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傳媒鏈結 > 正文

【中國經濟導報】誰剝奪了民辦高校的平等權 

央視國際 (2002年09月10日 10:22)

  中國經濟導報消息:時下又到了大學新生入校之時。如果你來到北京西客站,就會一眼看到數十家民辦高校正擺開陣勢、各顯神通,熱火朝天地展開“截殺”進京外地生源的“大戰”,其中大部分民辦高校的名號恐怕是大部分人聞所未聞的。此種景象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北京西站的“保留節目”。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民辦高校面臨的生死存亡的尷尬處境和它們千方百計擴大自身影響,吸引公眾注意力的良苦用心。

  民辦高校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公民受教育權利被認為是社會成員在公平的前提下生存、發展、競爭以及保證國民素質的最基礎前提之一。因此,教育的供給是最標準的公共品之一,必須以公立教育機構為主體構成。但是,以上這種判斷僅僅是限于義務教育階段。而高等教育則屬於部分公民更高層次的自我需求,已經超出了社會義務提供的範圍。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接受高等教育具有立竿見影的收益,高等教育機構有很強的市場生存能力,完全可以脫離政府或者社會組織的扶持而獨立存在。

  作為合格的市場主體,民辦高校相對於公立高校而言,擁有體制靈活、觀念靈活、教育方式靈活這些毋庸置疑的優勢。在高教領域,高質量民辦高校的存在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必須的。哈佛、耶魯、劍橋、牛津都是私立學校,在中國也就確定無疑屬於民辦高校的範疇。對一個高等教育資源異常匱乏的國家來講,單單指望公立學校的擴招彌補每年幾百萬的高教供需缺口肯定是不現實的。大力扶持民辦教育,至少使之成為公立高等教育的有力補充,對“科教興國”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同凡響的現實意義。

  民辦高等教育目前的生存困境與眾多高分考生非清華、北大不上而寧願參加復讀形成了鮮明對比。民辦高校不招人待見的主要原因當然就是其教育質量遠遠不能讓人放心:高考落榜生、中專生、職高生,甚至初中生一律兼收並蓄;資金、師資力量與公立高校不可同日而語;頒發的畢業文憑往往形同廢紙……如此種種不僅使一些考生及家長對民辦高校嗤之以鼻,更使得教育管理部門對民辦高校深感頭痛甚至怒其不爭,不惜採用脫離經濟規律的、非正規的甚至是帶有歧視性措施嚴加管理。表面看來,這些措施似乎可以達到將一部分不合格的學校擠出教育市場的目的。孰不知,它們最大的功能可能就是迫使大量原本合格或者是有希望合格的民辦教育機構向不合格的方向“發展”。以生源數量判斷學校質量就會導致火車站拉人之類盲目招生的産生;剝奪民辦學校享受稅收優惠的權利只能促使它們不斷地降低成本,最後導致其教育質量的進一步降低。在目前民辦高校的低水平運作與教育管理部門的低效監管的惡性循環過程中,很難判定是民辦高校作為教育市場主體的不合格,還是長期以來制度性短缺所造成的競爭缺乏。

  單方面從轉變考生觀念入手改變民辦高校的處境註定是沒有結果的,因為受教育者一樣有自己的理性預期。民辦學校就讀者不能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畢業後不能得到國家和社會的同等對待,甚至許多民辦高校坐火車都不能購買半價學生票。在這些情況有實質性的變化之前,糾正全社會“重公立,輕民辦”的傾向只能是一種奢談。因此,解開上述那種惡性循環死結只能是雙管齊下:一方面給予民辦高校真正完全等同於公立高校的公平待遇,消除不利於民辦高校發展的制度制約,創造有利於民辦高校發展的制度和社會環境,使民辦高校把注意力轉向提升自身檔次、打造教育品牌、提高教育産品質量的“本職”領域上來;另一方面,繼續堅持嚴格把住民辦高校市場進入的門檻,獎優除劣。所有這些,必然要求在發展民辦高等教育的趨勢下,現行教育制度應做到與時俱進。(朱維佳)

責編:水晶石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