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技術進步競爭加劇 論世界經濟十大緊縮因素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27日 10:06)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從20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在美國經濟的帶領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其最重要特徵是在互聯網技術推動下的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結果是技術進步加快,全球性競爭加劇,産品價格全面下降,世界經濟處在全面的通貨緊縮之中。日本自1991年出現通貨緊縮以來,政府採取了各種措施,一年期的存、貸款利率已經降到接近於零的水平,但是對投資和消費的刺激作用仍非常有限,就是最好的證明。聯合國有關專家也指出,整個90年代OECD國家的通貨膨脹率都在2%左右的低水平上。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十大緊縮因素支持這一判斷:

  1、技術進步的作用。進入90年代以來,全世界高新技術産業發展加速,特別是計算機産業高速增長,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上升,而這個行業的發展遵循“摩爾定律”,即大約每18個月計算機的處理速度提高一倍,價格則降低一半,其他高技術産品在技術進步的作用下也存在質量提高價格下降的趨勢。製造業産品在這一輪技術進步浪潮中更新換代週期縮短,産品淘汰速度大大加快,市場競爭之激烈前所未有。技術進步因素將成為未來伴隨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的價格下降因素。

  2、發達國家營銷模式改變,導致全球競爭加劇。80年代以來,跨國公司的盈利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壟斷技術,通過出賣技術的方式在全球組織生産,這樣可以大幅度降低新産品價格,迅速形成全球性的市場。這種模式對於跨國公司的有利之處在於,一是通過向發展中國家出售專利使用權而獲利;二是通過新産品中附加價值最高的核心零部件的壟斷經營獲取高額利潤;三是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生産大大降低了産品成本,使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四是一種産品分散在多國進行生産,加劇了市場的競爭,跨國公司坐收漁翁之利;五是跨國公司節省了設備投資,將技術設備的投資風險分攤給了發展中國家,這些優點使跨國公司比過去贏利更大、風險更小,因而得到迅速推廣。

  3、經濟進入後工業社會,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對資源的依賴性減弱。其重要特徵則是,工業品的需求從量上來説已趨於飽和,主要是質的提高,而服務性需求在總需求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人類生存對能源原材料的依賴性降低,而對高素質的勞動力的依賴性增強。因此,後工業社會最大的消費是服務性消費,市場上最主要的競爭將是勞動力的競爭,競爭的結果是,少數高素質勞動力價格大幅上升,普通勞動力的價格趨於下降,進而引起需求的不足,使市場上幾乎所有産品的價格都趨於下降,形成普遍的持久的通貨緊縮。

  4、全球性的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總需求不足。前述跨國公司經營模式的變化使跨國公司的資金利潤率大幅提高,由於跨國公司控制了産品的核心技術、品牌和營銷網絡,使跨國公司掌握了産品利潤的絕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只能獲得一部分加工利潤,而且跨國公司通過在全世界範圍的外包生産模式,在壓低産品成本的同時,也壓低了國內普通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提高了其國內生産的利潤。結果是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剝削加劇,發達國家中資本對勞動力的剝削加劇,財富越來越集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中勞動者的購買力越來越小,需求不足的矛盾越來越激化,最終導致世界性的供求失衡。

  5、全球股市泡沫成為資金黑洞。1995年至2000年的股市泡沫的形成是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一是以網絡技術的不斷更新為主導的新經濟神話,使人們對週期性的經濟衰退失去了警惕;二是宏觀調控政策對股市的扶持加強,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而股市一度出現大幅下跌,為了穩定股市,美聯儲下調利率,阻止了股市向合理價格的回歸,推動股市繼續向偏離合理價格的方向運行。直到1999年股指達到了高處不勝寒的地步,美聯儲才開始感到不安,並連續提高利率,但為時已晚,終於導致2000年4月份納斯達克股市泡沫的破裂,股指出現大幅下挫。隨後經濟增幅逐季走低,直到2001年二季度進入衰退。股市持續高漲帶來的財富效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入市,抑制了實體經濟中的需求,從而對商品市場産生了較強的緊縮效應。

  6、發達國家十分重視對通貨膨脹的控制。經歷過70年代和80年代的嚴重通貨膨脹的衝擊,發達國家紛紛將通貨膨脹率作為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90年代後,各國政府基本採取了相對從緊的宏觀經濟政策,使通貨膨脹率被限制在較低水平上。儘管目前多數國家已遇到通貨緊縮的困擾,但許多政府在採取政策時仍對通貨膨脹心有餘悸。

  7、美國通過強勢美元和貿易逆差引入通貨緊縮。90年代下半期,世界各地金融危機不斷,繼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後,1997年亞洲發生了大範圍的金融危機,此後,俄羅斯金融危機、丹麥石油危機、巴西金融危機、阿根廷金融危機等相繼發生,發生危機的國家貨幣大幅貶值,刺激這些國家對美國出口價格大幅下降出口額大幅增長,低價商品的大量進口有效抑制了美國的通貨膨脹,使美國在90年代下半期實現了高增長低通脹的理想目標,同時也埋下了結構嚴重失調的隱患。美國的這種政策對貨幣與美元挂鉤的國家都産生了不同程度的緊縮效應。

  8、電子商務的推廣使市場競爭加劇價格下降。電子商務技術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大大降低了企業採購成本和銷售成本,同時,由於電子商務的推廣,使市場的透明度提高,購貨企業可以在更大的範圍選擇尋找貨源,供貨企業要想獲得訂單,必須考慮價格,從而抑制了價格總水平的上升。

  9、高科技泡沫導致上萬億元的無效投資。據《財富》中文版2002年第44期文章:《電信:比網絡更大的泡沫》,全世界花在光纖電纜上的投資在過去5年內有4萬億美元,其中至少有一半來自於貸款。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世界通信公司(WorldCom)、朗訊(Lucent)、JDS Uniphase、北方電訊(Nortel)和其他許多公司的市值與最高值相比已經下降了大約2.5萬億美元。僅2001年一年,電信業就裁減了50萬名員工。如果以遭到破壞的退休計劃和遭受損害的員工的數量來衡量,電信業的崩潰絕對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災難。如此巨量的無效投資導致資金分配的嚴重失衡,對其他行業的衝擊是不言而喻的。資金向電信業的嚴重傾斜必然導致廣大行業的需求不足,形成緊縮效應。

  10、全球經濟一體化對各國經濟政策産生制約。世界貿易組織成立後,其工作方式與關貿總協定相比有了重大變化,對成員國的約束力大大加強,從而加快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在這種國際環境下,世貿組織成員國在調整國內政策時,就要更多地考慮其他國家的相關政策,如當一國要降低利率刺激經濟時,就要考慮是否會導致資金的外流;當一國希望通過通貨膨脹政策刺激經濟時就要考慮是否會擴大貿易逆差,惡化國際收支平衡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在採取抑制通貨緊縮的政策時往往會顧慮重重,從而加重了世界性通貨緊縮的程度。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目前處在一個世界性的通貨緊縮環境中,走出這個困境,需要一段較長的時間。(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步德迎)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