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摩根首席經濟師:中國是世界發展的最大機遇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24日 03:55)

  人民日報消息: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師羅奇今年10月份發表報告,指中國向外出口造成世界通縮,從而引發“中國輸出通縮”的爭論。但是,事實勝於雄辯。兩個月後,羅奇不得不在最新的“修正報告”中承認,日、美通縮各有成因,“把中國説成是全球通縮的源頭是在找替罪羊”,並指出中國經濟發展是“世界最大的機遇而非壞事”。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近日發表研究報告《停止對中國的抨擊》。該報告稱:“世界經濟處境艱難。中國經濟的過渡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世界發展的最大機遇,而這絕不是一件壞事。”

  對中國的抨擊率先從日本開始。過去幾年日本經常會出現對日本工業空洞化的擔憂之聲,他們認為是由於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將他們的生産搬向低成本的中國工廠而造成的。近來,日本又從一個不同的層面抱怨中國,認為中國是日本經濟通縮困境的始作俑者。

  羅奇則認為,中國的進口占不到日本國內生産總值的2%,很難説是中國引發了日本內在的通縮。日本的經濟通縮狀態首要是由於國內的供應過度和政府對那些低效呆滯的企業不斷給予救濟。轉向低成本且高效率的中國,僅僅是證明了日本這種“費用高昂”的經濟生産力的持續過剩。

  類似的觀點在美國也開始出現———稱不斷上升的美國通貨緊縮危機來自於中國。羅奇説,這種説法實在非常牽強。確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正在迅猛增長,過去五年的平均年增長超過了16%。這樣的持續增長給人們的感覺是,來自世界低成本製造商的通貨緊縮壓力正在加大。然而,中國現有的進口只是美國商品進口總額的10%,或者説只是美國國民生産總值的1%多一點。和日本的情況一樣,這不足以構成美國經濟的一大部分,不會影響到美國總體價格水平。

  美國進口增長的趨勢亦不該歸咎於中國,而是當今美國經濟缺陷的最主要副産品———可憐的低存款率所致。2002年第三季度,美國國家凈存款率———企業存款、家庭儲蓄以及政府存款總和———處於國民生産總值2%的最低記錄。對比之下,20世紀90年代的平均值是5%,60年代是11%。由於存款必須始終等於投資,美國就必須從國外進口盈餘存款以便籌措資金保證其經濟增長的投資基礎。就是説為了吸引這樣的資金,美國必須有活期存款和貿易赤字。正是如此,導致了中國向美國的出口。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不能量入為出是難以歸咎於中國的。

  貿易赤字也是美國這樣快速增長、缺乏存款的國家的産物。如果沒有中國,也會有其它國家來填補這個空缺。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進口的成本和價格差異不應該被看作是威脅,而應視為意外收穫。就在美國消費者不斷感到壓力的情況下,來自中國的低成本外國貨擴大了美國的國內購買力。在這重要的一點上,中國這一因素可能對美國商業週期的軟著陸起到關鍵作用。同樣可以説,美國公司從在中國的外部採購中受益,通過從中國進口來的部件,這些公司降低了成本結構,進而增加了收益。對於整個美國商界以及投資公眾來説,這一點提高了美國的競爭力。

  羅奇説,中國的貨幣政策最近也正遭受外界的批評,這真是令人不解。幾年前,當各國身陷亞洲經濟危機之中時,世界各國都認為中國需要使人民幣貶值,以免失去在亞洲鄰國間的競爭實力。現在,人們擔心中國既然有如此強大的競爭力,其人民幣理應升值。然而有充分的事實依據顯示中國官員應退出這樣的爭論而繼續其既定政策———保持人民幣與美元穩定挂鉤。另一方面,如果美元急劇貶值,那麼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政策就相當於對中國出口賦予巨大而有力的支持。如果這樣,會出現一種有趣的情況: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便會有一次性的上升調整。

  他認為,如今中國的影響主要是在全球經濟天平上供應的一邊,如此一來,強大的中國出口機器在改變貿易、價格和市場份額方面起著一個不相稱的作用。然而,將來中國對全球的影響將會轉移到宏觀經濟天平的需求一邊。

  他期待著中國過高的存款率開始逐漸下降,中國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於現代消費觀念以及西方製造的商品,這正是中國發展的第二階段———持續的內需急劇增長,成為從根本上推動中國購買力的巨大推動力。在世界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個穩定的中國之際,對中國的抨擊會中斷關鍵的發展過程。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對中國的抨擊。(劉彩娜)

責編:高楠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