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助學貸款瓶頸打破 上海高校建學生信用檔案

央視國際 (2002年11月05日 10:57)

  《國際金融報》消息:記者最近從有關部門了解到,上海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上海大學已先後建立起大學生信用檔案。發放助學貸款最大的“瓶頸”——學生信用評估和審查問題可望由此解決。據悉,學生信用檔案建立後,銀行放貸積極性大大增加,放款學生數量和貸款金額都有增幅。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畢業的不少學生不知是因為經濟條件困難還是有意為之,沒有及時把貸款還上,嚴重地影響了下面學生的貸款。“儘管學校小心翼翼,但學生畢業後,我們就無法監督了。”

  記者了解到,這些高校為學生建立的信用檔案,在學生畢業時,將和其他人事檔案一併交給用人單位,從而將學生的信用記錄延伸到社會。在入學大學新生的個人信用檔案表格中,除了學生本人的基本情況和直系親屬或監護人的相關情況外,還記錄著學生借款、還款情況。學校將進行動態跟蹤管理,將學生的每次還款期限到來時的還款情況及時反映在《登記表》上。此外,相關的信用管理還包括對學生作出信用評分,出具個人信用報告等內容。與此同時,學校把學生的一貫表現、成績情況也一一記錄在案。

  國家助學貸款從1998年提出,1999年試點,到2000年在全國鋪開,走到今天已歷時5年,卻因為“信用”兩個字而一直進展緩慢。銀行和高校之間産生不和諧音的關鍵就在學生信用評估和審查問題上。助學貸款筆數多、金額小,一般每筆為5000元到5萬元,但其操作流程同貸一筆10萬元的款別無二致,一旦發生呆壞賬,收貸成本遠大於貸款本金。投入與産出的嚴重不對稱,使銀行感覺“吃力不討好”。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前提下,銀行必然缺乏積極性,抬高助學貸款門檻。

  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1年5月底,全國申請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共計53.4萬人,申請貸款金額33.4億元。但只有17萬學生貸到款,貸款合同金額12.6億元。全國已簽訂貸款合同的學生人數僅佔申請人數的32%,已簽貸款合同只佔申請金額的38%。助學貸款的發放與經濟困難學生的需求還有很大差距。(衛容之)

責編:楊潔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上海積極推進國家助學貸款 (2002/10/23/ 20:26)
  • 上海高校近4萬貧困生獲國家助學貸款(2002/10/09/ 11:18)
  • 廣東:民辦高校生可辦助學貸款(2002/09/16/ 13:18)
  • 貧困生大學夢圓——關注國家助學貸款(2002/09/13/ 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