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基金為何由封閉轉向開放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10日 07:02)

  人民日報消息:目前我國封閉式基金平均折價幅度達10.38%,由此導致投資者信心受損,基金髮行困難。

  折價交易是封閉式基金的基本特點,股票市場行情趨好能夠減小折價率,但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折價交易現象。

  基金由封閉式轉向開放式是市場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體現。轉型的實施將有助於封閉式基金交易價格向凈值回歸,由此帶來套利機會。

  現實困境迫使封閉式基金轉型

  我國自1998年設立首只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以來,截止目前已有基金管理公司20家、管理封閉式和開放式基金70隻,資本總額達到1372億元。2002年基金髮行創下了新的紀錄,共有22隻基金首發或擴募,募集資金達到了568億元,其中14隻開放式基金募集資金接近450億元,佔到了總募集資金的近80%的份額。

  綜觀全年的基金髮行市場,開放式基金的發行雖然紅火,但單只開放式基金的募集資金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呈逐步下降的態勢,到最近成立的銀華優勢的募資額僅為16.8億元,而封閉式基金的擴募或首發則屢屢出現承銷商大額包銷的現狀。很多封閉式基金掛牌交易當天即大幅下跌,折價交易嚴重,令參與發行的基金投資者損失慘重,二級市場原來掛牌的基金也受到了拋售,形成了惡性循環,如此一來,最終導致封閉式基金的發行遇到了極大的困難。

  折價規律反映封閉式基金淡出的必然性

  美國實證研究表明封閉式基金的價格一般有10%左右的溢價,發行後大約120天左右的時間,溢價逐漸消失並出現10%左右的折價,其後,封閉式基金的交易將一直維持在折價狀態,而當封閉式基金宣佈清盤或轉型為開放式基金時,基金價格上升,折價大幅度減少,最終清盤或轉型發生之時,折價完全消失。相比較我國封閉式基金也存在類似情況。在證券投資基金推出之初,由於供需矛盾突出、基金享受新股配售的優惠政策,封閉式基金存在較大幅度的溢價,隨著基金髮行數量的增加,溢價幅度逐步回落,1999年底,大部分基金開始出現了折價交易現象,至2000年11月,封閉式基金的平均折價幅度達到當時的最低點,有些基金的折價幅度超過20%。此後由於保險公司的介入,基金二級市場交投一度活躍,封閉式基金的市價開始向凈值靠攏,這一過程持續到2001年6月。接著隨著股票市場的一路下跌,封閉式基金繼續深幅折價。拋開基金由於享受優惠政策帶來的交易活躍,實際上我國封閉式基金也呈現出發行之初溢價,繼而折價的規律。

  封閉式基金在實際中表現出長期折價的狀態,從理論上看這種必然性也是難以消除的。主要有以下三點:其一,交易成本的存在。因為基金改變投資組合時,將會以高於市價水平買入證券,而以低於市價水平賣出證券,因此,靜態的凈值不能真正反映基金的真實價值;其二,悲觀的業績預期。當投資者對基金管理人水平不看好時,會減持基金份額,特別是在行情不好情況下,悲觀預期將加深基金折價水平;其三,理性投資者的有限套利。從這三點來看,要消除折價必須使市場達到充分有效,投資者完全理性,不存在交易成本,而這在成熟的美國資本市場也是難以達到的。因此,可以説折價已是封閉式基金的屬性之一。儘管折價幅度的變化仍存在套利機會,但對於投資者而言,其損失幾乎是必然的。這也是何以封閉式基金要轉型為開放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保險公司極力推動基金轉型

  眾所週知,在我國保險公司是封閉式基金的主要投資者,其投資比例約佔基金份額的1/3,在目前封閉式基金深幅折價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損失巨大,故而理所當然要極力推動基金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而作為基金最大機構投資者的保險公司,其呼籲轉型的影響力是不可小覷的。首先,保險公司是基金的一項長期、穩定、豐富的資金供給來源,基金的發展離不開保險資金的支持,而保險行業對證券投資基金這種投資工具的需求潛力也十分巨大;其次,如果封閉式基金折價現象不發生實質性改觀,保險資金將逐步退出封閉式基金轉而投向開放式基金或其他風險較低的固定收益類證券,這不僅會導致封閉式基金髮行困難,還會進一步加深封閉式基金的折價;最後,保險公司可根據基金契約的相關規定,利用大比例持有基金單位的優勢,要求召開持有人大會,通過持有人大會的決議使基金由封閉轉為開放。因此,保險公司是基金轉型的最大推動力,對基金髮展有著重要影響。

  開放式基金是國際基金業的主流,投資者之所以青睞開放式基金,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開放式基金獨特的贖回機制,除此之外開放型基金較封閉型基金的規模擴展能力強,其贖回壓力促使基金管理者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提供的信息也更為充分。這些都決定了我國今後基金髮展的方向將是以開放式基金為主。由此,封閉式基金轉為開放式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

責編:張麗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