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公民道德大家談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16日 15:55)

  南方日報消息:

  忠誠可以化解災難

  這是一個讓我感動的真實的故事:妻子出了車禍,雖然命保住了,但卻成了無知無覺的“物體”。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丈夫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和空前的孤獨。他選擇了永不放棄:千方百計尋醫問藥,守在病床前無微不至地照顧妻子,為她梳頭、按摩、喊她的名字,把搭配好營養的食物攪碎過濾再用針管推進她的胃裏……慢慢地,妻子有了知覺,恢復了記憶,繼而開口説話了,坐在輪椅上開始了新的生活。

  有一天,妻子突然問丈夫:“我成了殘廢,你還喜歡我?”丈夫忍著淚説:“喜歡呀!”是啊,他喜歡什麼呢?喜歡妻子30年前的花容月貌,還是喜歡眼前殘廢的她?這是一種比喜歡、比愛更複雜的東西。兩個人因為愛走到了一起,成了夫妻,組成了家庭,而要維護良好的婚姻關係,更重要的是夫妻之間相互忠誠、相守到老的責任和承諾,相互扶持、互相照顧的義務和奉獻。

  以誠相待,彼此忠實的婚姻會給夫妻雙方帶來安全感和滿足感。惟有忠誠,才能自我約束,從而拒絕誘惑;也惟有忠誠,才是夫妻雙方發自內心、會隨著歲月的沉澱而不斷昇華的愛。

  那個丈夫之所以對殘廢的妻子不離不棄,正因為有兩種東西在支撐著他:一是肩上的責任和義務,二是良心和類似一種復蘇的情感。

  我相信,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但誰都應該對自己的另一半承擔忠誠的責任,盡到照顧的義務。只有這樣,婚姻才能美滿,家庭才能牢固,社會才能穩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應該是夫妻雙方無悔的選擇。

  廉潔是家庭美德

  提起“廉潔”,人們往往都與公務員、掌權者聯絡在一起。其實,如果換個角度想一想,廉潔不僅是一種職業規範,而且還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家庭美德。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社會越發展,家風與政風、官德與家德相互映照。一方面,社會的大變革對職業生活、家庭生活的覆蓋是全方位的;另一方面,社會的大開放使職業活動、家庭關係中的社會變換變得更加複雜。因此,我國古代先哲力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蘊涵的某些哲理,至今仍得到強烈印證。

  前不久在廣東熱播的《非常警示》電視連續劇,描述了一位紀檢幹部升任民政局長後,迅速由“反腐先鋒”墮落為貪官的人生軌跡。

  劇中手握重權的局長大人,雖然曾三拒不義之財,但在面對購買福利房經濟窘迫時,不法分子行賄的誘惑、加上內助對權錢交易的“啟蒙”,終於使他脫胎換骨,漸漸地變成貪得無厭。原普寧市委書記丁偉斌因受賄被捕,在牢中寫下的悔過書,則反映了他收受非法錢財以後,家人與其一道擔驚受怕的心態。這兩件事情的結局,均對國家與家庭造成了嚴重損失,令人不堪回首。

  對於一個家庭來説,面對金銀財寶、聲色犬馬的誘惑,無論是鼓動還是唆使,無論是縱恿還是默許、無論是心安理得還是心有餘悸地接受,都與法紀觀念的缺失、道德防線的崩潰息息相關。

  記得一宗特大走私案的大老闆曾經説過,對付有權的受賄者,最怕的就是對方“沒有私欲、沒有需要”;而對付受賄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投其所好。

  一些行賄者的絕招就是從家庭入手投石問路,使受賄人及其家屬共同捲入非法交易的漩渦中。

  因此,家庭美德應加入廉潔自律、廉潔互律的內容。一是要使家庭成員認識到,不僅要勤儉持家,更要廉潔護家;二是要使廉潔成為立身之本、立家之本、立國之本;三是要將反腐倡廉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廉潔強家、廉潔興家的家庭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四是要強化主要家庭成員尤其是擔任公職人員廉潔反腐的心理素質。

  弘揚勤儉自強的傳統美德

  廣東省去年國內生産總值(GDP)和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這是振奮人心的大喜事。但是,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富裕地區,有的人淡忘了中華民族勤儉自強的優良傳統,開始講究享受玩樂,社會上奢侈浪費的現象變得嚴重起來。比如,由於決策失誤造成的重復建設、重復投資、重復引進現象十分嚴重,浪費驚人;在生産建設中投入多、産出少、消耗高、效益低的現象屢見不鮮;在生活中,有的人以權謀私、貪污受賄、生活奢華,等等。諸如此類的現象,無疑是我們要加快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障礙,必須認真對待並力求克服。因此,我們應大力弘揚勤儉自強的傳統美德。

  一是要保持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我們提倡富而思進,反對小富即安。如果小富即安,不思進取,就不可能在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有新的作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富裕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目前我省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但是省內還有相對落後的地區,還有不少困難群眾。從今後的發展看,全國各地的改革與發展已經形成了群雄逐鹿、你追我趕的嶄新局面,如果我們稍一懈怠,就有可能在新一輪的角逐中落後。所以我們必須保持勤儉自強的創業精神,繼續開拓、創新,力爭在第二次創業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二是要發揮艱苦奮鬥的精神。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裕,一些人淡忘了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優良傳統,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方式,婚事大辦、喪事鋪張、追求名牌、講求高檔等現象成為所謂的“時尚”。如果任由這種風氣發展下去,輕則導致個人、家庭理財失當、奢侈浪費,重則會導致腐敗的産生和蔓延。因此,每個社會公民都要樹立以艱苦奮鬥、勤儉樸素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的思想觀念,保持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優良作風。

  三是要追求精神的富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在物質生活豐富後,更應該追求精神的富足。追求和模倣西方的生活方式,信奉享樂主義,追求感官的享受,不僅會導致物欲橫流,更是消極頹廢、精神空虛的根源。因此,作為一個社會公民,要富而尚勤,越是富裕,越是要保持勤儉自強的作風;要富而崇德,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反對為富不仁,見利忘義;要富而好學,崇尚知識,積極進取,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搶佔發展先機和主動權。總之,要注意克服道德墮落、精神頹廢之類的“富貴病”,永遠保持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境界。

  加強守法教育 踐行守法行為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設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規章制度。”把“守法”作為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之一,體現了公民道德建設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併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一、加強守法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

  公民道德建設,既是一個道德教育問題,也是一個法律完善問題。“法治”與“德治”兩者結合,法律可以變為道德規範,道德規範也可以變為法規。通過守法教育,可以為公民道德建設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礎和現實的執行保證。

  公民道德建設從守法教育入手,可以引導每個公民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義務,積極承擔應盡的社會責任。守法教育的內容應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進行憲法教育。引導公民了解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了解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國的方略,使公民從憲法的高度確立自己的政治觀點和政治信仰,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利,承擔應盡的義務,成為一個愛國守法的公民。二是進行刑法教育。

  一方面要讓公民利用刑法這一武器同各種犯罪現象和行為作鬥爭,另一方面要讓公民成為懂法、守法,自覺維護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的人。三是進行民法教育。我國民法中的一些法律規定,充分體現了公民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則,如平等、自願、等價有償的原則,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國家法律和政策的原則,維護公民、法人合法權益的原則,尊重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等,從而體現了現代法治精神和公民道德規範的結合。四是進行行政法律制度和其他法規的教育。要使公民樹立依法行政的法制觀念,學會依照法定程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公民道德建設是以法律教育為基礎,在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機結合上,不斷增強公民道德觀念的過程。其基本要求是:一是通過守法教育,對公民符合道德的行為給予法律上的界定、解釋和認可,建立一種社會道德激勵機制,從而使道德行為的張揚不僅是一種輿論激勵,而且是一種法律激勵,使道德激勵更具有權威性。二是通過守法教育,增強公民道德規範的約束力度,形成一種有力的監控機制。道德是一種軟約束,它主要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其力度有限。而法律是一種硬約束,它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使人們接受法律的引導,進而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二、踐行守法行為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保證

  《綱要》指出:“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公民道德建設的不斷深化和拓展,逐步形成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公民必須踐行守法行為。怎樣提升公民的守法意識,使他們努力踐行守法行為呢?

  首先,要通過不斷完善和加強法制建設,直接把社會主義道德中最低限度的義務法制化,盡可能地將那些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道德規範法律化、制度化,以便於公民去遵守、踐行。

  其次,要通過公正執法,懲治違法和不道德行為,強化公民的守法意識,利用法律的約束機制,規範公民的守法行為。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和價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簡單的道德説教不可能培養出合格的社會公民,必須通過法制來規範、約束和監督公民的行為。

  第三,要通過法制宣傳活動,通過各種形式,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鄉規民約,並利用法制監督,建立起隱性的公民道德教育系統。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公民道德水準的高低與守法自覺性的強弱成正比,外在的法律規範必須轉化為公民的內心自覺。

  總之,把“守法”作為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就是要利用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將社會主義的法理精神內化為公民道德義務,變被迫守法為良心自警,由法律的他律變為道德的自律。道德要使之具有權威性,就需要法律對它的支持,守法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保證,對公民道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營造團結友善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基礎組織形式,併為人的生存和社會化創造了最基本的條件。馬克思曾經説過,除了家庭之外,沒有一種社會細胞對社會發生的變化如此敏感,能夠如此明顯地反映社會歷史進步、取得的成就及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家庭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每一個人乃至全社會。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會給家庭成員帶來鼓舞和力量,一個管理不善、爭吵不休的家庭則給人帶來憂慮和煩躁,甚至會妨礙親友和鄰里的生活,以至於影響社會安定。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是保證人們生活幸福和社會文明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家庭美德建設。“家和萬事興”,“齊家、治國、平天下”,這都是寓意深刻的古訓。“家和”、“齊家”就是指和睦、團結的良好家庭環境和氛圍:“萬事興”、“治國”、“平天下”就是指國家的興旺發達和社會的穩定昌盛。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一個從小受過良好家風熏陶的人,走上工作崗位後,也比較容易培養起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進入社會後,大多成為遵守社會公德的好公民。家庭是培養個人品德的第一課堂,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加油站,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減壓器。

  家庭美德涵蓋了夫妻、長幼、鄰里之間的關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概括為: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諧、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裏做一個好成員。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培養和營造團結友善的家庭氛圍,不僅關係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加強家庭美德建設,可在實現家庭關係平等化、家庭管理民主化、家庭教育科學化、家庭業餘生活多樣化等方面下功夫。如家庭美德從娃娃抓起,在孩子懂事的時候,深入淺出地進行道德啟蒙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循循善誘,以事明理,引導其分清是非、辨別善惡。在家庭中,應通過每個成員良好的言行舉止,相互影響,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風。此外,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跟上時代的步伐,積極參加家庭學堂、家政學校、家長學校,學習家庭倫理道德、家庭美化、家庭心理、家庭管理、家庭教育、家庭法律等知識。平時可以家庭為單位,開展適合自家特點的文體娛樂活動,包括繪畫、攝影、書法、集郵、花卉、家庭小製作、棋類比賽、卡拉OK家庭音樂會等,既可以陶冶家庭成員的情操,又可以增強家庭的凝聚力。

責編:張娜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