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車裝配、建材、石油化工等。自80年代以來,出口産品由過去以農産品為主逐步轉為以工業品為主,主要出口産品有:自動數據處理機、集成電路板、汽車及零配件、成衣、鮮凍蝦、寶石和珠寶、初級化纖、大米、收音機和電視機、橡膠等;主要進口産品有:電子和工業機械、集成電路、化學品、電腦配件、鋼鐵、珠寶、金屬製品等。泰國旅遊資源豐富,歷來以"微笑國度"聞名於世,有500多個景點,主要旅遊點除曼谷、普吉、清邁和帕塔亞外,清萊、華欣、蘇梅島等一批新的旅遊點發展較快。吸引著眾多外國遊客。

  文化:佛教是泰國的國教,90%的人信奉佛教。幾百年來,無論是風俗習慣、文學、藝術和建築等各方面,幾乎都和佛教有著密切關係。在泰國,凡是信佛教的男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都要一度削發為僧,連王室和貴族也不例外。到泰國旅遊,處處可見身披黃色袈裟的僧侶,以及富麗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國又有"黃袍佛國"的美名。佛教為泰國人塑造了道德標準,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讓、安寧和愛好和平的精神風範。

  泰國著名高等院校有:朱拉隆功大學、法政大學、瑪希敦大學、詩納卡琳威洛大學、亞洲理工學院等。

  新聞出版:泰媒體以私營為主,按市場規則運作。泰文媒體是泰國的主流媒體,英文、華文媒體居輔助地位。主要泰文報紙有《泰叻報》、《民意報》、《每日新聞》、《國家報》、《沙炎叻報》、《經理報》等。主要華文報紙有《新中原報》、《中華日報》、《星暹日報》、《亞洲日報》、《世界日報》和《京華中原日報》等。主要英文報紙有:《曼谷郵報》、《民族報》等。廣播電臺有230多家,其中由政府民眾聯絡廳掌管的有59家。泰國國家廣播電臺為國家電臺,設有國外部,用泰、英、法、中、馬來、越、老、柬、緬、日等語廣播。無線電視臺共6家,都設在曼谷,大部分電視節目通過衛星轉播。地方有線電視公司86家。電視網覆蓋全國。

  農耕節是泰國的重要節日,每年到農耕節時泰國都要在曼谷大王宮旁邊的王家田廣場舉行大典。農耕節大典始於13世紀的素可泰王朝。節日由占卜師選擇在每年5月(泰農曆6月)的一個吉日良辰按照婆羅門教的習俗舉行。主犁官在號角樂聲中扶著由兩頭白公牛拉的金色木犁耕田6圈,兩名挑金擔和兩名挑銀擔的少女跟在木犁後面,主犁官不時從金擔和銀行中抓出一把把谷種,撒在田裏。耕田播種儀式後,圍在廣場四週成千上萬的人涌進田中,從土壤中挖出種子,連泥土裝進塑料袋中,帶回家去。他們相信,這些種子和王家田的“聖土”會帶來豐收年和好運。犁田之後,司理官員為兩頭耕牛送上豐盛的飼料,包括稻穀、玉米、綠豆、芝麻、青草、水和米酒。兩頭耕牛選擇了青草和玉米,占卜師宣佈説,牛選吃了兩種飼料預示著今年五穀豐登。

  名勝:曼谷泰國大王宮(Grand Palace in Bangkok)又稱故宮,是泰國曼谷王朝一世王至八世王的王宮。大王宮的總面積為21.84萬平方米,位於首都曼谷市中心,依偎在湄南河畔,是曼谷市內最為壯觀的古建築群。1782年,曼谷王朝拉瑪一世帕普塔育華朱拉洛登開始興建大王宮。1784年第一座宮殿阿瑪林宮建成,拉瑪一世即遷入宮內主持政事。以後歷代君主集泰國建築藝術之精華,不斷擴建大王宮,裝飾也日益宏雄華麗,使其達到了現在的規模。大王宮四週築有白色宮墻,高約5米,總長1900米。建築以白為主色,風格主要為暹羅式。庭園內綠草如茵,鮮花盛開,樹影婆娑,滿目芳菲。大王宮主要由幾個宮殿和一座寺院組成。大王宮內的寺院,即著名的玉佛寺建築群。

  玉佛寺(Temple of the Emerald Buddha)位於曼谷大王宮的東北角,是泰國最著名的佛寺,也是泰國三大國寶之一。建於1784年的玉佛寺是泰國大王宮的一部分,面積約佔大王宮的1/4。玉佛寺是泰國王族供奉玉佛像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因寺內供奉著玉佛而得名。寺內有玉佛殿、先王殿、佛骨殿、藏經閣、鐘樓和金塔。玉佛殿是玉佛寺的主體建築,大殿正中的神龕裏供奉著被泰國視為國寶的玉佛像。玉佛高66厘米,闊48厘米,是由一整塊碧玉雕刻而成。每當換季時節,泰國國王都親自為玉佛更衣,以保國泰民安。每當泰國內閣更迭之際,新政府的全體閣員都要在玉佛寺向國王宣誓就職。每年5月農耕節時,國王還要在這裡舉行宗教儀式,祈禱豐收。寺內四週有長約一公里的壁畫長廊,上面繪有178幅以印度古典文學《羅摩衍那》史詩為題材的精美彩色連環畫,並附有泰文譯詩。玉佛寺內的幾塊大瓷屏風上彩繪著中國《三國演義》的故事。

  巴真菩提樹位於泰國巴真府詩馬哈菩縣鵠畢區萬考村,是泰國最老、最大的菩提樹。這株菩提樹十分高大,主幹粗達16米多,10人方能合抱,高約6米,上部的分支高度約為主幹的3倍,枝葉茂密,遮蔭廣袤,方圓周長約52米。釋加牟尼曾在印度的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因此菩提樹就成了佛教的神聖象徵。據考證,此樹就是從印度移植而來的,已有1100年曆史。巴真武裏城把此樹作為城徽。詩馬哈菩縣也因此樹而得名,“菩”即泰語“菩提”,“詩馬哈”是極大極美極崇高的形容詞。離樹不遠有一佛寺,名越菩詩馬哈菩寺,每年5月都舉行禮佛盛會。

  古城博物館位於泰國北欖府(又譯: 沙沒巴幹府)境內,是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館。這是一座人造古城,薈萃了泰國各地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建築物,經過仿製,或原物搬遷而成,被遊客譽為“泰國迪斯尼”。古城始建於1956年,修建工程異常浩繁,歷時20年,佔地面積200英畝。古城的四週由磚墻圍起,模倣泰國版圖的輪廓,呈斧頭型,故又有“小泰國”之稱。城內有泰國各地最著名的75處寺廟、佛塔、紀念碑等建築的仿製品,也有一座座建立在湖面上,由高腳木屋組成的小市場。這些都各按它們原有的地理位置佈置在館內。一些已消失的古跡,經過考古學家的考證和藝術家的努力,按其原來模樣精心製作,再現在人們的眼前。古城內還有十幾組根據佛教和泰國民間傳統而製造的大型雕塑群。在城的東北角還有飼養著許多熱帶野生動物的野生動物園。遊客在這裡可以大體了解泰國自1238年建立素可泰王朝以來的歷史和藝術概貌。

  歷史名人:拍坤蘭甘亨:泰國著名的第三世君王,他創制了泰國今天的文字。蘭甘亨王是泰國傑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文學家,深受泰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被譽為“泰國之父”。他曾5次遣使中國,他本人在1294-1300年期間兩次訪問中國(元朝),在中泰兩國友好關係史上傳為美談。

  外交: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全方位外交方針,進一步加強經濟外交,把同東盟各國的政治、經濟關係作為外交基石。

  與中國關係:中國和泰國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早在幾百年前就有很多中國人漂洋過海到泰國定居,成為泰國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75年7月1日,中泰兩國建交。1999年2月,中泰兩國在曼谷正式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泰王國關於二十一世紀合作計劃的聯合聲明》。同年9月,國家主席江澤民對泰國進行國事訪問。2001年8月,泰國總理他信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責編:劉雅虹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