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中國經濟時報】東北振興要用市場力量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17日 13:12)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吉林省社會科學院院長邴正在吉林專家座談會上談老工業基地改造認為,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總體思路,應突出以下幾個基本原則:一是老工業基地改造不是扶貧,而是創新;二是老工業基地改造不僅僅是政府行為,更重要的是市場行為;三是老工業基地改造與社會改造有關聯,但不是産業整體改造,更不是社會整體改造。

  邴正説,東北老工業基地目前遇到的困境,是體制改革和産業換代雙重變革造成的。由於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國有大中型企業原有體制不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同時,社會從傳統工業社會走向信息社會,老工業基地技術更新速度過慢;這兩個原因使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遭遇困境。

  邴正認為,老工業基地的根本改造取決於國企的市場經濟改造,取決於信息時代新型工業化取代傳統工業化。而這兩大社會轉型的實現還有賴於整個社會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改革及文化發展為支撐條件。因此,有必要把對老工業基地改造問題專門化,不要演化成社會改造的概念,而應圍繞“老”字做文章,集中對那些已經明顯不適應當代經濟發展要求的行業和企業進行改造,突出以新改老,以新替老。

  市場化機制:老工業基地改造的“牛鼻子”

  邴正説,市場經濟遵循效益最優化原則,人力、物力、財力會自發地向最具發展潛力的行業、地域、企業去集中。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則會形成無效投資,充其量只能延緩,而不是解決問題。因此説,東北産業轉移是一個嚴峻的現實,一方面,新技術替代舊技術,需要更新裝備與技術隊伍;另一方面,新産業擴大,舊産業萎縮,需要淘汰一批舊企業。所以,要立足於發展,立足於創新,用發展新産業去改造老工業基地為新興工業基地,用新技術去摘掉“老”的帽子。

  吉林大學國有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傳湛教授的看法是加快市場化改革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根本出路,他説,東北問題的癥結在於制度的缺陷和改革速度的緩慢,應運用市場化的機制,讓各種市場資源充分流動。抓住了市場化機制的改革與體制的創新就是抓住了改造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牛鼻子”。

  東北師範大學社會學系主任胡海波教授則認為,東北的代價不應全由東北來承擔,東北的問題也不能完全靠市場來解決,東北的振興應在國家的政策扶持下主要依靠東北人實現自主發展。

  政府扮演什麼角色

  吉林大學國際經濟係副主任李曉教授認為,東北地區真正接觸市場經濟不過10年左右,對今天和未來東北經濟的振興與發展而言,最大的障礙是計劃經濟及其觀念(文化)。

  李曉説,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以大量個體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為動力的南方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發育、發展的過程,這正是南方沿海地區富有“創業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而東北經濟缺少的恰是這種創業背景。

  他指出,改造老工業基地,如果沒有政府對市場的發育,尤其是市場經濟的制度化建設,是不行的。對此,李曉建議:

  第一,必須實行“政府退出”。政府主要有兩種方式獲利。一種是直接參與經濟活動,通過國家直接佔有、經營的方式,或者是通過強烈的干預手段直接影響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使其有助於自身獲利;另一種方式是給各種市場主體以經營自由,通過激發其活力和創業熱情,增加社會財富,進而創造出更多的稅收。1993年的“順德經驗”是類似的案例——政府從經營活動中擺脫出來,不與民爭利,放水養魚。

  第二,政府要創造公正、公平的經營環境。政府不僅要提倡或培育一種符合市場經濟理性的道德觀念,更要注重“立法”和“護法”的過程,保護財産權利、確保交易的公平、公正,這就要求保證司法的真正獨立、公正及其程序的透明。所有經驗都證明,市場經濟不會在法律的獨立性和公正原則遭到破壞的情況下産生或運行。只有這樣,政府才能真正為居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第三,政府要高度關注“弱勢群眾”,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政府應當高度關注改革和轉型所帶來的收入、財富分配的不平等問題。市場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促進社會和個人福利增加的一種手段,而且是一種“失靈”的手段,因而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還必須用政府干預的手段減輕轉型期的痛苦與社會波動,通過各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建立起新的“安全網”,維護市場經濟發展中的社會公平。(張迎新)

責編:李菁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