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2003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之十] 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將有所改善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09日 13:37)

  上海證券報消息:當前,全球經濟正在經歷結構性調整,經濟復蘇的基礎仍不穩固,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是,從總體上看,2003年,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將比2001年和2002年有所改善,這將有利於明年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隨著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改革不斷深化,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絡將更加密切和直接。

  一、世界經濟將溫和復蘇

  新一輪世界經濟增長的減速或衰退在程度上比一般的預測要深。世界經濟在2000年達到高點之後下跌的首要原因是作為世界經濟發展火車頭的美國經濟和另兩大經濟體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同時出現問題。最近一段時期以來,各大國際組織和研究機構紛紛調低了各自對2002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的預測。總體上看,世界經濟的復蘇將會延遲到2003年中期左右。

  世界經濟復蘇在地區間存在差異。美國經濟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風向標。2001年1至3季度美國經濟連續出現3個季度的負增長是導致當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速放緩的直接誘因。歐元區經濟發展的表現一直沒能達到人們自歐元啟動以來的樂觀預期。儘管歐元區的利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財政狀況穩定,通脹也基本保持在控制水平內,但是由於生産停滯不前,信心不強和支出增長乏力,特別是産業結構調整步伐緩慢使歐元區經濟發展始終落後於美國。與此同時,作為三大經濟體之一的日本經濟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衰退的邊緣苦苦掙扎。儘管目前出現了一些復蘇跡象,但2003年實現正增長的預期仍需要做出巨大努力。

  經濟增長的格局也出現了一些局部性變化。首先是東亞發展中國家(地區)經濟增長仍未恢復到1997年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由於這些經濟體的規模較小,長期以來所採取的依靠大量外資流入和出口導向型發展戰略使得經濟對發達國家的依賴程度較高,國內市場的相對狹小制約了經濟增長的潛力。因此,東亞發展中國家能否在信息經濟時代繼續取得新的經濟發展奇跡仍然值得關注。其次是轉軌經濟國家已經走出了新舊經濟體制交替所導致的嚴重衰退時期,經濟呈逐步加速增長趨勢。

  二、世界貿易恢復增長

  2001年世界貿易額增長率從2000年的13%迅速下降為-4.5%,是多年以來的第一個負增長。從各地區的進、出口情況看,除轉軌經濟國家保持增長外,其他地區進出口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國進、出口分別下降6%和7%,日本進、出口下降達8%和16%,受發達國家需求大幅度下降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減緩的影響,對外需依賴較強的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的進、出口下降達13%。

  隨著世界經濟逐步走出谷底並將實現溫和復蘇,全球貿易將逐步恢復增長態勢。美國今年第二季度的進口重新出現增長極大促進了其他國家出口的復蘇,最新數字顯示,美國9月份的進口同比增長速度已經上升至10.0%。另一方面,日本出口的恢復增長也對近來日本經濟産生積極影響。在東亞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當中,除新加坡對外貿易仍然比去年下降之外,其他各國進、出口均已經出現明顯增長。總體看來,受上半年國際貿易延續2001年趨勢繼續下滑的影響,2002年世界貿易增長速度仍將較低。預計隨著世界經濟的逐步復蘇,2003年將可恢復到一個正常水平。

  三、美國經濟保持低速增長

  2002年初,美國經濟大有起色,一季度GDP增長率高達5.0%,是近兩年來增長速度最快的一個季度。但企業假賬醜聞、股市暴跌、美元走軟以及國際油價飆升等因素給美國經濟復蘇蒙上了一層陰影,二季度GDP僅增長1.3%,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所回升,GDP增長率升高到4%。2002年美國經濟在消費需求、庫存調整以及宏觀經濟政策等推動下,呈現出有起伏的溫和增長態勢,全年GDP將增長2.6%左右。

  2003年美國經濟將保持低速增長,初步預計,GDP將增長3%左右。首先,住房投資和居民消費仍保持較快增長。其次,美國出臺新企業責任法案,加強公司治理的力度,將嚴厲懲治企業經營中的造假行為,有助於恢復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第三,歷史性低利率有利於投資回升。第四,美聯儲的調控能力不可低估。

  當然,2003年美國經濟增長中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因素。目前聯邦基金利率已降低至40多年來的最低水平,貨幣政策左右為難;鉅額財政赤字進一步加大了財政調控的難度;股市財富負效應逐步顯現;鉅額貿易逆差的連年上漲,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銳減,房地産業可能孕育著新的泡沫;拉美經濟金融動蕩;對伊可能發動的戰爭將導致國際油價大幅波動鉅額軍費開支使本已嚴重赤字的財政不堪重負。

  美國經濟走勢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日益增大。美國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美國經濟的好壞影響著我國的出口,進而直接影響到我國産品出口企業和外貿類上市公司的業績。

  四、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趨緩

  進入2002年以來,原油需求有所回升,歐佩克繼續實行限産保價政策,導致國際原油供給減少。國際原油供求關係的變化,尤其是中東危機加劇以及美國對伊戰爭威脅導致國際油價不斷上揚,逐級攀升,到10月份,歐佩克原油價格從年初的每桶17美元一路上升到28美元,飆升約65%。國際三大原油市場WTI、Brent和Dubai油價大幅反彈,其中WTI油價一度突破每桶30美元大關,達到一年半以來的最高點。

  2003年,全球經濟復蘇將進一步加快,根據IMF的預計,世界經濟將增長3.7%,增速同比加快0.9個百分點。因此,原油需求也將有所增加。據美國能源情報署預測,2003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為7760萬桶,比2002年增加130萬桶,同比增長1.7%。

  從供給能力來看,目前,歐佩克成員國尚有過剩産能約500萬桶/日,可以及時根據需要增加生産;俄羅斯、挪威、墨西哥也在增産,使全球原油供給充裕。據美國能源情報署預測,2003年世界原油供給量為7800萬桶/日,比2002年增加200萬桶/日,同比增長2.6%。

  在2003年國際原油市場上,中東衝突和恐怖威脅等不確定因素較多,當然,最大的不確定性是美國對伊拉克戰爭問題。

  綜合分析,假如美對伊開戰,一方面會直接影響伊拉克原油生産,造成世界原油供給減少;另一方面,海灣局勢緊張會導致人們對國際原油市場産生恐慌,導致國際油價短期內暴漲。如果戰爭局限在一定區域,只要沙特等鄰國不捲入戰爭,石油設施不遭受嚴重破壞,世界原油供應就不會出現大問題,油價暴漲繼而發生石油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如果戰爭擴大到整個中東地區並長期化,很可能將出現災難性後果。

  總體來看,2003年全球原油需求將平穩增長;原油供給較為充足,原油庫存將略有上升,國際石油供求基本平衡。初步預計,歐佩克一攬子原油價格將保持在每桶20-26美元左右,國際原油價格呈穩中略降的走勢,不會對2003年世界經濟復蘇構成較大威脅。

  五、國際市場商品價格將有所反彈

  自1996年以來,以美元計算的國際市場除石油外産品價格持續下跌。至2001年底,製成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下跌超過20%,而初級産品價格更是下降30%以上。國際市場主要産品價格持續下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需求不旺和一些産品,如辦公及電子通訊器材生産能力過剩;二是美元持續堅挺;三是全球通脹壓力減弱。

  2002年以來,由於全球貿易恢復增長和一些産品供應趨緊,國際市場商品價格一升再升,出現了明顯的恢復和反彈。截至2002年9月,以美元計算的國際市場除石油外産品價格較2001年回升8.7%。分産品看,除金屬類商品價格略見疲軟外,各類初級産品的價格普見回升,其中,農産品和基礎原材料的價格分別上升12.1%和17.2%;一些主要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也有上升。

  未來一段時期,伴隨著世界貿易增長加快,國際商品市場需求將繼續有所增長,國際市場産品價格將會終止逐年下滑的勢頭,但是由於供求關係的調整,以及國際市場競爭的壓力,國際市場主要産品價格繼續上升的空間不大。

  六、全球主要股市將止跌回升

  2002年在美國股市帶動下全球主要股市大幅下挫,從3月份開始新一輪加速下跌行情。10月中旬以後,由於嚴重超跌出現了技術性反彈。在美國股市下跌的帶動下,歐洲和日本股市也都出現了大幅度下跌。截至2002年10月底,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日本日經225指數、英國金融時報100指數、德國DAX30指數和法國CAC40指數幾乎都在10月9日前後達到了近年來的最低點,自年初開始分別下跌了27.7%、22.4%、29.6%、49.7%和42%。這次股市動蕩是自1929-1933年大蕭條以來最大幅度的下跌。

  一系列假賬醜聞是全球股市暴跌的導火索,企業盈利水平下降和人們對經濟復蘇前景的擔憂是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此外,國際油價飆升、戰爭威脅、以及恐怖襲擊等不確定性因素給股市帶來了巨大衝擊。

  全球股市在經歷了此次大跌後,2003年將慢慢恢複元氣。首先,世界經濟復蘇進程加快,表明全球股市基本面將逐步轉暖。其次,在股市連續下跌後,全球主要股指已經降到5年前的水平,日本股市甚至跌至19年來新低,市盈率下降到20倍以下,技術面上存在回升的要求。第三,企業經過裁員、技術革新、設備更新改造等結構調整,盈利水平有望提高。第四,各國大力推進企業治理結構改革和加強證券監管,投資者信心將得到一定程度恢復。因此,2003年全球主要股市將止跌回升,但短期內不會恢復到90年代的水平。

  七、主要貨幣匯率體系繼續調整,美元地位下降

  隨著美國經濟光環的逐漸褪色和世界經濟增長減速,主要國家貨幣匯率體系正在發生新的調整。美元兌歐元匯率2002年7月19日曾跌至1歐元兌1.0156美元的低位,歐元正在實現其價值的回歸。與此同時,美元兌日元匯率一度升至2月8日1美元兌134.77日元的高位。近期美元兌日元匯率有所下調,但是仍然處在較高水平。

  決定貨幣匯率的基礎是各國的經濟實力及發展趨勢。這次國際貨幣匯率體系調整的背景是與國際經濟發展變化和全球股票市場的調整相一致的,也與國際資本的流動格局變化密切相關。維持近年來美元強勢地位的經濟基礎和政策環境都已發生轉變。美國聯邦儲備基金利率與歐元基準利率差已擴大為200個基點,不利於美元匯率上升,美元一股獨大的格局正在發生變化。然而由於歐元區以及日本經濟目前仍然困難重重,國際資本無法找到另外一個更安全、投資收益更大的成熟市場,國際貨幣匯率體系動蕩仍將繼續。

  國際貨幣匯率體系調整會對我國經濟産生一系列的影響。美元走軟有利於增強我國出口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良好的投資回報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使國外投資者對在中國投資非常看好。如果美元匯率進一步下降,美元資産的投資回報率將會進一步降低,投資風險也將上升。而我國經濟的迅速增長和巨大的國內市場將對國外投資者更加具有吸引力。當然,貨幣匯率的均衡和全球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之間存在密切的相關性。如果美國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或者再度出現衰退,美元匯率的較大幅度調整將不可避免,這將會對我國經濟産生不利影響。

  八、全球貨幣政策調整空間有限

  由於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金融工具的傳導效率顯著提高,貨幣政策在各國抑制通貨膨脹和刺激宏觀經濟增長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格林斯潘時代,貨幣政策幾乎演化成一種全能的工具,使美聯儲成為調控社會總需求最得力的金融機構,保持了美國經濟連續多年穩定增長的局面。“9.11”事件後,美聯儲連續四次下調利率達1.75個百分點,並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貼現窗口放貸、擴大與國外中央銀行的合作等方式向金融體系注入大量資金,對於防止金融體系崩潰,穩定市場信心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日本從1995年起進入零利率狀態。經過連續12次下調,美國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25%,達到40多年來的低點;貼現率降至0.75%,已經非常接近零利率。歐元區基準利率為3.25%,處於歷史相對低位;同時,由於經濟增長預期悲觀以及德法意等國財政赤字將超出《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目標,要求執行靈活的貨幣政策,因此歐洲央行降息壓力很大。總體來看,目前全球將進入低利率時期。

  與此同時,貨幣政策調整空間有限,對經濟的影響弱化。目前,各國基準利率大都處於歷史最低水平,進一步降息的空間很小,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逐漸弱化。首先,貨幣政策對於解決由於供給過剩導致的經濟衰退效果並不明顯。同時過分降低利率,容易使市場形成較強的通貨膨脹預期,導致長期利率水平上升,反而會削弱貨幣政策的擴張作用。其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果投資和消費意願不強,降低利率可以起到刺激消費、擴大投資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經濟不景氣主要是由於投資過度和收入預期下降造成的。因此,利率在刺激投資和消費方面的作用會大打折扣。另外,連續多次降息容易形成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期,而且有可能導致利率政策失去效力,陷入流動性陷阱的潛在危險。

  九、全球經濟發展受通貨緊縮困擾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最為緊迫的問題,不是股市下滑,也不是經濟的二次衰退,而是正在出現的遍及全球的通貨緊縮。

  當前,全球經濟發展正在進入一個低通脹時期。1994年至2001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率年均為2.1%和15.7%,分別比1984年至1993年期間低2.1個和32.8個百分點。從近期看,在美國,因為經濟復蘇乏力,正在經歷一個高失業時期。再加上股市蕭條,消費者信心又進一步受到打擊,2002年美國通脹率月同比增長最高僅為1.7%,增速大幅放緩。歐元區通脹率始終穩定在歐洲央行所設定的2%左右的調控目標範圍內,其中一些主要國家,如德國、法國等低於整個歐元區的平均水平。而日本則在近10年的經濟不景氣中進入通貨緊縮時期。通貨緊縮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表現得十分突出。目前亞洲不少國家和地區都出現通貨緊縮問題,拉美國家因近年來經濟受到美國經濟復蘇乏力的消極影響,也都出現了通貨緊縮趨勢。

  對當前全球進入低通脹時期的一種解釋是由於高科技的迅速普遍採用使勞動生産率提高、生産技術提高及市場競爭的結果。一般來説,通貨緊縮是指由於社會有效需求嚴重不足引起的物價下降。當前全球性低通脹的直接原因一是由於經濟不景氣使部分産品,特別是半導體器材、電子通訊産品等生産能力出現過剩;二是部分發達國家消費和投資需求不旺;三是作為全球經濟火車頭的美國經濟增長乏力;四是國際市場主要初級産品價格仍然在1997年金融危機後的谷底徘徊。

  十、國際資本流動出現結構性調整

  2002年以來,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連續創出新高,前9個月中國FDI達到了創紀錄的411億美元,全年有望突破500億美元大關。由於全球經濟衰退以及股市不景氣,跨國並購急劇減少,使得外國資本對美國直接投資急劇下降。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預計,美國2002年FDI將為440億美元,同比下降66.4%。因此,2002年中國有望取代美國成為FDI最大流入國。

  由於新興市場風險在持續加大,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日本經濟近期難有起色,歐元區經濟亦不景氣。因此,總體而言,全球範圍內將不會有太多的新投資亮點,缺乏吸引國際資本從美國流出的動力。初步預計,2003年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資本流動格局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外國直接投資仍將保持較低規模,國際債市比較活躍,從而吸收較多資本,全球股市投資將有所回升。

  國際原油供求平衡表(單位:百萬桶/日)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OECD需求量  47.7 47.9 47.7 47.7 48.5 

  非OECD需求量 27.3 28.1 28.3 28.6 29.1 

  世界需求總量 75.0 76.0 76.0 76.3 77.6 

  OPEC供應量  29.3 30.9 30.1 28  29.2 

  非OPEC供應量 44.9 45.9 46.6 47.9 48.9 

  世界供應總量 74.2 76.8 76.7 75.9 78.1 

  由於新興市場風險在持續加大,在成熟的資本市場上,日本經濟近期難有起色,歐元區經濟亦不景氣,總體而言,缺乏吸引國際資本從美國流出的動力。 

  (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上海證券報 張亞雄 牛犁)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