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城市建築浪費:不可承受反復拆建之重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06月22日 07:16 來源: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消息:

  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建築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産業,但繁榮的背後,也暗藏著巨大的建築浪費,存在著高能耗、低效率。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遏制和解決建築浪費。

  住宅消費華而不實

  現象一:大戶型盛行,小戶型難覓

  近些年,住宅建築面積越做越大,150平方米以上的住宅甚至成為住宅消費的主流。北京的“冠城1號”樓盤,最小210平方米,最大800平方米,平均戶型面積300多平方米。

  大戶型盛行的同時,很多的年輕人卻為找不到合適的住房而發愁。從山東來上海工作的小曹與女友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想在浦東中檔地段買一套80平方米左右的小兩房住宅,可看了十幾個樓盤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有的小區我非常滿意,可是沒有小戶型;有小戶型的社區又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精裝修的小戶型樓盤又不太適合自己住。現在買小戶型的房子可挑選的餘地太小了!”小曹非常無奈。

  專家點評東南大學建築系教授鄭光復:一套大戶型高檔住宅的利潤抵得上三四套普通住宅,因此更受開發商的青睞。但住宅建設還是應首先滿足人們舒適的居住需求,多建一些經濟適用住房。對脫離國情、脫離實際的奢侈性、炫耀性住宅消費傾向,應予以及時地引導和糾正。大力發展100平方米以內的中小戶型住宅,既可節省用地、節約配套設施,又可以增加住宅套數,緩解住房緊張矛盾。

  現象二:住宅裝修不惜重金

  從開發商到業主,從小區設計到室內裝修,對住宅裝修的投入逐年上升。廣州、上海、北京的房地産市場先後颳起“歐陸風”,開發商不惜重金在住宅外部做繁瑣的歐式裝飾。其實,歐式建築並不利於現代化施工,造價也比普通設計高出很多。

  環境景觀也往往重裝飾輕實用,用高檔玻璃代替墻壁,地面過多運用進口磨光石料,用高價打造所謂的“美觀”。一些小區搞“大水景”、“大綠地”、“大廣場”建設,浪費了大量土地,必要的自行車停車庫和休閒活動場所卻越來越小。

  室內裝修的浪費同樣嚴重。據上海家庭裝修協會介紹,絕大多數業主買房後都要進行二次裝修,建築材料浪費嚴重。目前,上海每年的裝修戶超過20萬戶,如果每家浪費裝修材料500元,一年的金額就會超過1億元。

  專家點評同濟大學建築系主任常青教授:住宅外觀設計應倡導樸實美、自然美並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住宅裝修中的“視覺消費”應該儘量減少,豪華裝修如果是為了炫耀,不惜重金搞得富麗堂皇則完全沒必要,也不利於健康。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住宅能耗是世界上同類氣候條件住宅的3倍左右,鋼材消耗高出10%—25%,衛生潔具耗水高30%,污水處理後的回用率僅為發達國家的14。大面積高檔住宅的耗費比經濟實用住房平均每平方米高出50%。目前,既有95%以上屬於高能耗建築,只有10%左右的新建築實施了建築節能標準。

  公共建築投資超標

  現象三:設計不當

  目前,很多城市建築都熱衷於大面積使用玻璃材料,建成後一年四季用空調調節室溫,耗費十分嚴重,而且不利於安全。許多城市公共建築如廣場、飛機場、體育場、影劇院等由於建設前缺乏規劃,沒有考慮當地的經濟水平和人流規模,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出現閒置。

  大型公共建築由於設計不當造成的浪費是驚人的。近幾年,很多地方建設“標誌性建築”成風,一些只出現在書本、雜誌或展覽會上的“怪建築”,在我國城市中卻一再興建。

  專家點評鄭光復教授:某些標誌性建築脫離了實用、經濟、安全、美觀等基本原則,盲目地追求新奇的形狀,違反科學規律、經濟法則,浪費巨大。

  建築外觀形式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分,建築是百年大計,應該質量為本。另外,各個城市在建設公共建築之前,一定要進行充分論證,根據地方實際進行規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把錢花在刀刃上。

  現象四:缺乏評審

  在國外,建築師對建築設計和建設過程有最大的發言權。目前在我國,大型公共建築從最初的決策到建築的形式、風格,直到建築材料的採集,整個過程幾乎都是開發商和地方領導起主導作用。有關專家坦言,把建築雕塑化,追求新奇、洋氣、豪華的感覺,已經成為一種地方風氣,建築設計師往往無能為力。

  專家點評鄭光復教授:發達國家避免建築浪費的主要途徑是嚴格的評審制度。西方國家投資公共建築,審計嚴格,責任明確,透明公開,關於工程的一切信息都要在公共媒體上公佈,如果追加投資則要向議會報告。悉尼歌劇院最後的建築費用超出預算十幾倍,導致了好幾個市長下臺,而我國目前還缺少公共建築的評審體系。我們國家的建築方案也應該實行“陽光評審”,由政府出資的大型建築尤其要體現社會責任感,加強重大工程的公開性、透明度,加強人大、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對重大工程項目的監督,同時,建築專家評審組也應該被賦予更高的地位,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城市改造反復拆建

  現象五:“拆完爺爺的,拆爸爸的,然後拆自己的”,總是重復建設

  在我國城市規劃界有一句順口溜:“規劃規劃,紙上畫畫,墻上挂挂,不頂領導一句話。”我國不少城市的城市改造和基礎設施翻新改造毫無節制,建廣場、拓馬路,城市建設停留在反復拆建的惡性循環中,勞民傷財。華東某大城市今年城建計劃中有近十條城市主幹道要完成拓寬或翻修,而其中好幾條馬路兩年前剛剛改造過,道路兩邊的建築,甚至十幾層的高樓大廈,又重新被夷為平地。還有一些城市城建施工秩序混亂,事先各個部門缺乏統籌規劃,“拉鏈馬路”現象突出,影響城市交通和市民生活。

  專家點評鄭光復教授:歐洲住宅平均壽命約80年,我國規定普通建築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而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拆除的大量建築使用了還不到30年,不但浪費了大量人力、財力、物力,而且産生大量垃圾和多種污染。對城市來講,規劃的失誤是最大的失誤,規劃造成的浪費也是最大的浪費。地方領導要有長遠的規劃眼光,城市建設規劃不是“拍腦袋”,建設決策要有穩定性,形成長期穩定的城市格局。

  現象六:丟失城市歷史

  建築是城市歷史最好的見證。反復拆建不僅拆掉了那些沒有價值的建築,很多祖先留下來的建築財富也遭到破壞,甚至一些文物古跡、風景名勝都在城市改造中消失了,城市的歷史也隨之丟失。

  專家點評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劉臨安教授:城市裏的舊城老街大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城市資源,有些沒有受到很好保護,在大拆大建中消逝了,非常可惜。建築風格、街道風格、城市風格,都是經過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時間慢慢積澱下來的,現在僅在幾年間便被千篇一律的馬路、廣場、商廈、住宅等建築所代替,這是城市發展的悲哀。

  城市改造不是重建城市,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必須予以保留。城市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城市歷史的延續問題,很多建築可以改建,沒有必要完全推倒重來,拆下的建築材料也並非全是垃圾,可以在其他地方用於建設。(劉文波)

責編:劉立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