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中國青年報】小泉,果真思無邪?

央視國際 (2003年01月16日 10:27)

  中國青年報消息:1月14日,小泉第三次參拜了靖國神社。一而再,再而三,中國人已經出離憤怒。小泉説自己是基於“個人感情”而去,但他卻對媒體公然聲稱“自己是以日本國總理大臣小泉純一郎的名義參拜”。小泉説他熱愛和平,對於亞洲國家的誤解深表遺憾,但他就在去年年末公開否決了日本政府有關建立國家和平公墓以取代靖國神社的方案;小泉去了蘆溝橋,去了漢城的三一公園,寫下“忠恕”,寫下“思無邪”,可是卻一再地不忠誠于歷史定論,不體諒受害者的心境(恕字,如心也,以己之心比人之心,是體諒),大家都在憤怒之餘,質疑小泉:你在想什麼?你真是思無邪嗎?

  小泉的確很頑固,一些日本的政治家,還有中韓的外交當局公開地、私下地一再勸阻,可是他無動於衷。小泉不同於一般的右翼,甚至與前任首相比起來,他與日本戰爭遺族會的關係並不算深,可是他敢於打破前任的規矩(從八十年代中期以來,只有中曾根康弘和橋本龍太郎參拜過一次)。我們的確要認真地解讀一下這位“敢為天下先”的首相的迷思、邪思。

  小泉對自己有很高的期待,要打破日本陳舊的格局,他將自己的改革看成是繼明治維新和戰後改革的第三次變革。然而日本改革的最大難點,正是在於利益結構的盤根錯節,大家都主張改革,但是改到誰的頭上,誰都會成為阻力。

  近代史以來,日本是後進國家謀求變革的優等生,可是今天日本淪為改革不力的劣等生。所以,包括小泉在內的一些日本政治家向歷史學習,要借鑒過去的改革經驗。而日本改革的一個重要經驗就是:通過強化國家認同來爭取國民為國家有所犧牲,來減少利益結構重組帶來的衝突。所以日本政治家們一再叫囂“要通過宣揚靖國神社的歷史來重塑年輕人對國家的熱愛和奉獻意識”。

  靖國神社創建於19世紀70年代,它一直扮演著國家象徵的重要角色,日本人為了國家滅己奉公、堅忍自律,使得明治維新以極小的成本完成了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變革。

  如果日本的歷史僅此而已,我們也許可以認同日本的這一歷史經驗。但是事實證明,靖國神社所代表的“愛國主義”迅速就超越了它合理的限度,膨脹為軍國主義,而激勵日本人踐踏生命、迫害正義的精神堡壘,正是靖國神社。戰後,靖國神社並沒有對它的歷史做任何反省,公然把甲級戰犯的靈位供奉起來,公然在其所屬的史料陳列館中把國民受愚弄而無謂付出的生命作為“神靈”頂禮膜拜。

  小泉多次辯稱,參拜是日本的內政,不關別國的事,甚至還顛倒黑白地表示:刺殺伊藤博文的朝鮮人安重根在韓國受到崇拜,日本也沒有表示過抗議啊!在小泉的眼裏,日本的歷史觀與亞洲國家的感受無關,只要不是發動戰爭,其他國家就不能干預他整合國家精神的“義舉”。

  這是怎樣的迷思和邪思啊!

  日本整合國家精神本身無可厚非,但是在別人的慘痛與傷痕中來整合國家精神,難道與受害者無關嗎?在鄰國的血淚控訴和出離憤怒中,日本難道真的可以心安理得地來頌揚國家尊嚴嗎?

  小泉參拜3次,每一次都造成日本外交形象的玷污;小泉參拜3次,每一次都造成贊成、否定兩派激烈的爭論,造成輿論的分裂,國民意識的迷離;小泉參拜3次,每一次都在惡化日本人在鄰國心目中的整體形象,使日本在打開國門,參與全球化與區域化時面對著越來越激化的情感排斥。

  今天的國家絕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歷史的延續。日本如果想卸去歷史的包袱,只有面向和平與人道邁開大步。如果一個日本年輕人果真不幸因為小泉的參拜而對國家産生無限的愛,可他又時時出入鄰國,了解到歷史的真相,感受到人們的憤怒,他的國家認同該産生多麼大的混亂與分裂!

  若不警醒,思無邪,與日本將漸行漸遠,遙遙無期! (汪小樹)

責編:任今航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