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一篇淮河水體污染調研報道為何被網上封殺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7月04日 11:30 來源:經濟參考報

  經濟參考報消息:日前,一位小有名氣的專業報記者要寫一篇關於淮河治污資金使用的稿子,希望引用記者一年前發表的新聞作品。這位女士先上海、再北京、後合肥,一路追將過來。幾分鐘拷貝完成後我納悶:這些已發表的作品網上多得去了,還用得著這麼大熱天晝夜奔波?這位女記者瞪大眼睛驚訝地反問:“還不知道啊,您在網上被‘殺’了!”

  記者是新華社一分社記者,名不見經傳,工作之餘緘口無言,有全國影響新聞作品不多,只是2004年所作淮河水體污染調研報道頗受社會關注。誰會在網上封殺我?

  迅速登錄互聯網,先“百度”,再“GOOGLE”,再“天網”、“新浪”,輸入“淮河偶正濤”這一過去常用的關鍵詞,以前數以千字的網頁快照,如今寥寥無幾。想起自己曾有淮河水體治污重頭稿件在《經濟參考報》發表,網站轉引超過500家次,新華網內必有存留。連忙去新華網搜索,半晌,只見頁面題頭,文章根本就打不開。

  網上果然被封殺

  顧不得禮節,匆匆送走千里迢迢前來取稿的同行,連忙坐到電腦前再探究竟。結果發現多年前的籃球報道、科技報道等大部分還在,只是去年以來的淮河污染治理文章,如影響較大的《淮河治污:10年600億付諸東流?》等,沒有了蹤影。忽然想起,去年曾就淮河治污和某行業研究院副院長的“領導專家”打過口仗,網上轉載頗多,再度翻江倒海式的搜索,我們的聲音沒了,對方文章沒有見少,只是當年原文中頗能代表爭論對手品味的俗聲土罵都不見了。

  本人關注網絡傳播10餘年,常以“專家”自居。深知兩條:其一,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都是採用“網頁快照”的方式,大型計算機自動搜索網站,存儲網站新頁面以備用戶查詢。若無人工介入,機器和程序不會自動識別網頁內容而做取捨;其二,網絡“黑客”多對文本信息不感興趣,況且“封殺”記者的文章多是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類,應無道理。由此推想:封殺記者的人是計算機高手受命而為,更大可能是拿著黨和人民俸祿在做這項工作。

  為何要來“暗殺”我

  關閉電腦,退而苦思:本人職業為新華社記者,新華社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淮河治污調研採訪為全國人大環資委“中華環保世紀行”與新華社合作組織,所有文章均為新華社或所轄報刊、媒體刊發。此行、此文全國人大環資委“中華環保世紀行”和新華社均充分肯定,支持的讀者、網民更如潮水一般。刪我文章,封我言論,與誰相拒,不知出此政令的官員是否心中有數?如此動機,後果之危險,不知網絡高手的“領導們”考慮過沒有?

  進而想象,新聞是社會公器,搜索引擎則是網絡時代客觀歷史記錄。病毒是程序的大敵,用高科技手段篡改搜索引擎的“網頁快照”,可能就是GOOOGLE、“百度”們的頭號敵人。因為它們的生命是“全面、客觀”,堵不住暗劍“封殺”毒招,它們的身份從此要大打折扣。

  以封殺文章掩人耳目,掩蓋歷史,古以有之。秦始皇不僅“焚書”,還“坑儒”,其結果如何?短命秦朝的功績與殘暴,盡入後人眼底。如此史實不勝枚數。記者是在寫今天的歷史,新華社記者在代黨和政府立言,而且是在高度文明的網絡社會。也許封殺者認為,封殺影響不利於己的文章,多少可以掩飾一些過去的瑕疵。但不知道作俑者真想過沒有,雖然法律還沒有細緻到“禁止封殺”,畢竟是信息時代,網絡封殺只能是掩耳盜鈴之舉。此招一齣,是非曲直不辨自明。

  再次打開電腦,登錄GOOGLE、百度,在關鍵詞欄輸入記者關注一年多的“淮河”二字。一鍵之下,看到媒體無數,作者無數,文章無數。記者欣慰而笑:若不是本人文章尖銳客觀,若不是發表的渠道影響較大,誰還會在浩如煙海的網絡上夙夜揮刀?進而又想,小有名氣的京城記者為“淮河”而能不遠千里,如我關注淮河之同行多如南山之木,又何在乎幾個戴著遮羞面具的網絡殺手?如果“殺手”在側,記者一定告訴他:“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