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央視新聞網播 > 正文

[兒女英雄傳]南京辛德勒(上) 

央視國際 (2005年08月19日 10:03)

    專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

江南水泥廠廠區全景

昆德夫婦

辛德貝格

  CCTV.com消息:距南京20公里的棲霞山地區曾是日軍攻打南京時的戰場,在67年前那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棲霞山地區的江南水泥廠和棲霞寺成了數萬難民的避難所,而江南水泥廠勇於救助難民的兩位外國人被倖存者們不約而同地提及。

  懷著歷史責任感的《中國青年報》江蘇記者站站長戴袁支,經過幾年執著的取證尋訪,證明德國人昆德博士和丹麥人辛德貝格就是倖存者們提到的那兩個外國人,老戴把他們稱作南京的“辛德勒”。

  葉德興,南京的一位收藏家,他收集了江南水泥廠在1937年前後的一些信件,這些信件給人們揭開了一個不為人所知的故事。

  江南水泥廠是一家民營企業,建於清朝末年,廠址在唐山。上個世紀30年代,它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水泥廠,總經理陳范有是周恩來在南開大學的同學。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日本人迅速佔領了東北,並通過偽政權控制了水泥廠所在的冀東地區.陳范有就積極主張將工廠南遷,以免落入日本人之手。

  1934年初,陳范有親自南下,在南京郊區的棲霞山下找到了新廠址。工廠在南遷時的考慮是,中日一旦開戰,工廠生産的水泥可以鞏固江陰要塞的工事,保衛首都南京。1937年4月,江南水泥廠從德國禪臣公司和丹麥史密斯公司分別定購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水泥生産設備。1937年7月,新廠已全部竣工,正準備開工生産。7月7日發生了盧溝橋事變。8月13日,在離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中日軍隊展開了大會戰。此時設在天津的工廠董事會要求江南廠發給每個工人3個月工資,緊急遣散,並儘量隱藏機器設備。

  江南水泥廠的董事會憂心忡忡,僅憑20多個中國工人,怎能擋住日本人的劫掠呢?當時,德國和丹麥兩家公司的貨款還沒有完全結清,董事會考慮能否商請兩家外國公司各派一名代表,以結款為名,赴南京護廠。

  1937年12月初,兩名外國人分別從天津和上海踏上了赴南京的路。他們就是德國人昆德博士和丹麥人辛德貝格。昆德博士1903年出生在唐山,會流利的漢語,他的父親在晚清時就服務於陳范有的水泥公司。江南水泥廠在天津的董事會聘請他來,假借德國長生央行代表的名義,和丹麥史密斯公司的代表一起派往南京。

  辛德貝格是一個極具冒險精神的年輕人,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足跡遍及俄羅斯、格陵蘭和非洲。1937年,他來到中國上海,接受了丹麥史密斯公司特派員的工作,在危急關頭,前往南京護廠。此時的江南水泥廠已以“丹德合資江南水泥廠”的面目出現。

  兩人于1937年12月4日來到江南水泥廠。他們來到這裡最初的目的是保護工廠不被日本人劫掠,然而在殺戮面前,他們的生命軌跡改變了。面對蜂擁而至的難民,他們決定建立難民營。第一步先在廠區升起德國和丹麥國旗,又連夜叫裁縫縫製萬字旗。難民營在1937年12月初建成,最初進廠躲避戰火的難民有千人左右。兩個西方人向日軍揮舞著萬字旗,每天奔走于難民營的各個角落,以防無視中國人生命的日本士兵傷害無辜。作為盟國,日本人對德國人和德國的産業還是有所顧及的。這面納粹德國的旗子當年拯救過很多中國同胞,在那個特殊的時間和地點,它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在老葉保存的信件中提到了很多發生在棲霞山附近的日軍暴行,在龍潭縣的中國水泥廠也被日軍拆卸一空。在這些信中,還有一封來自一個叫棲霞寺的廟,是僧人寫給兩個西方人的。

  棲霞寺建於南齊時期,距今 1516年,它和江南水泥廠雖然只隔5里山路,卻很少往來,更不要説和工廠裏信仰基督教的西方人通信了。那麼在1937年那個冬天,這廟裏的僧人,為什麼寫信給這兩個外國人呢,他們在信上又説了些什麼?

責編:辛梓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