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經濟半小時》:盜版面臨重罰   
04月28日 21:53

    盜版一直是困擾我國音像産業的大問題,據來自文化部的數據,去年一年,我國就銷毀包括盜版在內的各種違法音像製品9005萬盤。面對這種狀況,文化部開始正式實施新的《音像製品批發、零售、出租管理辦法》,按照這個辦法,盜版等各種違法現象行為將付出大代價,請看報道。

    同樣內容的兩張DVD影碟,在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購買的正版碟,它的價格是15元;而由工商部門繳獲的另一張盜版碟,它的市場價格在7、8塊錢左右。

    正是由於盜版音像製品如此低的價格,它才吸引了一大批消費者。有數字顯示,2001年,我國音像製品的銷售總額為120億元,這其中正版的銷售額只有15億元,僅佔1/8。據業內人士介紹,一般一部影片在市場上出正版碟發行數量在幾萬張盤,甚至更低一些,但是,非法者的盜版可能會幾倍于正版的數量,用很低的價格衝擊正版。

    那麼,盜版的價格為什麼會遠遠低於正版呢?中影音像出版社的李建軍社長告訴記者,這是因為盜版的成本遠低於正版。以VCD為例,正版的成本包括:壓盤費、包裝費、設計費、版權使用費及國內的有關稅收,對於進口音像製品,還要繳納關稅;而盜版的成本僅有壓盤費和包裝費,逃掉了佔成本構成絕大比例的版權使用費及其它各項費用。這樣,一張盜版VCD光盤所有生産成本加在一起,也不過6毛錢,這使正規的音像企業陷入了一個不平等的競爭環境之中,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經濟損失。從4月10日開始,新的《音像製品批發、零售、出租管理辦法》開始施行,據文化部的有關人士介紹,與原有辦法相比,新的辦法在打擊盜版方面體現出了三個特點:

    一是可操作性提高,例如對違法音像製品經營單位或個人的處罰,由依據其非法所得額變為違法經營額;

    二是處罰力度加大,例如對違法經營額在1萬元以上的單位或個人,在沒收違法音像製品的同時,並處違法經營額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

    三是建立了行業禁入機制,例如對於被吊銷經營許可證的單位或個人,其法人代表或個人,在10年內不得再從事音像製品的經營業務。

    文化部文化市場司音像電影處陳通強調,所有被吊證的單位和個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和個人的名單及他的身份證號,全部給予公佈,“他以後要再進入這個行業,我們各地都不予審批,這樣的話,把他逐出這個行業。”

    陳通是這次新管理辦法的制訂人員之一,他認為,由於涉及到著作權成本、國家稅收等,正版的價格不可能會像盜版那樣低。但如果能有效地打擊盜版,會在某種程度上提高盜版的成本。比如,盜版者發行了1000萬張,有500萬張被沒收了,成本就提高了一倍,然後再加上違法的生意被處罰,哪怕是處罰了一部分,成本又提高了一部分。

    用陳通的話説,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過程,一方面要對盜版進行打擊,減少它在市場上的流通量,提高它的成本;另一方面,在盜版減少的同時,正版發行量就會擴大,這樣就能降低平攤在每件産品上的成本,從而使正版的價格降下來。事實上,這種現象目前在電視連續劇的發行上,已經體現出來了。一個四十集的連續劇,零售價也就是兩百多塊錢,平均一張碟的價格也就在四五塊錢左右。

    採訪中,陳通告訴記者,我國的音像製品市場已對外資開放,但國外投資者卻並未對此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怕國內盜版者的不正當競爭。打擊盜版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伴隨著新管理辦法的正式實施,兩三年後,一般的影碟,也能像現在電視連續劇的影碟那樣,價格有所降低。(傅利鋒)



責編:張競 來源:央視國際網絡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